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企业项目化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回到2001年,海河之滨的天津,有一家叫“天士力”的中成药制造企业,其创始人是闫希军,这位军旅出身的企业家率领企业,靠着自主研发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攻城略地,用了不到七年时间,使企业经营规模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过了2,000万元,成为国内心脑血管药品的龙头企业。然而,随着规模和市场扩大,公司也开始遇到成长型企业普遍会遇到的管理瓶颈。
  深夜,天士力公司三楼会议室还亮着灯,室内的气氛有些压抑,作为天士力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我带领着管理层正在讨论公司日渐突出的问题。
  分管人力资源的杜经理说:“公司业务量一直在增加,部门设置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有12个部门,从总经理到一线工人有8个层级。命令链过长造成员工执行力低,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大家的积极性都下降了。”
  “是啊,闫董事长提出了战略目标,要‘打造先进的制造平台,成为行业内最佳实践的标杆’,可这目标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太大了,我们得有充分整合资源并快速执行任务的团队,才能实现这个战略目标。” 主抓生产的刘经理接着说。
  一听到“团队”二字,负责物流的蔡经理来了精神:“现在国外的新产品订单增多,可我们的大生产线根本忙不过来,没能力满足这些订单需求。同时,生产品种增加,产生了很多一次性工作,这些工作又不能归口到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需要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统筹和规划。”
  大家发言越来越踊跃,会议气氛慢慢活跃起来了。对于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时任公司总经理的我已经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了,各种解决方案在我心中交织起伏,却总也找不到时机将它们提出来。之前,我和公司几位部门经理参加过一次项目管理培训,对项目管理在职能化运作组织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然企业业务在扩大,可以界定为项目的工作越来越多,那么在企业中推行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甚至将原来日常的经营活动也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来管理会如何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中逐渐形成。
  作为天士力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我时刻牢记自己当时的首要任务——带领公司用最快速度向市场推出畅销的药品,可如果沿袭传统办法,每种新药的推出都需要三到五年,这个周期显然过于漫长了。而如果尝试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则周期有望缩短一半,同时新产品种类还会增加一倍。
  既然管理团队的伙伴们都意识到了企业问题,有些人还提出了改变方案,并且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认为应该采取行动,放胆一试了。我对管理团队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改变现状势在必行!我一直试图定义和描述我的一个想法,现在暂且称之为‘项目化管理’吧,下面,我们来讨论具体做法……”
  就这样,我们在那个晚上拉开了天士力项目化管理的序幕。时至今日,经过12年的不断完善,这一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持续成长和重大项目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司从部队医院的一个制剂室发展成为高科技、创新型的现代中药领军企业。企业的经营规模从1亿元人民币发展到2012年的94亿,员工人数从千人壮大到近万人,产品数量从2种增加到100余种,净利润从2,000万增加到10亿,市值从20亿上升到500亿。2013年,销售上亿的品种达到10个,仅复方丹参滴丸的销售收入就达到30亿。企业立项执行的大小项目有50~120个,其中有2个重大项目:Pro-UK尿激酶元是我国近十年来批准的唯一完全自主创新的一类生物新药;复方丹参滴丸的美国FDA二期和三期临床,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中药制剂药品——在此之前中成药在美国和欧洲都只被承认为保健品或食品补充剂,不被承认为药品。
  项目化管理最早是在天士力制药股份公司开始探索实践的,后来在天士力集团得到推广并全面普及,涵盖了大健康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酒、茶、水、保健品、医疗、养生等。如今,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已经通过制度在天士力固化下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理论到方法工具的系统,而我本人也完成了在天士力的使命,将经营权顺利交给了企业的二代经营者。
  什么是项目化管理
  对于项目化管理(Projectification Management),我是这样定义的:用管理项目的工具和方法来管理组织中的一次性任务,并建立一整套相应的制度规范,在相对独立、完整,甚至整个组织的层面实践这种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一种项目化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深入人心,成为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之一。
