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州市南沙区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南沙地域文化中开发校本课资源程,既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南沙地域文化特色,二者的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散发浓厚的地方味道。南沙地域文化中的南沙炮台文化、咸水歌、宗教信仰文化、沙田水乡文化等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南沙;地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G633.51
一、开发南沙地域文化中的校本课程资源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长期生活的人们,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物环境以及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岁月的沉淀而逐渐发展以及形成的地方人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家乡情感和精神文化环境,以及反映这些精神文化的历史遗迹、博物院、标志性建筑物和杰出人物。在南沙地域文化中开发校本课程,既能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南沙地域文化的特色,二者的珠联璧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拓展学校文化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地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纵观现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地域文化备受冲击,面临失传乃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弘扬和继承本区地域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为眼前迫切的任务。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把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南沙区地域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学德育内容
从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德育资源,既能丰富德育内容,又易于本地学生接受。这种方式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产生认同,使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真正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传承南沙区文化,正确学会理解、对待外来文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南沙区地域文化面临消亡。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南沙区地域文化资源能使南沙区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在培养学生热爱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
二、在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南沙区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蕴藏丰富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领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具价值的素材。
1.南沙炮台文化课程资源
广州市南沙区被誉为中国的南大门,曾经是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场所。林则徐、关天培等在这修建炮台,抗击外来侵略。南沙区炮台文物资源比较丰富。在探究南沙炮台文化校本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南沙在近代爱国抗争的基本情况,调查南沙仅存炮台遗址群落的保护情况。学生参与问卷的设计、访谈相关的知情人士、拍照、走访相关部门等大量的活动,由此生成调查报告《抢救南沙炮台遗址群落》。
2.咸水歌课程资源
咸水歌是南沙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咸水歌”名字来自于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之故,亦称咸水叹,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男女爱情、家庭亲情及社会见闻。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大缯歌、叹情、莲港渔歌等。南沙咸水歌以姑妹腔和高棠歌为主。过去在嫁、聚喜庆的日、耕作打渔时,织网绞缆时、休闲欢聚时都喜欢高歌一曲,其中《海底珍珠吾易揾》《抢农时》《钓鱼仔》等歌曲为民众广为传唱。近年咸水歌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每年的南沙旅游文化节,咸水歌便是所有节目中的重头戏。广州南沙区许多中小学也开设咸水歌校本课程。
3.宗教信仰文化课程资源
南沙百姓几乎有着共同的信仰风俗----南沙天后宫的天后诞。天后林默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民间称之妈祖。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为营救遭遇海难与渔民而升天,人们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南沙天后宫在1996年天后诞辰落成,由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捐资重建。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吸引众多妈祖的信众前来拜祭。直到今天,南沙的渔民每当出海打渔前,都会前往天后宫拜祭天后,祈求出海顺利,平安归来。
4.沙田水乡文化课程资源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南沙人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沙田水乡文化。赛龙舟,麒麟舞、传统水乡婚礼习俗等习俗是南沙民众生活重要组成。
麒麟舞。南沙区麒麟舞以黄阁镇麒麟舞最具本土特色,距今约有一百余年历史。它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极具美学欣赏价值,具较强的民俗、历史的研究价值。麒麟舞表演多选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以表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来年好景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由于麒麟舞有较强的娱乐性、广泛群众的参与性,对团队合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水乡婚礼。在过去南沙的水上居民,俗称“疍民”,婚礼嫁娶有以艇为迎亲并唱咸水歌的习俗。水乡婚礼的举行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是新郎将礼金、礼饼、酒席送到到女家,俗称“搬晚礼”。第二天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到女家时必须带上“大舅椰”(椰子)和“大舅鹅”“迎亲鸡”、两支“大舅酒”和一块猪肉。婚礼的整个过程称“接新抱”。新娘离家时,长辈就会唱起有祝福寓意的咸水歌。当“新抱艇”回到男家时,男家会燃放鞭炮,然后是拜神仪式。礼仪式结束后,男家在河涌边大排延席向敬酒答谢。第三天是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新人向长辈敬茶和敬酒,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南沙地域文化中还有民间歇后语、河涌文化、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丰富的南沙地域文化使校本课程开发锦上添花,让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味道。致力于南沙地域文化的开发,要求教育者有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更要求教育者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通过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爱上本土文化,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树立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參考文献:
[1]黄光炜.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7):44-47.
[2]孔锴.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2):98-100.
