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不但是一把文本解读的有效钥匙,而且还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并非“鸡肋”,不是为填补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这一表象的应景活动。相反,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有着适宜的设计时机,更有着重大的操作意义。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实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表现。
【关键词】朗读;学生生成;朗读指导;巩固强化
朗读,现在已经成为每一堂语文课进行观察评价的一大衡量。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这一点特别深刻的强调了“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写作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就曾经强调:“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而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然而,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却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该课朗读不够;该课朗读形式单一;该课的朗读只是走过场……如果究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仅仅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仅仅是一堂课完整进行的装潢。对于朗读在课堂中的目的与效果往往是忽略到了极致。于是,上述现象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因此,我们需要对朗读的地位重新审视,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位老师在《天上的街市》中的朗读设计:
①师:请大家聆听《天上的街市》的朗诵录音,初步感受诗歌。
②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琢磨一下诗歌该如何朗读?
生1:(朗读) 生2:(朗读) 生3:(朗读)(注意:三位学生朗读能力都很不错)。
③师:大家觉的他们读得如何?能否读得更好些?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④教师请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标注重音。
⑤教师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想想诗歌在情感,内容上给予你的感悟。
粗粗一看,这些朗读的设计内容颇为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声此起彼伏,朗朗入耳。但仔细深究却发现这样的朗读环节却有着不可回避的先天缺陷。
首先,课堂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课堂过程观的最好体现。学生只能根据别人的指令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能力弱化的显著标志。从这一环节的起始来看,让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前就聆听配乐朗诵,这本身就对学生的阅读生成非常不利。配乐朗诵本身就带着朗诵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是建立在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上的,那么也必然的带着强烈的引导倾向。学生在没品读的基础上,就被迫牵着进入那教师特意营造的情境中去,其品味、感悟就不自然的被限制了起来,阅读生成的自我权利也就不自觉的被剥夺了。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形式优美,但实则是违背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的。
第二,学生的朗读看似丰富,有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两两结合,有彼此间的评价和建议。整个课堂看似热闹纷呈,但仔细想来却是不合常理的。个别朗读中选择的基本是优秀学生,诗歌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缺漏,但教师却要求学生找出缺漏,并且要精益求精,这真有些强人所难,以至于起来评价的学生言而无物,或者是脱离话题,不着边际。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没有顾及整体,仅仅是停留在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而一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并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同学成为了课堂里不折不扣的听众。这必然导致学生的生成难以成为课堂的主导。而之后的集体朗读,更让一部分学生虽不得要领,但仍然滥竽充数于其中。在积极热烈的表象下是浮躁空洞的暗流。
第三,第④⑤两个朗读环节的引导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诗歌朗读的重音、节奏和诗歌的结构,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息息相关。既然学生在对此并无详尽感悟,又如何去准确的进行辨析。在客观实际中,我们总是从现象入手,从中去发现、体验、分析、反思,最终归纳出相应的观点和规律。这是我们认知新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阅读文本的客观规律。我们课堂教学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在于引导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形成语文阅读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去培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鉴赏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如此分析下来,我们可以很负责的说,这样的朗读环节无论是从设计的出发点,还是从具体操作的过程,环节的处理上都有着很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诗歌阅读除了表演性质的突出意义外,其具体的习惯,品味能力都很难形成,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朗读”在内)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如何设计实施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深入的思考,觉得朗读的设计应当要有鲜明的指向,应当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笔者为此,对前面的朗读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1.初次朗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知,有所发现。教师以此为契机作为课堂的教学逻辑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文本。语文课堂的教学逻辑起点应当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相结合。语文的课程目标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而诗歌本身具备着独有的内容审美,情感审美,音韵节奏审美。这样“朗读”就成为了两者结合的有效平台。对此,笔者在课堂的开始布置了学生的整体的自由朗读和不同层次的个体朗读尝试。整体自由朗读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感知与自我的解读。个体朗读则是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发现彼此的异同。因为这些异同代表了学生的初步理解,更代表了学生的初读生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诗歌时的误解与偏漏。而这样的误解与偏漏,正是我们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的最好切入口,因为这样的探究具备着强烈的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事实上,学生在《天上的街市》的初读过程中都关注了“美丽、珍奇、闲游”等一系列的实词,因为他们在初读中已经感受到这些词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街市》美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让学生的感受有所差异的是对“定然,世上没有,浅浅、不甚”等一系列修饰语的品味。这些词语的关注、品味正是对诗歌深层内涵进行探究的必由之路。于是,一扇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核心的大门已经自然的在师生面前打开,这远比教师以考题的形式进行严肃的有意询问要更加的有效。课堂的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起来。而初始朗读的层次不齐,五花八门也就变得可爱了起来,也恰恰反映出学习之初的真实状态,教师从中能够根据学生生成状态的有效引导,也大大推进了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有序进行。任何学习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缺憾走向完善的过程,不是么? 2.反复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咬文嚼字”体会诗情的流转,从而进一步指导朗读。俗话说: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时,他们的想象会更加丰富,思维会更加活跃,记忆会更加牢固。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效率随之提高。诗歌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来营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与探究。笔者在《天上的街市》做出的调节是这样的。
①师:我们发现同学们在重读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大家能不能把他们找出来。
学生发现归纳。
②师:这些词语是否需要重音处理呢?我们把这些词语去掉,你们读读觉得对诗歌的整体意思有没有大的影响?
