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學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怀。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學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白痴”;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