[3]蔣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郭小华,女,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关键词:南沙;地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G633.51
一、开发南沙地域文化中的校本课程资源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长期生活的人们,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物环境以及历史变迁所造成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岁月的沉淀而逐渐发展以及形成的地方人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家乡情感和精神文化环境,以及反映这些精神文化的历史遗迹、博物院、标志性建筑物和杰出人物。在南沙地域文化中开发校本课程,既能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体现南沙地域文化的特色,二者的珠联璧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拓展学校文化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举措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地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纵观现代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地域文化备受冲击,面临失传乃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弘扬和继承本区地域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家乡,为眼前迫切的任务。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理念,把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南沙区地域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学德育内容
从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德育资源,既能丰富德育内容,又易于本地学生接受。这种方式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产生认同,使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真正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传承南沙区文化,正确学会理解、对待外来文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南沙区地域文化面临消亡。校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南沙区地域文化资源能使南沙区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在培养学生热爱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
二、在南沙地域文化中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南沙区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蕴藏丰富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领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具价值的素材。
1.南沙炮台文化课程资源
广州市南沙区被誉为中国的南大门,曾经是中国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场所。林则徐、关天培等在这修建炮台,抗击外来侵略。南沙区炮台文物资源比较丰富。在探究南沙炮台文化校本课程时,要求学生了解南沙在近代爱国抗争的基本情况,调查南沙仅存炮台遗址群落的保护情况。学生参与问卷的设计、访谈相关的知情人士、拍照、走访相关部门等大量的活动,由此生成调查报告《抢救南沙炮台遗址群落》。
2.咸水歌课程资源
咸水歌是南沙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咸水歌”名字来自于渔民长期与大海咸水打交道之故,亦称咸水叹,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男女爱情、家庭亲情及社会见闻。咸水歌有多种唱法,如担伞调、大缯歌、叹情、莲港渔歌等。南沙咸水歌以姑妹腔和高棠歌为主。过去在嫁、聚喜庆的日、耕作打渔时,织网绞缆时、休闲欢聚时都喜欢高歌一曲,其中《海底珍珠吾易揾》《抢农时》《钓鱼仔》等歌曲为民众广为传唱。近年咸水歌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每年的南沙旅游文化节,咸水歌便是所有节目中的重头戏。广州南沙区许多中小学也开设咸水歌校本课程。
3.宗教信仰文化课程资源
南沙百姓几乎有着共同的信仰风俗----南沙天后宫的天后诞。天后林默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民间称之妈祖。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为营救遭遇海难与渔民而升天,人们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南沙天后宫在1996年天后诞辰落成,由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捐资重建。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吸引众多妈祖的信众前来拜祭。直到今天,南沙的渔民每当出海打渔前,都会前往天后宫拜祭天后,祈求出海顺利,平安归来。
4.沙田水乡文化课程资源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南沙人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沙田水乡文化。赛龙舟,麒麟舞、传统水乡婚礼习俗等习俗是南沙民众生活重要组成。
麒麟舞。南沙区麒麟舞以黄阁镇麒麟舞最具本土特色,距今约有一百余年历史。它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极具美学欣赏价值,具较强的民俗、历史的研究价值。麒麟舞表演多选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以表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来年好景的良好愿望,故民间有“麒麟献瑞”之说。由于麒麟舞有较强的娱乐性、广泛群众的参与性,对团队合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传统水乡婚礼。在过去南沙的水上居民,俗称“疍民”,婚礼嫁娶有以艇为迎亲并唱咸水歌的习俗。水乡婚礼的举行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是新郎将礼金、礼饼、酒席送到到女家,俗称“搬晚礼”。第二天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到女家时必须带上“大舅椰”(椰子)和“大舅鹅”“迎亲鸡”、两支“大舅酒”和一块猪肉。婚礼的整个过程称“接新抱”。新娘离家时,长辈就会唱起有祝福寓意的咸水歌。当“新抱艇”回到男家时,男家会燃放鞭炮,然后是拜神仪式。礼仪式结束后,男家在河涌边大排延席向敬酒答谢。第三天是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新人向长辈敬茶和敬酒,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南沙地域文化中还有民间歇后语、河涌文化、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丰富的南沙地域文化使校本课程开发锦上添花,让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味道。致力于南沙地域文化的开发,要求教育者有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更要求教育者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通过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爱上本土文化,学会正确理解、对待其他外来风俗和文化,树立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參考文献:
[1]黄光炜.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7):44-47.
[2]孔锴.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2):98-100.
[3]蔣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郭小华,女,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