学生自由读,多数人都觉得不构成意思上的欠缺。
③师:请同学们把处理过的诗歌和原诗比较这反复朗读,你们觉得其中的滋味一样么?
学生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梳理、概括:a.这些词的有与没有,读起来感觉不太一样。例如:“定然”表明的是肯定的意味,这是作者的揣测,他坚信。而后面“世上没有”我们不难看出现实与天上的差距是何等之大,两者放在一起,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憧憬向往的强烈就体现出来了。作者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热爱赞美,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b.这些词所处的位置也非常有特色,每次都出现在诗歌情感转折,升华的关键位置,是起承转合的标志。
④师问:那么既然这些词在情绪的变化,表达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句朗读上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1:应当重读;生2:语气上要有层次的变化;生3:节奏上应当要有快慢……
在这样的设计中,笔者从学生朗读差异入手,带领学生在比较中有所发现,深入探究。笔者引领学生在梳理诗歌内容,品味关键字词中不仅体验诗歌的内容情感,更明白诗歌在朗读中重音的选择,语气的揣摩,节奏的处理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深入感悟。任何脱离诗情整体把握、细节体味的朗读都是无根之木,华而不实的。这样的朗读,是紧扣诗歌文本的,是吻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才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显得真实而有效。
3.再次朗读,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改善中巩固强化学生的课堂所得。语文朗读应该是语文形式的朗读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朗读。当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以后,笔者就对诗歌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余映潮老师就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说,朗读要求角度精确——过程生动。笔者要求学生“读得流畅响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有情有境、读得有急有缓”。这样的要求十分具体,角度也很明确,朗读活动相当充分。事实证明,这样的回顾朗读恰恰使诗歌课堂教学显得活泼而生动,更是促使朗读成为了学生巩固自己所学,教师检验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不但是一把文本解读的有效钥匙,而且还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并非“鸡肋”,不是为填补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这一表象的应景活动。相反,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有着适宜的设计时机,更有着重大的操作意义。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实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表现。或许,笔者的一些探究与想法还处于表层,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但任何的大厦都是建立在一砖一瓦的构筑上的。我想,这也恰恰是构筑了教学有效探究的第一片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泽华.语文教学要重视读[J].文学教育,2009(06):45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185
[3]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7-168
【关键词】朗读;学生生成;朗读指导;巩固强化
朗读,现在已经成为每一堂语文课进行观察评价的一大衡量。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这一点特别深刻的强调了“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写作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就曾经强调:“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而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然而,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却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该课朗读不够;该课朗读形式单一;该课的朗读只是走过场……如果究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仅仅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仅仅是一堂课完整进行的装潢。对于朗读在课堂中的目的与效果往往是忽略到了极致。于是,上述现象的产生也就自然而然了。因此,我们需要对朗读的地位重新审视,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位老师在《天上的街市》中的朗读设计:
①师:请大家聆听《天上的街市》的朗诵录音,初步感受诗歌。
②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琢磨一下诗歌该如何朗读?
生1:(朗读) 生2:(朗读) 生3:(朗读)(注意:三位学生朗读能力都很不错)。
③师:大家觉的他们读得如何?能否读得更好些?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④教师请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标注重音。
⑤教师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想想诗歌在情感,内容上给予你的感悟。
粗粗一看,这些朗读的设计内容颇为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声此起彼伏,朗朗入耳。但仔细深究却发现这样的朗读环节却有着不可回避的先天缺陷。
首先,课堂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课堂过程观的最好体现。学生只能根据别人的指令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能力弱化的显著标志。从这一环节的起始来看,让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前就聆听配乐朗诵,这本身就对学生的阅读生成非常不利。配乐朗诵本身就带着朗诵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这是建立在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上的,那么也必然的带着强烈的引导倾向。学生在没品读的基础上,就被迫牵着进入那教师特意营造的情境中去,其品味、感悟就不自然的被限制了起来,阅读生成的自我权利也就不自觉的被剥夺了。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形式优美,但实则是违背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的。
第二,学生的朗读看似丰富,有个别朗读和集体朗读两两结合,有彼此间的评价和建议。整个课堂看似热闹纷呈,但仔细想来却是不合常理的。个别朗读中选择的基本是优秀学生,诗歌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缺漏,但教师却要求学生找出缺漏,并且要精益求精,这真有些强人所难,以至于起来评价的学生言而无物,或者是脱离话题,不着边际。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没有顾及整体,仅仅是停留在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而一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并没有顾及,绝大多数同学成为了课堂里不折不扣的听众。这必然导致学生的生成难以成为课堂的主导。而之后的集体朗读,更让一部分学生虽不得要领,但仍然滥竽充数于其中。在积极热烈的表象下是浮躁空洞的暗流。
