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寂静中坐着
  在寂静中坐着,我在等什么?
  等一个怀揣一大堆春风的快递小哥?
  等一款深谙力量的扳手?
  等一双因觅食而折断的翅膀?
  等一把心灵锈死的旧锁?
  等一件敲碎时间的闹钟?
  等一首破壳而出毛茸茸的小诗?
  不,不是这些
  我在等多年前的自己
  她迷路了,在一个路口徘徊,不知往哪里去
  但时间隔着谷口,我的呼唤她听不到
  我只能等著,等她气喘吁吁地追上来
  一边埋怨,一边捶我的胸口
  然后一头扑进我的身体里
  十指黑黑
  小时候,跟着别人去捡煤
  那些颠沛流离的煤,金子般的煤,照亮生活的煤
  从飞驰的车上撒下来,为了哄抢,我十指黑黑
  父亲教我们翻耕、播种、锄禾,交出汗水
  土地整得像海绵,为了抠出那些根,我十指黑黑
  晚学的路上,没有一盏浇瞎黑暗的灯给我们照明
  一条路在脚下沸腾,为了向上,我十指黑黑
  从医二十年,那么多被疾病和伤口灌溉的身体
  为了取出他们的疼痛和漩涡,我十指黑黑
  现在,一个叫诗的家伙闯进我的生命
  为了它的滚烫和冰凉,我握住母语的手,十指黑黑
  大榆树街
  露珠在草尖上跳动的时候,不要去大榆树街
  那里的楼和楼里沉睡的人,还没有苏醒
  光还没来得及剔除他们体内的漆黑
  阳光放纵的时候,也不要去
  市声,人群,买卖时暗暗算计的心
  会揉碎时间布置在你眼里的空旷和颜色
  暮色滂沱的时候,也不能去
  会泼你一身油烟、污水,溽热消散后的沁凉
  要去就挑一个万物疲倦的时辰
  黑夜像一支黑色的队伍,从天而降
  你就着一两盏不愿睡去的灯,品尝那践踏的
  镶嵌铁钉的鞋底,与地面摩擦时
  蚀骨的声音
  补偿与救助
  透过树与树间的缝隙
  我看到河流、船队、芦苇、网箱,练习弹跳的飞鸟
  为了看它们,我把自己从小城中拎出来
  为了看它们,我把一条路甩在身后
  如果这时我再眩晕耳鸣,我就是天生的弱智
  如果这时我再焦渴得像一眼枯井,我就是一具干尸
  如果这时我再不会歌唱,我就是自然的哑巴
  如果这时我再对流淌的光熟视无睹,我就是永恒的瞎子
  树叶为我撑开天空,小草为我劈开路径
  河水从低处一次次把波澜推向我的身体
  我在河滩上寂静地燃烧
  我看见火苗贴着地皮在奔跑
  我那么近地把这些生命看个仔细
  我那么贪婪地得到了一大笔补偿和救助
  连根拔起
  黑暗中我抱住自己
  为了防止摇晃,我的手指紧扣肋骨
  谁也不能将我拿走
  谁也摘不去裂开的发辫下的想法
  我属于黑暗,属于黑色的鼓点
  它敲击得厉害,使死去的时间复活
  使软下去的石头,重新坚硬
  使昏睡的钉子,慢慢苏醒
  黑暗染黑了房间,染黑了眼睛
  染黑了血液和肉体
  如果这时你破门而入
  你就是突然出现的那道光
  将我曝晒,将我从黑暗中
  连根拔起
  熄灭的火山
  大河翻身,水又多了一程
  荒草低下,风又多了一截
  你扶住岸,扶住一棵木棉失守的秋天
  河水明显比上一次矮了几个台阶
  上一次是哪一次
  是暗流涌动的那一次,还是草长莺飞的那一次
  是露珠翻译黎明的那一次,还是暮色四合的那一次
  是高烧不退的那一次,还是寒冷贯穿胸口的那一次
  哪一次不重要,和谁才重要
  那时天空很慢,河水很慢,丈量时间的脚步很慢
  毫无心事的船只,结满籽粒的楝树,岸边燃烧的绿焰
  ——世间像个万花筒
  ——更像变幻一切的魔术师
  你扶住自己,就像扶住一座早已熄灭的火山
  那里岩浆凝固,那里万物枯萎
  一样的山
  石头砌成碑,碑上刻着一个人的生平
  一个早已不在的人,在那里注视人间
  他是谁的亲人,又是谁
  爱过又恨的仇人
  草木无言,一条路蜿蜒起来没有尽头
  沙棘被季节宠得漫山遍野
  它寂寞的红,孤傲的红,不可一世的红
  灯笼一样挂在视觉里
  到了山顶,才看清
  这座小小的山
  也有峰峦和谷值
  也有不可言说的伤疤和旧痕
  你打量这座令桃花销魂,令梨花憔悴的小山
  一时心绪难平
  当晚风潮水般扑来,你整了整衣领
  掩好不断汹涌的陈年往事
  从荆棘间侧身穿过
  村庄
  我需要一个村庄,用来安置
  我的田园梦,需要一张
  朴素的木床,承担漂泊的肉身
  我需要一个仰望星辰的窗口
  需要一棵古老的银杏树
  绿荫的庇护下,坐着我的亲人
  我需要一盏油灯,照亮黑暗中的铁
  我需要苍苔之上一眼深深的水井
  打捞月光,取出沸腾的心跳
  我还需要一些寒冷,一些疼
  一堆无畏的文字,一张自由的纸
  以便我在上面破茧,化蝶,重获新生
  张静,江苏徐州人。作品见于《诗刊》《作品》《星星》《北方文学》《扬子江诗刊》《诗选刊》等。
其他文献
曾经  攀上双峰嶂  张开双臂向远方呼喊  然后闭上眼睛  静静聆听大山  诉说亿万年的沧桑  朦胧中  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云雾缭绕  古老的照镜石  仰望深邃的苍穹  驿动的云朵簇拥而来  变幻的时光  跨越岁月的长河  为我编织绚丽的彩霞  蒲公英  有一天  一阵暖风把你卷上天空  你不作丝毫的犹豫  踏上逐梦远方的旅程  从那以后  满山遍野的色彩逐渐凋零  清香空气的笑语不断稀释  