  拿制药行业来说,实验室内研发的新药制造工艺大多不能立即在大生产中实现,由此导致很多药厂拿到新药批文后,还得等两三年甚至五年才能完成产品上市。而在天士力,因为采用项目化管理,新药产业化仅需6~12个月就能完成,平均节约成本20%。在新品研究阶段,公司便会成立一支由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产业化技术评估项目小组,提前介入,熟悉和了解实验室工艺,对将来产业化技术进行模拟实验,通过中试摸索放大生产的可行性工艺,该小组会在短时间内识别产品的原料、工艺、提取、检验等环节中不适合产业化的部分,并进行科学改造。这时,另一支产业化战略项目小组会对未来产业化所需的环境和资源进行规划和配置,协调已有的生产格局,并对原料的种植、加工做出战略计划。在新品批准之时,产业化准备就绪后,市场营销项目小组则开始接手产品定位、市场推广和渠道定价的工作。三个小组在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担任负责人,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同时协调三个项目小组的负责人协同工作。以这种模式开发出来的新品工艺,在产业化生产中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好,减少了研发与正式生产对接磨合的时间,使产品能够迅速地大批量上市,使董事长推崇的“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想法变为现实。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管理方式如果只应用于企业的常规项目管理,而不是应用于占企业经营活动一半比例的“一次性”任务或活动,那么也只能算是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项目管理”,或叫“按项目管理”,而非“项目化管理”。“按项目管理”也有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及控制、项目收尾几个环节,但按项目管理还不是项目化管理。(参见副栏:“项目化管理与项目管理有何不同”)   项目化管理与项目管理有何不同?从下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项目化管理应该是这样的:
  清洁工王志在工作中发现企业展览大厅里的男厕小便池的池壁总是留有污渍,由于展览大厅每天接待的访客众多,经常来不及及时清洗,这样有损企业形象。王志就琢磨,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王志在企业的TPM(Total Progressive Movement,全员绩效改善活动)中提交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提案。经过项目化办公室评审,提案通过了审核,被列为三级C类项目,同时他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公司为他配备了两名项目成员,项目预算10万元。经过努力,王志和他的团队很快找到一种不会使污渍滞留的材料,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项目成功后,王志和他的团队得到了3万元的项目奖励。
  赵纯是一名销售经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某年年初制定了打开南方某区域销售市场的战略规划。企业把这个开拓新市场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几个项目,任命赵纯为其中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目标是在年内使南方某省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赵纯受命后,即开始运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制订项目计划,分解项目任务,组建项目团队,等等。项目进展到当年8月份,项目销售目标已完成89%,企业产品已逐步打开南方某省的市场,销售渠道初步建立,最重要的是销售团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距年底还有一个多月,赵纯对超额完成项目任务,多拿项目奖励信心十足。他在总结当年承担的项目时说道:“如果用以前开拓新市场的办法,这个目标恐怕需要2~3年才可能实现,而销售项目化后,我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总结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化管理的特征是:将大量隐藏在组织经营活动中,游离于职能管理之外,没有被明确提出来,也没有被系统管理起来的一次性任务或活动,转化为项目进行系统化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极大地激发组织的活力和创造性。
  为什么项目化管理非常适合中小企业
  达利化工公司(化名)技术部经理林天很兴奋,他们部门发现了一种新辅料FV。这种辅料可以替换公司主打产品A10的现用辅料,每年能为公司节约200万元成本,而且A10产品质量不会受影响。管理层觉得这主意不错,决定成立一个小组来做可行性研究,然后制订计划实施。但是由哪个部门牵头负责呢?技术部说应由采购部牵头,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各种辅料的价格、品种和质量了;采购部经理邵雄不愿意,这事能不能成功很难说,即便成功了,上面也没说给奖励,于是他们推给了生产部,因为换辅料将直接影响到生产排产和岗位调整;生产部则坚持此事应该由质保部牵头,因为辅料改变将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质保部呢?他们的意见似乎无懈可击:这件事本质上属于工艺技术创新,所以还是由技术部领衔最合适,况且这个主意是他们提出来的,他们最有发言权。皮球踢了一圈,半年后又踢回到林天的脚下。
  这个故事的结尾相当有戏剧性。最后林天的部门不得已承担了这项任务,但是当这一报告获批后准备实施时,采购部发现生产新辅料FV的国内厂商已转产,只能采用进口FV替代,而进口FV比现用辅料价格高出50%,最后只好暂停执行该新工艺。由于前期把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公司失去了其他有价值的工艺优化机会。后来,达利公司又因管理效率低下丧失了几次市场机会,目前已处于停产状态。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中上演。据最新统计,像达利这样的中小企业约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不但近80%的就业机会是由它们提供的,而且有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也是由这些中小企业完成的,它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如果说各类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倒闭潮”、“破产潮”等字眼有过分渲染之嫌,那么,易中创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年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用确凿的数字告诉我们:在过去一年中,超过半数中小企业未能实现利润增长,因为它们受到双重挤压,不仅要应付近年突显的经营成本上涨问题,还要面对订单日益减少的新问题,近六成中小企业主对未来经营持悲观态度。
  如何能够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存活下来并稳健发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分析。
  好基因——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存活?
