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及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各种集成电路产品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在全球集成电路经济繁荣的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仅靠国内少数高校的研究生已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众多高等院校都由原来纯粹的研究生教学逐渐转为由本科教学开始。文章从课程设置到实验教学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集成电路设计在本科教学的现状,剖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集成电路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殷树娟(1981-),女,江苏宿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讲师;齐臣杰(1958-),男,河南扶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64-02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展示了全球第一块集成电路板,这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到了集成电路的时代。在近50年的时间里,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通讯和遥控等各个领域。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成本也相对低廉,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成电路发展迅猛,21世纪第1个1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5%,集成电路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23%。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经由2001年不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总规模的2%提高到2010年的近9%。我国成为过去10年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正是在这种压力驱动下,政府从“十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课程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本科阶段很少涉及。不仅是因为其难度相对本科生较难接受,而且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的需求在我国还未进入爆发期。我国的集成电路发展总体滞后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设计需求剧增。[1]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国家开始加大力度推广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经过十年多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较好地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凸显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本文将以已有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对相关院校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的调研,详细分析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的改革。
  一、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自“十五”计划开始,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开始走向正轨。从最初的少数几个重点高校到后来众多相关院校纷纷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专业并开设了相关的教学内容。近几年本科学历的集成电路设计人员数量逐渐增加,经历本科教学后的本科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对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紧缺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从企业和相关院校的反馈来看,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本科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需做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应更多地适应现阶段产业界发展需求。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现阶段,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国内的多数院校在本科阶段主要开设有如下课程:“固体物理”、“晶体管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各校命名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等。固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是方向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一方面,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严重降低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很多总体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而另外一方面,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又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教学时间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高等院校将“固体物理”课程和“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放在同一个学期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固体物理的基础就直接进入“晶体管原理”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进入状态,将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厌学甚至放弃相关方向的学习。而这两门课是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集成电路设计的重点课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学习需要这两门课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很难想象学生如何进行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的学习,从而直接导致学业的荒废。
  其次,学生实验教学量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随着IC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中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无论是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已经成为必备的基础手段,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在其中得以体现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作为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本科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熟悉并掌握一些常用的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是必备的本领,也是促进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了推进EDA工具的使用,很多EDA公司有专门的大学计划,高校购买相关软件的价格相对便宜得多。国家在推进IC产业发展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也有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具备购买相关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的条件,但学生的实际使用情况却喜忧参半。有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确实下足功夫,学生有公用机房可以自由上机,只要有兴趣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摸索各种EDA软件的使用,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然还有很多高校难以实现软件使用的最大化,购买的软件主要供学生实验课上使用,平时学生很少使用,实验课上学到的一点知识大都是教师填鸭式灌输进去的,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摸索,毕业后实验课上学到的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在后续的工作或学习中再用到相关工具时还得从头再来学习。动手能力差在学生择业时成为一个很大的不足。[2]
  再者,理工分科紊乱,属性不一致。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从专业内容及专业性质上分应该属于工科性质,但很多高校在专业划分时却将该专业划归理科专业。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问题。很多招聘单位一看是理科就片面认为是偏理论的内容,从而让很多学生错失了进一步就业的好机会。而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后面报考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只能靠调剂维持正常教学。其实,很多高校即使是理科性质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与工科性质的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定位属性不一致,结果却大相径庭。
  二、改革措施
  鉴于目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本科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从而更好地推进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
  1.增加实验教学量
  现阶段的集成电路本科教学中实验教学量太少,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多媒体教学量40个学时但实验教学仅8个学时。相对于40个学时的理论学习内容,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以致用或将理论融入实践的需求。40个学时的理论课囊括了单级预算放大器、全差分运算放大器、多级级联运算放大器、基准电压源电流源电路、开关电路等多种电路结构,而8个学时的实验课除去1至2学时的工具学习,留给学生电路设计的课时量太少。
  在本科阶段就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常用EDA软件,对于增加学生的就业及继续深造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现在社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很少有单位愿意招收入职后还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专门充电的新员工,能够一入职就工作那是最好不过的。另一方面,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比纯理论的学习更容易接受,而且实验过程除了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样会深化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增加本科教学的实验教学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和增进学生学习兴趣。