第三,第④⑤两个朗读环节的引导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诗歌朗读的重音、节奏和诗歌的结构,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息息相关。既然学生在对此并无详尽感悟,又如何去准确的进行辨析。在客观实际中,我们总是从现象入手,从中去发现、体验、分析、反思,最终归纳出相应的观点和规律。这是我们认知新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阅读文本的客观规律。我们课堂教学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在于引导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形成语文阅读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去培养在文学作品中的鉴赏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如此分析下来,我们可以很负责的说,这样的朗读环节无论是从设计的出发点,还是从具体操作的过程,环节的处理上都有着很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诗歌阅读除了表演性质的突出意义外,其具体的习惯,品味能力都很难形成,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朗读”在内)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如何设计实施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深入的思考,觉得朗读的设计应当要有鲜明的指向,应当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笔者为此,对前面的朗读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1.初次朗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知,有所发现。教师以此为契机作为课堂的教学逻辑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文本。语文课堂的教学逻辑起点应当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相结合。语文的课程目标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而诗歌本身具备着独有的内容审美,情感审美,音韵节奏审美。这样“朗读”就成为了两者结合的有效平台。对此,笔者在课堂的开始布置了学生的整体的自由朗读和不同层次的个体朗读尝试。整体自由朗读的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感知与自我的解读。个体朗读则是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发现彼此的异同。因为这些异同代表了学生的初步理解,更代表了学生的初读生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诗歌时的误解与偏漏。而这样的误解与偏漏,正是我们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的最好切入口,因为这样的探究具备着强烈的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事实上,学生在《天上的街市》的初读过程中都关注了“美丽、珍奇、闲游”等一系列的实词,因为他们在初读中已经感受到这些词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街市》美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让学生的感受有所差异的是对“定然,世上没有,浅浅、不甚”等一系列修饰语的品味。这些词语的关注、品味正是对诗歌深层内涵进行探究的必由之路。于是,一扇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核心的大门已经自然的在师生面前打开,这远比教师以考题的形式进行严肃的有意询问要更加的有效。课堂的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起来。而初始朗读的层次不齐,五花八门也就变得可爱了起来,也恰恰反映出学习之初的真实状态,教师从中能够根据学生生成状态的有效引导,也大大推进了教学过程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有序进行。任何学习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缺憾走向完善的过程,不是么? 2.反复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咬文嚼字”体会诗情的流转,从而进一步指导朗读。俗话说: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时,他们的想象会更加丰富,思维会更加活跃,记忆会更加牢固。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接受和掌握知识的效率随之提高。诗歌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来营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验与探究。笔者在《天上的街市》做出的调节是这样的。
①师:我们发现同学们在重读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大家能不能把他们找出来。
学生发现归纳。
②师:这些词语是否需要重音处理呢?我们把这些词语去掉,你们读读觉得对诗歌的整体意思有没有大的影响?
学生自由读,多数人都觉得不构成意思上的欠缺。
③师:请同学们把处理过的诗歌和原诗比较这反复朗读,你们觉得其中的滋味一样么?
学生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梳理、概括:a.这些词的有与没有,读起来感觉不太一样。例如:“定然”表明的是肯定的意味,这是作者的揣测,他坚信。而后面“世上没有”我们不难看出现实与天上的差距是何等之大,两者放在一起,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憧憬向往的强烈就体现出来了。作者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热爱赞美,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b.这些词所处的位置也非常有特色,每次都出现在诗歌情感转折,升华的关键位置,是起承转合的标志。
④师问:那么既然这些词在情绪的变化,表达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语句朗读上应该如何处理呢?
生1:应当重读;生2:语气上要有层次的变化;生3:节奏上应当要有快慢……
在这样的设计中,笔者从学生朗读差异入手,带领学生在比较中有所发现,深入探究。笔者引领学生在梳理诗歌内容,品味关键字词中不仅体验诗歌的内容情感,更明白诗歌在朗读中重音的选择,语气的揣摩,节奏的处理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深入感悟。任何脱离诗情整体把握、细节体味的朗读都是无根之木,华而不实的。这样的朗读,是紧扣诗歌文本的,是吻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才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显得真实而有效。
3.再次朗读,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改善中巩固强化学生的课堂所得。语文朗读应该是语文形式的朗读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朗读。当学生对诗歌意境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以后,笔者就对诗歌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余映潮老师就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说,朗读要求角度精确——过程生动。笔者要求学生“读得流畅响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有情有境、读得有急有缓”。这样的要求十分具体,角度也很明确,朗读活动相当充分。事实证明,这样的回顾朗读恰恰使诗歌课堂教学显得活泼而生动,更是促使朗读成为了学生巩固自己所学,教师检验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不但是一把文本解读的有效钥匙,而且还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并非“鸡肋”,不是为填补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这一表象的应景活动。相反,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指向,有着适宜的设计时机,更有着重大的操作意义。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实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表现。或许,笔者的一些探究与想法还处于表层,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但任何的大厦都是建立在一砖一瓦的构筑上的。我想,这也恰恰是构筑了教学有效探究的第一片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泽华.语文教学要重视读[J].文学教育,2009(06):45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185
[3]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