  天士力集团下属的博科林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药用塑料瓶包装的企业,由于原料成本上涨,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新的总经理上任以后,敏锐地察觉到很多制药企业为了保证中成药质量,都希望对药品进行包衣,市场需求很大,总经理立即调整了公司发展战略,决定迅速开拓药用包衣材料的新业务。公司马上从职能部门抽调最好的专业人员,同时聘请外部顾问,成立了包衣材料项目团队,并将团队划分为研发项目小组、产业化项目小组以及市场推广项目小组,通过项目将新战略快速执行落地。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目前博科林的药用包衣材料业务每年增长50%,利润增长100%,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
  “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最近去世的经济学家罗纳德·哈利·科斯(Ronald Harry Coase)早在1937年提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时刻谨记并反复思索。从博科林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与大企业抗衡,生存下来,主要因为有以下三个“好基因”:一、有独特的市场眼光,在某些大企业没有注意到的领域或夹缝中找到独特的利基市场;二、有灵活而人性化或个性化的管理,对外部变化快速反应;三、拥有优于大企业的资源调配方式和管理模式,能够以最简洁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低于大企业成本的价格,以最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式提供合格(不一定优秀)产品和服务。   坏基因——为什么中小企业会夭亡?
  虽然中小企业具备上述天然的优势,然而如果把握不好优势——发挥过度、发挥不当或发挥不足,它们也会逐渐丧失这些优势,让“坏基因”占上风。
  广东一家食品公司生产部和市场部的负责人都是老板亲属,这两个人使战略发展部烦恼不已。原来这俩“皇亲国戚”不但总摆出一副直接领导者的姿态,询问战略发展部工作做得如何,检查他们是否无事可做,还时不时给战略发展部员工安排不相关的工作,而且要求他们尽快完成。面对这一情况,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很为难。不干吧?怕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不声张地干吧?又会影响部门的正常工作以及自己在下属面前的权威。战略发展部的员工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这位战略发展部负责人离开了企业,而继任者接替他的工作后,也接替了他的烦恼……
  无论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达利化工公司,还是这家广东食品公司,抑或其他一些中小企业,我们都能看到它们共有的一些“坏基因”,这些“坏基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方向不明决心大。中小企业做决策大都缺乏系统论证和科学机制,一般都是老板拍板,决策虽快,但决策随意性较强,再加上目标模糊,经常变动,更增加了经营的盲目性。
  二、责任不清扯皮多。中小企业的员工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这本应是人才资源优势,但因为没有合理的分工与授权,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反而增加了成本,经常造成会上扯皮、会下吵架、会后打小报告的情形,形成相互推诿和脱责的人际氛围。
  三、考核不当人才溜。因为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工作无法量化,评价员工往往以个人的感觉为主,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不能合理地与其贡献相联系,所以无法留住和吸引人才。
  四、制度不少空摆设。许多中小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照搬大企业的条条框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管理制度,结果形式主义居多,而真正需要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却缺乏有效的规范。
  五、资源不多瞎浪费。因为没有将战略落地为具体可执行的项目,所以当市场机会来临时,由于缺乏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和工具,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有效地计划、调配和管理资源,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都想要,不能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可能成功的项目上,造成大量浪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最大的特征是灵活,最大的约束是资源短缺。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中小企业若想生存和发展,最适宜的管理模式一定不是固化的,而应该是灵活动态的,这种管理模式应该能够激活中小企业的“好基因”,同时又能抑制那些“坏基因”,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最佳途径。
  项目化管理PK职能化管理
