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与深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i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经较大修改和多次打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
  菡菡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大学,先是由我指导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又由我指导攻读传播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其间,她曾先后到日本和美国访学。两度访学的经历,使她的学术视野有所扩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学术熏陶,使她的学养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为她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些时候,我就发现菡菡对用法学的视角研究新闻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兴趣甚浓、钻研渐深,并陆续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结合部”的课题,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进行观照、研究,往往比采用单一学科的视角进行观照、研究,更能获得新意,也更能将问题说透。因此,当菡菡向我报告她的选题意向并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是持赞同意见的。
  如果要为该著的书名列关键词,可列出好几个:社会冲突、敏感案件、舆论、法官、态度等。但作者全力研究的问题,似可凝聚到一点上,即“信任之困”。在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之后,她力图实现深化。读菡菡的著作,有一种一气呵成之感。指导她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我在如下三点上感触颇深:
  一、关于论文选题
  据我所知,博士生们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选题是让他们纠结的一大难题,往往出现数次被自己否定,在获得自我肯定后又连遭导师否决的情况,以致深陷于选不到合适之题的困境且久久难以自拔。菡菡在选题方面也郁闷过,但好在她現有的选题切入角度好,很能体现新意,且在最后确定选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认真做了相应功课。故开题报告能较顺利地获得通过。说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较好,我给出的理由有:
  (一)体现了学科的交叉
  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为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却以法官为研究对象,体现了上述学科与法学、心理学交叉和交融研究的特点。社会冲突是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命题。但菡菡的选题既与此有关,又避开了一般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敏感事件引发的舆论,既与传播学有关,又与新闻学有关。舆论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研究的持续热点话题。然菡菡又未与此前的研究重复,而是另辟了蹊径。关注法官对相关舆论的态度及其相应行为,以法官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敏感案件舆论面前的心理反应和实际作为,无疑涉及法学乃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论文选题涉及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一般而言,研究复杂的问题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
  (二)此前研究成果尚少
  从新闻学、传播学抑或社会学的角度对法官群体进行研究,这不是研究者趋之若鹜的一个选题,各学科的学者还很少涉及这一问题。由此,只要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且能言之成理,就可望出新。相反,此前涉足者及其研究成果越多,超越的难度就越大。如果不存在超越前人和此前成果的可能,而只是人云亦云,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论文就会了无价值,不被同行认可。
  (三)选题容量大小适中
  菡菡所选之题,既不太大,也不太小,因而显得合宜、适中。一般而言,题目太大,则难以驾驭、难以深入,结果很可能是大而无当、不得要领。题目太小,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固然可在某个方面做得颇有深度,但很可能达不到博士学位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分量和体量。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将博士学位论文写成很大气的皇皇巨著,但这毕竟超出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通常要求;我也并不反对选题较小但写得极有深度的论文,倘若能写成这样的论文,当属受褒奖之列。
  二、关于研究难度
  菡菡所选题目,做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是可以预见的。正因为如此,我并不是没有一点担忧。
  按照她的设想,将对各级法院的法官们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三四百份问卷),其难度可想而知。联想到自己主持的一项国家课题,在一个副省级城市对局级及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做媒介素养方面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并握有“尚方宝剑”,然而问卷的回收率仍然偏低,一些调查对象并不配合。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的国家课题的问卷调查情况尚且如此,菡菡个人对法官进行问卷调查,能成吗?我的担心不无道理。法官们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习惯性,一般是不大愿意接受这类问卷调查的,何况其中涉及一些颇为敏感的话题,更何况调查问卷的对象还涉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
  但菡菡相当执着,没有视之为畏途。正如她自己所言:这项研究“正是期望通过对被监督者的调查研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舆论与司法关系可能的发展方向,期待能较为准确地描述目前舆论和司法在互动时所处的现实语境,尽可能地靠近中国舆论与司法关系的真相”。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她最后在问卷调查方面获得了成功。对于个中艰辛,她并未多言;待我问及时,她也只是莞尔一笑。但刚才提及的自身经历告诉我,其间的辛劳当是不难想见的。这种不辞劳苦、迎难而上的精神,难能可贵。
  由此我想到,做学术研究,就难易程度而言,可有不同路径的选择。一种是走相对容易走的路,所需材料易得,学理阐述方便,然而学术价值不高;另一种是走相对不易走的路,所需材料难得,学理阐述偏难,然而学术价值很高。两相比较,我更倾向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走后一条路,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上遇到再大的艰难困苦,也在所不辞。事实上,学术研究无捷径可走。走容易走的路,最终是成果乏善可陈,难言学术价值。在世间,收获与投入之间总是呈正相关关系。农民耕耘是如此,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以说,做得扎实的论文,都是下足功夫方才写成的。拿在手上,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抱有走捷径心态的论文作者,其作不可能厚重。
  三、关于研究本身
  选题再好,如果研究乏力,也还是枉然。菡菡的学位论文,就研究本身而言,有着若干亮点:
  (一)聚焦于敏感案件的舆论及法官对此的反应
  事实告诉我们:越是敏感案件,受公众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程度就越高,法官对舆论的态度也就越是谨慎,从而也越具有研究价值。对此展开研究,既避免了耗费极大精力最终得到一个不得要领和泛泛而论的结果,又可以显现出某种智慧和谋略。   (二)话题和论述比较集中
  菡菡在论著中,层层开掘、逐层递进,论述充分且透彻。在这方面,菡菡预设了目标,我对她也有所期待。从论文的终极版来看,她是达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的。文中没有枝枝蔓蔓的东西,沿着清晰的逻辑线索,不断向前推进。具体而论,第一章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方法作出说明,从而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工作。从第二章起切入正题:先探讨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成因的认知,涉及法官心理认知的层面;再论析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社会功能的评价,试图用法官的眼光进行考量并对其心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进而研讨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行为意向,这就进入到了法官与舆论相关联的行为层次;在“结论和讨论”部分,研究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及应对,既呼应了论题,深化了前面的论述,又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对策。