回乡下过春节,我会  找个角落,蹲在地上数蚂蚁  这些蚂蚁忙忙碌碌  一队一队的  停不下来脚步  低头看着蚂蚁,想着自己  也想起村里许多亲人  比如大姑、三叔、嫂子……  我的亲人们,一辈子最亲近的  就是村子周边的几亩田地  他们省略了生命中很多奔跑  怀揣蚂蚁般的梦,谦卑、渺小  为这座朴实的家园  终其一生操劳  甚至,从没到达过远方  一棵银杏树  在一棵银杏树下  我与冬天狭路相逢 
离开了刀俎  回到了水的家乡  每一寸清澈是净化的善  每一圈涟漪是绽开的慈悲  烟渚旁有我回归的安然  兰汀边有我游戏的和平  东方地平线上,太阳渲染开云霞  那是宇宙敲响生命之钟  让沉睡的都醒来  牢笼开始祈祷  都将变成一个个佛堂  屠刀开始忏悔  渐渐放射出温柔的月光  千江归海  蓝天与大海相看两不厌  感激与情爱,深廣无边  那一双双拯救我们的手  掌纹和指纹才是江海的源头  因为有
你有一间露天辦公室  在小区门口  星光和露水洒在一张旧桌椅上  一把大伞遮挡细雨斜风  桌上摆放着各家各户的临时出入证  笔记本,签字笔,鲜红的印泥  刚刚消过毒  连同每一个楼道,锁孔  门槛,门铃,门把手,不留死角  你肩背喷雾器  右手摆动喷杠扫射的样子  像村野农夫  你为楼上楼下置办油盐酱醋,储备大米蔬菜  呼哧喘气的样子  你举起额温枪对准春天的额头  方便面,折叠床  和衣而卧观天
对于国内许多人尤其是高校学生来说,女性研究并不陌生,但是能准确理解这门学科内涵实质的人并不多。女性研究,也称女性学或社会性别研究,它是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全面研究的、具有鲜明跨学科性质的学科,其目标是真正实现女性全面平等自由,“女性研究”至今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它是一个不断被描述、发展的学科。  事实上,女性研究这门学科也是舶来品,它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现代人,看见金钱  总是开动脑筋,把她装在兜里  那时人,看见土地  总要千方百计,把她耕耘  母亲的手  痒的无法医治  一块不大不小的菜园  开始葱绿  犹如梳理自己的头发  母亲每天把菜园梳理  白天,我们在玉米秆的青紗帐  躲太阳  夜晚,我们在丝瓜秧的帐篷  捉星星  当白菜的小手  被冰雪冻得金灿发亮  我们,又长了一岁  母亲的菜园  艰苦年代的聚宝盆  不但滋养了我们的身体  还让
洞庭湖里的小白虾  见识过好天气和坏天气  偶尔一只白鹭贴着水面飞过  它们会小小地惊慌  此刻,这些小白虾  躺在洁白的瓷盘里  它们交出所有的红  多像一个新娘  它们尖尖的刺  有阳光的芒  它们有冰凉的床  和爱的深喉  苦楝、枇杷、梧桐和槐树  乡村里总有一棵苦楝树  站在梧桐和枇杷旁边  它也有绿色的叶子  也结小小的果  由青转黄,像枇杷一样  从枇杷树下经过的人  喜欢仰着头  这
关于北方  我没去过北方,  至多见过北方人,  也不是想象中的北方人,  悲恸、粗韧、奸滑,一个没有,  曲艺的胚胎,  那种大雪封门的桀骜跟玩笑,  我至今没有见过,  北方,是想象的北方,  好像一些文学,是想象的文学,  一些电影,是想象的电影,  我听过一些北方人歌唱南方,  柔软而陌生,  我知道,那是想象的南方,  雨水窗台,  穿吊带的女孩儿,  一杯酒喝完,一段恋情结束,  我知
我还十分年轻的时候,写过这么四行诗:  蛆虫才骄傲地向上爬,  懦夫才高喊:“我很勇敢!”  唯有一个自由的人  才会想到一一我是奴隶。  我想起中国经典诗歌最出色的翻译家之一,列夫·艾德林对我说过的话:“您知道吗?这非常接近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神。”他又补充道:“唯一根本不需要惧怕的东西一一就是自己的良知。它使人变得更为强大。”我有点脸红,出于感谢和羞涩甚至不知该对他说点什么了。所以,正如你们今天所
21世纪诗坛的境况如何?它和以往相比到底出现了什么新的品质?诗歌如果进一步发展要避开哪些误区?对之人们又该怎样去认识?批评界有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其中争议最大的主要还是来自诗歌与现实关系的处理问题。或者说,新世纪诗歌所有的矛盾性现象的滋生,都和及物问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及物”诗歌的优长:和现实的深层“对话”  进入21世纪后,诗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十八年中国经历了太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