  企业的运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流程运作或项目方式。流程运作的企业采用的是我们常见的传统职能化结构,然而,随着分工和专业越分越细,职能化结构会逐渐变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官僚系统,它的弊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企业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相比之下,按项目方式运作的企业,诸如房地产企业、软件企业以及大型航天航空企业,它们的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项目,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项目来配置,项目是企业的利润中心。这类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每个项目都由专门团队负责,独立核算,以结果为导向,工作内容高度计划,分工协作明确,过程管理量化清晰,个人报酬与结果直接挂钩。
  那么中小企业是按流程运作好,还是按项目运作好呢?根据我在天士力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我认为在企业的初创和成长时期,以项目化的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各种资源非常有限,只能集中力量做几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比如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如果采用职能化管理——按专业和分工划分的岗位管理——肯定会遏制中小企业的灵活和快捷优势。只有当中小企业的业务量扩张到一定程度,专业和职能团队逐渐形成规模后,职能化管理才会形成成本和效率的优势。
  项目化管理可以让中小企业得到以下四样好处:
  一、客户盯得住。用项目做平台,可以快速抓住和满足客户需求。相对于采用职能化管理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采用项目化管理,可以把企业的一次性任务——尤其是瞄准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决定性的产品开发目标——转化为可计划、可实施、可监督、有资源保障的执行路径,确保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正确的方向上,并能一次性做对,把研发、生产、市场、客户和服务变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不是像前面提到的达利公司,模仿大企业通过层级和部门把任务切割成很多条块,造成产品开发拖延和失败,浪费宝贵的资源,坐失市场良机。
  天士力每年都会接到不同国家的大量订单,这些订单的共同特点是:批量小、流程长、要货急、毛利低。在进行项目化管理之前,这些订单生产的流程为:接到订单后由各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来确定工作内容,按流程顺序进行实施,一个部门完成后转到下一个部门。比如,设计部门完成设计后,由技术部制定工艺规程,交给质保部确定质量标准;质保部制定检验方法后,交物料管理部下达采购计划,采购部进行供应商选择,再交生产部进行生产准备。在这一工作流程中,没有对全部过程负责的责任人,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及沟通,造成了效率低下和相互等待,偏差和异常情况也不能及时解决,对外部市场需求和标准的变化反应迟钝,导致经常不能按时交货,完成一张订单需要30~45天。后来,公司将这些国际订单按项目化方式管理后,把每一张订单转化为一个项目,指定项目经理全程负责,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评估和测算工期及影响质量、进度、成本的因素,统一协调和安排各功能单元的资源和时间,按照任务/责任矩阵将项目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的每个人,这样,许多流程工作在职能部门可以同时进行,缩短了整个订单的完成周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工具甘特图(Gantt Chart)和网络图,对相关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和进度评估,由项目负责人跟进从设计至交货的全过程,对变更进行及时处理和协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等待和延迟,每个订单的生产周期缩短至平均10天左右,订单的准时交货率一直保持在100%。   二、战略抓得牢。通过项目来承接战略,可以量化考核,增强执行力。许多中小企业都受到成长路径不清晰、管理手段不规范的现实制约,如果能将战略分解落地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项目上,管理者就有了量化和细化管理的落脚点,有了明确的进度和目标,就能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对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纠偏,减少管理的盲目性。由于能够为员工的具体工作确定路径和考核标准,并设置具体的阶段性成果目标,使之与激励机制相连接,公司便会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比如,天士力公司在考核项目化管理绩效时,将考核分为职能工作考核和项目工作考核两个部分,根据职级差异,给予不同的比例结构(参见副栏“工作业绩考核:员工看职能,经理看项目”)。当部门经理作为项目经理时,其所管理的项目如果失败,那么即便他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其年终绩效分数也可能只有50分。考核的成果直接与年终奖金、晋升和年终评奖相联系。
