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建筑物不断增加,建筑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为节约土地资源,解决不断增加的建筑物和建筑面积不断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物使用效能,于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增层工程成为主要途径。建筑物增层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掌握科学、先进的勘察方法对整个建筑物增层工程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阐述、探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建筑物增层工程找到更好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建议
随着建筑物增层工程的增多,人们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在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勘察是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勘察工作是增层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条件。勘察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中,对岩土工程勘察最为重要,也是勘察工作的核心部分,但建筑物增层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和常规的岩土工程勘察不一样,有一些区别。一般来说,建筑物增层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场地条件更为复杂,使用的勘察方法比较特殊,需要考虑的技术、条件严格而全面。加强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探讨,对建筑物增层工程意义重大[1]。
一、加强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的前期准备工作
1、一定要树立明确的勘察目标
明确的勘察目标是做好勘察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前期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为整个勘察工程做指导,所以在勘察工作开始前一定要树立明确的勘察目标,带着目标去勘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在勘察中有效规避问题并可以快速的解决。
2、注意做好资料搜集
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前,需要了解整个原有建筑物的现状和设计方案,这就要求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方案和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运用到增层工程中。
3、其他资料的调査
在进行增层工程勘察前,还需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建筑物裂缝调查和地下设施调查。对原有建筑物是否存在裂缝进行调查,非常重要,原有建筑物是否存在裂缝对建筑物整体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并有产生安全隐患的可能。如果存在裂缝,要对裂缝做详细的测量记录。增层工程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压力,需要考虑对地下设施的影响,收集地下设施的资料,在增层设计中将地下设施充分考虑进去,在保证增层工程顺利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其他工程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岩土工程的勘察方法
1、常规勘察方法
常规勘察方法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中最常用,是指通过钻探、取样等方法了解岩土整体情况,并以原位测试手段或者是载荷实验来辅助评价地基土的特性。
2、特殊勘察方法
特殊勘察方法是在运用常规勘察方法的基础上使用的辅助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探坑、井探、物理方法等手段来了解基础条件和地基土层条件,其中探坑方法最被常用。
综上所述,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岩土工程勘察中一般都是将常规勘察方法和特殊勘察方法相结合运用,以常规勘察方法为主,以特殊勘察方法为辅。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原建筑物的设计条件和设计结构方案、未来增层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方案等,所以必须将常规勘察方法和特殊勘察方法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准确、客观的结论和评价。
3、对地质条件评价
在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出来之后,就可以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地基条件的评价。地基条件的评价包括土质、地下水、建筑抗震设计条件、承载力等因素。
(1)土质
在进行地基土勘察的时候,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勘察,首先,要着重勘察地基土质的成因年代、岩石性质、物理指标和力学指标。其次,还必须要勘察地基土层是否均匀。最后,要考虑在原有建筑物的压力下,地基的土质有没有出现压密性效果,并且评价出现的严密性效果是否得到改善。勘察工作非常复杂,建立一套勘察信息辅助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参考下图:
三维工程勘察信息系统使用流程
(1)地下水
在勘察中要加强对地下水性质、水位高低、层数以及腐蚀性的勘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2)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对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到建筑抗震设计条件,建筑抗震设计条件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等一系列问题,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尽可能的使地质条件分析更加准确客观。
(3)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是原有建筑物增层可行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强勘察地基承载力。一般来说,地基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和经验法。实验法属于常规勘察方法,主要包括荷载实验法和室内土工实验法。经验法主要是根据地基土压密效果、地下水位升降情况等来综合确定。原有建筑物和增层建筑物在地基承载力勘察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不能混淆,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执行,同时注意结合原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来综合分析地基承载力[2]。
二、地基方案的实施
只有在勘察过程中了解到原有建筑物的设计条件、地基条件、新增建筑物的压力、地下水条件、抗震设计、增层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才能产生出地基实施方案。选用合适的基地实施方案非常重要,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要求,还要可以保障工程质量。一般地基实施方案有两种,包括天然地基方案和人工加固地基方案。一般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和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相差无几时,就选用天然地基方案,即增层施工就在原有地基基础上进行。人工加固地基方案主要是在建筑物整体重力大于天然地基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增层工程要求的时候使用,即对地基采取人为加固的方式,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在人工加固地基方案时,要严格遵循先加固后增层的原则[3]。
三、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的建议
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的建议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是对设计单位的建议。在勘察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勘察工作,严格把握地基的承重能力,按照严格的技术要求,做到对勘察科学客观。首先,认真分析基础结构对增层的承受能力。其次,在材料使用上,要考虑使用重量比较轻的材料,并且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再次,还要考虑增层工程对地下设施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分析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问题的大小程度,并制定解决方案,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对施工单位的建议。首先,施工单位要对原有建筑物进行仔细的勘察,检查原建筑物是否有裂缝,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在基槽开挖时,要特别注意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再次,施工时,严格按照有关的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相关的一切问题都要严格要求。最后,对施工过程中途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注意施工安全,保障工程质量。
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原有建筑物的增层工程日益增多,增层工程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能,节约土地资源。但是,增层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要求在增层工程中加强勘察力度,避免发生事故。特别是在勘察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慎重选择最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手段,认真收集原建筑的相关的建筑资料,严格执行勘察技术要求,分析勘察结果,做出详细科学的分析报告,选择最合适的地基方案,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本文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增层工程的勘察工作提供一些支持,有利于提高勘察的质量,使增层工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姜彬.既有建筑增层工程实录[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9(1):87-88.
[2] 侯晓萌,郑文忠,谷锋等.某多层砖砌体房屋增层改造设计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6):144-151.
[3] 赵军.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探讨[J].城市建筑,2014,(24):183.