  2.降低理论课难度尤其是复杂的公式推导
  “教师的任务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句话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老师来说恰如其分。对于相同的电路结构,任何一个电路参数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电路性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国内,每年都会有数百个新电路结构专利产生,而这些电路的设计人员多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人员,几乎没有一个新的电路结构是由本科生提出的。
  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只是刚刚涉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习的内容是最基础的集成电路相关理论知识、电路结构及特点。在创新方面对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他们不需要非常深刻地理解电路的各种公式尤其是复杂的公式及公式推导,其学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基础的电路结构、电路分析基本方法等,而不是纠结于电路各性能参数的推导。例如,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必修课程——“固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太多的益处。[3]另外,从专业需要方面出发,对于集成电路设计者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特性,而并非是具体的公式。因此,减少理论教学中繁琐的公式推导,转而侧重于基本原理及特性的物理意义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也有益于之后“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教学。
  3.增加就业相关基础知识含量
  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进入本科教学后的近十年间本科生就业情况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的非常少,多数选择继续深造或改行另谋生路。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因为本科生在基本知识储备方面还不能达到集成电路设计人员的要求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国家对集成电路的大力扶持,现在开设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具有研究生办学能力的高校,也就是说有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在竞争相对原本就不是很多的集成电路设计岗位。
  另外一方面,集成电路的版图、集成电路的工艺以及集成电路的测试等方面也都是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工作,而且这些岗位相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岗位来说对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要低很多。而从事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或集成电路测试相关工作若干年的知识积累将极大地有利于其由相关岗位跳槽至集成电路设计的相关岗位。因此,从长期的发展目标考虑,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版图、工艺、测试相关方向的工作可能更有竞争力,也更为符合本科生知识储备及长期发展的需求。这就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贴近学生就业,在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基本的电路版图知识、硅片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的教学。
  三、结论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集成电路设计在国内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还处在孕育发展的崭新阶段,它是适应现代IC产业发展及本科就业形势的,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及调研情况做了一些分析,但这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方方面面。不过,可以预测,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在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为庆.高职高专《Protel电路设计》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考试周刊,2011,(23).
  [2]宋伟.“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8).
  [3]张坤.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11).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它对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从高校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公平;思考  作者简介:古明宇(1982-),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助教。(广西柳州5456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
期刊
摘要:介绍了一种高职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试用结果,结果表明理论素质好而表达欠佳的研究生要多发掘教材的编写理念,做到人书合一,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以自己的知识造诣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这样才能搞好高职教学。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论素质;数控机床  作者简介:杨新明(1967-),男,湖北黄梅人,南昌职业学院工程分院,副教授,(江西安义33050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期刊
摘要:网络学堂应是网络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体,因此网络学堂的建设应结合课程的特征及要求进行。文章分析了网络学堂在管理类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结合课程实际利用网络学堂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学堂;管理类课程  作者简介:陈小宇(1980-),女,山西祁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潘月杰(1977-),男,山东莒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北京100025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抽象的逻辑性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可采用知识结构与经典试题的双轨教学重点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采用螺旋式的复式教学重点加强重要或复杂知识点的实践练习。结果表明通过双轨复式法加强了理论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知识掌握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的考研及就业奠定了基础,将双轨复式法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双轨复式法;深度;广度;螺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兴趣不高、感觉课后收获不大的情况,从不同方面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问卷调查;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龙卧云(1977-),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李晶(198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湖南长沙410
期刊
摘要:传统评价机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那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提升的课程,现以“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课程为例,分析了将现有的“节点考试”改革为“过程性评价”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好处,并对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在实际教学中收到的成效,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机制建立;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齐秀娟(1979-),女,河北邢台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管理系,助教;王智明(19
期刊
摘要:“柔性交流输电系统”课程是电力系统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特点是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复杂,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高。针对本科教材缺乏现状,课题组设计了模块化教学知识点,重建了教学体系结构,突出了工程案例教学环节,引进了PSCAD仿真教学工具,开展了综合式项目训练。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模块化;工程案例;仿真工
期刊
摘要:借助中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与建筑学专业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探讨了如何融合学校本部的优势资源,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培养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手段在独立学院中如何更好地加强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促进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蒋新波(197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
期刊
摘要:通过将布鲁纳认知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应用到“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认知理论;布鲁纳;光电检测技术;专业课教学  作者简介:莫文琴(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
期刊
摘要:在“传感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去了解详尽的传感器资料,解释有关学术名词,查阅专业文献,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模型。网络百科(特别是维基百科)为学生的资料获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探讨了师生共同利用网络百科知识建立自己的“传感器”课程体系,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结果表明,这一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网络百科  作者简介:潘欣裕(198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