  正是由于考核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在项目周期内,所有人就会以完成阶段性任务为最高使命,这样就避免了一切请示领导、看公司领导眼色行事的弊端,也避免了前面提到的广东那家食品企业因家族、同学、战友等有特殊背景的员工而产生的协调与沟通问题,从而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带来的沟通直接、决策快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大大增强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三、人才出得来。项目化管理为人才提供了自我实现的舞台。职能化管理固定的组织结构,把人的知识、能力和创新思想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能人尽其用,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进而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恶化。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普遍匮乏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方式很可能令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实施项目化管理后,对员工来说,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平台,可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让我做”到“我想做”,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员工能力的提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了知识和智慧基础。而且,有潜质的年轻人才在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专业领域,并据此制定各自的职业发展规划,还会逐渐形成公司内部的人才库和人才梯队。
  组织项目化后也给管理者搭建了一个可以充分施展领导能力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年轻管理者可以按自己的判断独立带领跨部门团队完成任务。表现突出者很快就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从2008年至2012年,天力士有200名专业和技术人员担任过各级项目的项目经理,上至公司副总,下至普通一线技术工人,涵盖了各个层级,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0%。在获得晋升的160名专业和技术员工中,90%都参与和管理过项目。在担任过项目经理的200名专业和技术员工中,70%获得了晋升,远远高于没有担任过项目经理的员工。(参见副栏“当过项目经理更易晋升”)
  四、创新成本低。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中小企业存在的基础。能不能快速而有效地通过创新抓住市场机遇,推出客户需要的产品,是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论资金、技术、实力,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都无法相比,因而在创新活动中,有些中小企业表现得谨小慎微,在项目投入上害怕打水漂担风险,以致错失良机。而另一些则几乎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却全然不知真正的市场需求到底是什么,客户真实的消费心理又是什么。一个缺乏市场“钱”景的项目,技术再好,也不能生产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产品,只会造成库存而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将产品开发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将企业中有限的资源进行精细化测算和计划,将行业中有经验的人才通过虚拟项目团队的方式吸纳进来,组织需求调查和客户体验,强调个性化定位和差异化诉求,对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对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充分的准备,将每一分钱用在对公司发展关键的创新项目上,这样才能够让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一次性获得成功,可以大大避免重复投入、产品功能与消费者需求脱节的现象。
  如何在中小企业实施项目化管理
  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没必要像大企业那样求全——建立完整的职能机构,而应该实行“小部门、大项目”的管理体制,在保留职能运营工作的基础上,把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把职能工作转化为项目,形成职能和项目复合的矩阵式组织,让职能部门来管理“规定动作”,让项目团队来管理“自选动作”。
  为此,企业要将行政和职能部门尽量精简和缩小,扩大项目机构和项目团队的规模,尽量将资源转移到业务性、任务性的项目管理体系中,提高目标经营责任人员的比例,加强一线项目人员的力量。中小企业,尤其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企业,在外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可以模仿战斗部队和战时管理的模式,尽量减少常务性工作,增加项目性任务的工作比例,将可以转换为项目的工作全部转换成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实施项目化管理,从开始试点探索到全面实施并且形成制度化、系统化、流程化,整个周期需要1年时间,管理基础较差的企业需要2~3年,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念认同。通常对新事物持反对意见和怀疑态度的人不在企业基层,而是在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高层。涉及项目化管理,企业高层反对的常常有五条:1.过去的成功模式让他们变得自满和保守;2.对项目化管理不了解,所以倍加谨慎,采取回避态度以降低风险;3.不认同项目化管理的分权理念,不愿意让项目经理拿走自己手中的部分资源配置权;4.部门利益和公司政治小团体的博弈;5.担心投入过多、成本上升、两种管理模式混合导致不稳定,影响经营业绩和经营目标的完成。