关键词: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建议
随着建筑物增层工程的增多,人们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在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勘察是最重要的工作,做好勘察工作是增层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条件。勘察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中,对岩土工程勘察最为重要,也是勘察工作的核心部分,但建筑物增层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和常规的岩土工程勘察不一样,有一些区别。一般来说,建筑物增层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场地条件更为复杂,使用的勘察方法比较特殊,需要考虑的技术、条件严格而全面。加强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的探讨,对建筑物增层工程意义重大[1]。
一、加强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的前期准备工作
1、一定要树立明确的勘察目标
明确的勘察目标是做好勘察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前期准备工作的第一步,为整个勘察工程做指导,所以在勘察工作开始前一定要树立明确的勘察目标,带着目标去勘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在勘察中有效规避问题并可以快速的解决。
2、注意做好资料搜集
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前,需要了解整个原有建筑物的现状和设计方案,这就要求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方案和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运用到增层工程中。
3、其他资料的调査
在进行增层工程勘察前,还需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建筑物裂缝调查和地下设施调查。对原有建筑物是否存在裂缝进行调查,非常重要,原有建筑物是否存在裂缝对建筑物整体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并有产生安全隐患的可能。如果存在裂缝,要对裂缝做详细的测量记录。增层工程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压力,需要考虑对地下设施的影响,收集地下设施的资料,在增层设计中将地下设施充分考虑进去,在保证增层工程顺利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对其他工程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岩土工程的勘察方法
1、常规勘察方法
常规勘察方法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中最常用,是指通过钻探、取样等方法了解岩土整体情况,并以原位测试手段或者是载荷实验来辅助评价地基土的特性。
2、特殊勘察方法
特殊勘察方法是在运用常规勘察方法的基础上使用的辅助方法,主要是指通过探坑、井探、物理方法等手段来了解基础条件和地基土层条件,其中探坑方法最被常用。
综上所述,建筑物增层工程中岩土工程勘察中一般都是将常规勘察方法和特殊勘察方法相结合运用,以常规勘察方法为主,以特殊勘察方法为辅。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原建筑物的设计条件和设计结构方案、未来增层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方案等,所以必须将常规勘察方法和特殊勘察方法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准确、客观的结论和评价。
3、对地质条件评价
在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出来之后,就可以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地基条件的评价。地基条件的评价包括土质、地下水、建筑抗震设计条件、承载力等因素。
(1)土质
在进行地基土勘察的时候,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勘察,首先,要着重勘察地基土质的成因年代、岩石性质、物理指标和力学指标。其次,还必须要勘察地基土层是否均匀。最后,要考虑在原有建筑物的压力下,地基的土质有没有出现压密性效果,并且评价出现的严密性效果是否得到改善。勘察工作非常复杂,建立一套勘察信息辅助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参考下图:
三维工程勘察信息系统使用流程
(1)地下水
在勘察中要加强对地下水性质、水位高低、层数以及腐蚀性的勘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2)建筑抗震设计条件
对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到建筑抗震设计条件,建筑抗震设计条件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类别、场地土类型等一系列问题,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尽可能的使地质条件分析更加准确客观。
(3)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是原有建筑物增层可行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强勘察地基承载力。一般来说,地基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和经验法。实验法属于常规勘察方法,主要包括荷载实验法和室内土工实验法。经验法主要是根据地基土压密效果、地下水位升降情况等来综合确定。原有建筑物和增层建筑物在地基承载力勘察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不能混淆,在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执行,同时注意结合原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来综合分析地基承载力[2]。
二、地基方案的实施
只有在勘察过程中了解到原有建筑物的设计条件、地基条件、新增建筑物的压力、地下水条件、抗震设计、增层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才能产生出地基实施方案。选用合适的基地实施方案非常重要,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要求,还要可以保障工程质量。一般地基实施方案有两种,包括天然地基方案和人工加固地基方案。一般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和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相差无几时,就选用天然地基方案,即增层施工就在原有地基基础上进行。人工加固地基方案主要是在建筑物整体重力大于天然地基承载能力,不能满足增层工程要求的时候使用,即对地基采取人为加固的方式,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在人工加固地基方案时,要严格遵循先加固后增层的原则[3]。
三、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的建议
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的建议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是对设计单位的建议。在勘察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勘察工作,严格把握地基的承重能力,按照严格的技术要求,做到对勘察科学客观。首先,认真分析基础结构对增层的承受能力。其次,在材料使用上,要考虑使用重量比较轻的材料,并且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再次,还要考虑增层工程对地下设施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分析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问题的大小程度,并制定解决方案,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对施工单位的建议。首先,施工单位要对原有建筑物进行仔细的勘察,检查原建筑物是否有裂缝,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在基槽开挖时,要特别注意对原有建筑物的影响,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再次,施工时,严格按照有关的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相关的一切问题都要严格要求。最后,对施工过程中途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注意施工安全,保障工程质量。
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原有建筑物的增层工程日益增多,增层工程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能,节约土地资源。但是,增层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要求在增层工程中加强勘察力度,避免发生事故。特别是在勘察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慎重选择最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手段,认真收集原建筑的相关的建筑资料,严格执行勘察技术要求,分析勘察结果,做出详细科学的分析报告,选择最合适的地基方案,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本文对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增层工程的勘察工作提供一些支持,有利于提高勘察的质量,使增层工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姜彬.既有建筑增层工程实录[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9(1):87-88.
[2] 侯晓萌,郑文忠,谷锋等.某多层砖砌体房屋增层改造设计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6):144-151.
[3] 赵军.建筑物增层工程勘察方法探讨[J].城市建筑,2014,(2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