  (三)有很多新意并得到了有说服力的数据的支撑
  著作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其本身就是颇有新意的,而应对之策则既有新见,也不乏现实的启迪意义。诸多章节提出的见解,我们还很少在其他著述中看到类似的表述。可贵的是:这些见解,均是建立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该著并非没有瑕疵。如果能实行两种结合,成果质量当能进一步提高。一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我总觉得,此类论文对定量研究有些过于依赖。所好的是:菡菡对数据的利用和解读工作做得不错,没有像有的论文那样列完數据就完事。数据在她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特别是对有关数据所做的交叉分析更是必要。但数据和单纯对数据的分析解读,也有力所不逮之处。对一些社会现象深层次原因的探究,需要将解读统计数据与分析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做。因此,适当增加定性研究并使之与定量研究良性互补,是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二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就现有的论题进行研究,似有必要进行纵向考察,使之成为对横向考察的重要补充。事实上,在不同的时段,比如近几年与早些年,相应的情况可能就有所不同。有必要探索其间的发展轨迹,就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纵向考察,并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这样做,有利于增强成果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瑕不掩瑜。我认为,这是能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相当不错的一项研究成果。
  是为序。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最初是基于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生产发展的需求而形成与发展的。在现代,随着受众需求和传播环境的变化,过于固守的传统节庆文化面临着受众减少、对外传播效率低下、难以为继等问题。从现代受众需求偏好的改变出发,按照受众需求调整节庆文化内容,更新传播理念,采用立体化的传播手段,扩大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受众面,才能提高文化传播效率,进而更好地保护、传播广西当地民族文化。  【
期刊
白润生善于自嘲,这一点有些特别。他回忆自己“一生磕头最多”,他形容自己“上大学时老实得近于窝囊”,他评价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总结自己“没想到能活过古稀”……这位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贡献卓著的长者,对于生活、对于命运,有着毫不讳言的感恩和敬畏,字里行间平实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一句话:“坚强得像一株芦苇。”  多少年来,白润生保持着“参加一个会写一篇文章;教一门课写一本
期刊
【摘要】《大河报》在“13岁女孩火海救母”报道中,由于采编视角独特、细节感人,引爆了读者的慈善热情,在其他媒体的合力下,十余天引来260多万元善款,被读者誉为不可思议的“慈善童话”,达到了出色的“劝善”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已不再满足单一的“劝善”,而是开始从昔日单纯的慈善宣传者,演变为亲自组织策划慈善活动,甚至成立了以报社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对此,媒体直接做慈善项目妥否?是对慈善活动的有益
期刊
【摘要】目前对于新闻标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对新闻标题的写作、修辞、语体、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对社会语境与新闻标题语言互动规律的探索。本文以《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作为语料,探讨社会语境变化与新闻标题语言嬗变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以期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更敏锐地透过时代的脉动,制作出更切合新闻事实、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读者心理预期的新闻标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社会语境;新闻
期刊
【开栏的话】  在“中国崛起”的历史承担与“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下,新闻传播学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信近年来被不断关注与热议。深入挖掘熔铸中国血统的新闻传播学术命脉,充分把握展现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思想传统,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决定着中国在国际话语平台中的角色与分量。作为新中国新闻传播学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60余年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构成了展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鲜活
期刊
尹韵公有过9年的中南海工作经历,这让他的学术人生有着与一般学者所不同的色彩,尽管他将其择要概括为“大局意识”和“国家意识”,但是这段经历投射给他的影响却远比他自我刻绘的还要深远。从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至今,这位幼承家学、天赋异禀的青年在其后36年的时间里用真才实学书写了一连串值得细数的精彩,每一桩都堪称佳话:无论是震动史学界的“赤壁小战”论,还是被新闻界称为“壮举”的西北万里行;无论是
期刊
【摘要】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古今中外广告案例为研究蓝本,通过筛选在创意上有独到之处和闪光之点的广告案例来形象直观地研究广告创意的七种策略,并且强调指出广告在追求创意的同时,不能忽视产品的品质,品质是创意的基础。  【关键词】广告;创意;策略  广告创意直接影响着广告的生命力。好的广告创意不仅要符合产品和企业形象的要求,能够精确地表达企业的理念和产品的属性,而且
期刊
【摘要】舆论监督主要是对各级党和政府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的批评和制约,它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权力主体。党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接受媒体批评;各级党组织(包括政府等权力机构)及其领导人应主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媒体批评,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舆论监督依宪依法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力主体;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依法对权力主体
期刊
【摘要】当代美国,新闻传媒寻求多种发展途径,新闻传媒间的“借力”融合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态势。本文对美国相关新闻传媒“借力”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新闻传媒的“借力”融合虽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从新闻传播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即传媒极其重视通过“大数据”技术与受众接轨。  【关键词】美国新闻传媒;“借力”融合;数据  当代美国,新闻传媒“借力”融合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态势。那么,各新闻传媒究竟有
期刊
【摘要】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微博、QQ等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是当前党报需要面对和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日报》对义昌大桥坍塌事件报道版面三变的过程,提出了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坚持五“重”的做法,希望这些做法可为当前探讨党报对突发事件报道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党报;突发事件报道;五“重”原则  搞好安全事故类等突发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