  针对这些阻力,你不能指望通过一次准备充分的陈述或激动人心的演讲来打动决策层和管理层,你也不能指望用一大堆数据,告诉他们IBM和GE是怎么做的来说服他们。   董事会和管理层最关心的是项目化管理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更高的效率还是管理更加混乱。想争取他们的支持,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你可以自己上阵,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培训和咨询公司,拿一个在企业中已经成功完成的项目,与老做法产生的结果作对比,让公司顶层自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使他们从内心做出抉择。你可以借用这些成果充满自信地宣布:我们还有大量工作可以按这个方式做,并会取得类似成功,可以为公司创造成百万上千万的价值。只有这样,决策层和高管层才可能让你在企业中尝试项目化管理。
  发起人在推行项目化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企业组织转型的总指挥。在天士力项目化管理的导入过程中,我亲自担任过重大项目的发起人,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各级管理人员,用亲身经历说服大家共同参与讨论,一起解析具体问题和矛盾,研究解决方案。
  第二阶段:探索试验。改变不能急于求成,即便管理者获得了顶层的支持,而且对变革了然于胸,计划也已经相对成熟,也应该审时度势,分步实施。我的建议是,管理层可以组织内部讨论,针对组织运营中遇到的紧迫任务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先把几个主要的任务进行立项,尝试性地组建跨职能项目小组,按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实施。通过初步尝试,来熟悉项目化管理方式。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2001年的天士力,那个晚上当我和管理团队通过内部讨论拉开项目化管理的序幕后,我们将公司可以转化为项目的工作列了满满一页纸:国际订单交付、感冒新药CHD上市、中药提取新技术、D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改进、QS市场调查……最后我们决定将感冒新药CHD作为001号项目来尝试。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这个被公司寄予厚望的产品马上要取得药监局的批准文号了,上市时间紧迫,资源分散,技术难度高。而且董事长对这个产品格外关注,给出6个月的最后期限。要想实现目标,用老办法肯定行不通,这正好给了我剑走偏锋、奋力一搏的机会。
  001号项目很快启动了,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以总经理(也就是我)为核心的种子团队。这支团队熟悉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各部门业务,掌握项目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有坚定的信念,能够以身作则推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导入。种子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具有进取精神的员工逐步理解项目化管理的理念,通过培训加强员工对项目化管理的认知,推动项目化的实践。团队成员在成为项目管理的首批专家后,同时也变为推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中坚力量,如同一粒粒充满活力的种子,经历发芽、成长,最终繁衍成为茂密的森林。
  在种子团队的努力下,感冒新药CHD上市时间缩短了50%,001号项目成功了。接下来,我用这个成功案例打消了董事长的疑虑,获得了他的信任和支持,自此,项目化管理得以在天士力全面开始实施。
  第三阶段:整体启动。在探索试验的成功基础上,企业便可在整个组织中实施项目化管理,在总经理办公室设立项目化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兼任项目办主任,与高管团队一起负责公司多个项目的立项、计划、跟踪、评估、协调和总结,在这个阶段可以同时运行和管理十个以上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项目多了以后,必须为所有项目建立一套档案,为项目分级,按项目成熟度进行管理。这样做,不仅利于项目的沟通和报告,而且因为不同层次的项目要求不一样,也好协调和分配各类资源。
  第四阶段:制度固化。在这个阶段,项目化管理的内容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年度计划紧密结合,建立项目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将这一管理体系全面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形成企业新的机制,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前期项目化管理的成果通过制度固定下来。比如在天士力,实施项目化管理后,对考核机制的改变就给所有人一个强烈的信号——项目化管理已不再是公司提倡的新活动和推广的新概念,而是公司制度,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经理哪怕职能工作做得再出色,如果不懂项目、不适应项目工作,在这里也是没有前途的。
  第五阶段:深入人心。这是项目化管理在企业中成功的最高阶段,项目化管理在企业成功践行后,从高层团队到普通员工对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都高度认同,这时项目化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意识中,变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员工的职业工作习惯。如前面提到过的某公司清洁工王志为去除男厕污渍寻求新方法而申请立项,就折射出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他所在的企业。
  在理念导入的同时,还要培育项目化管理的文化,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人人愿意参与项目工作,人人勇于承担项目风险,人人热心关注项目进展,事事促进项目成功的工作氛围。在项目化管理机制下,员工可能既是自己项目的队长,又是他人项目的队员;通过渗透式的管理方式,让员工在这个过程中换位思考,形成“帮助他人成功,就是帮助自己成功”的友好工作态度,从而逐渐演变为企业文化的新要素。
  八个步骤
  上述五个阶段是项目化在一个组织中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它们是一个宏观过程;而在实施时还需要具体操作的步骤。尤其是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必须通过实践将一些重要工作转变为项目,我们将这两个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归纳为八个步骤(参见副栏“天士力项目化管理的八个步骤”):
  1.由董事长、高管和职能经理、项目管理专业人员(IPMP)组成项目化委员会,设立项目办,董事长或总经理任主任。
  2.每年由各部门根据该年的工作计划提交工作任务清单,并将设计成本、时间、范围——跨专业、跨部门的工作和任务,按项目立项,上报项目办。
  3.项目办组织召开项目化会议,由项目化委员会从申请的项目中选出本年度立项项目,并根据项目的来源、重要性、复杂程度和涉及资源的大小来确定项目的管理级别和优先顺序。
  4.项目化委员会批准项目立项,并与指定的项目经理签订正式的项目合同,审核项目经理提交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该包括:项目描述、任务分解、团队成员、责任矩阵、交付物、工期、资源计划和验收标准等。   5.由项目办对各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协调,并协助项目经理对各项目进行管理。
  6.项目经理按照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文件要求,运用技术工具按照项目计划的目标、预算、进度、里程碑计划、工作分解结构、人员分工、变更控制和项目报告等要求,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随时与项目化办公室保持联系以获得其支持。
  7.由项目办不定期举行项目协调会和项目评审会,随时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对各项目间的冲突进行调解,优化资源配置。根据项目环境的变化提出暂缓、加快合并或中止项目的决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
  8.每年召开年度项目评奖大会,选出“十佳项目”和“十佳项目经理”,并从项目获得的收益中提取5%~10%作为项目奖励基金,对优秀项目团队进行奖励,并选派优秀员工参加专业项目管理培训和IPMP认证。
  在天士力,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评选出的十佳项目经理的照片和他们的项目成果,通过精美的设计和装裱,被悬挂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重大项目如第四代滴丸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则一次性获得奖励300万元。项目经理可以利用这笔资金答谢团队成员及相关支持者:有的组织团队成员小聚庆贺,有的则给团队成员送上一份带有浓厚情意的小纪念品,同时附上一张设计精美的印有项目经理感谢话语的小卡片。项目化办公室还想出了积分兑奖的方式,员工根据自己对项目的参与程度进行积分,然后根据自己的积分来兑换自己喜欢的奖品。
  项目化管理的挑战
  在组织中实施项目化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项目管理和职能工作的冲突。长期习惯于职能管理的经理们初次接触项目时,最普遍的反应是对项目化不理解,他们认为自己过去的管理方法也能奏效,因此让他们变身项目经理,并用陌生而复杂的项目工具去管理在他们看来很简单的工作,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此外,在项目化管理的推行阶段,部门间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这会导致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与原定目标偏差较大。
  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追求的是工作成果;而职能管理的方式是流程管理,追求的是标准化和效率。所以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考虑两者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和优先顺序,否则很容易发生“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情。
  天士力质检中心有一位主任最初对项目化也有抵触情绪,认为项目化管理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影响了职能工作。后来有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观念:她承担的检验方法优化项目在结项之后,正好赶上国家标准升级,他们把优化的方法报了上去,没想到被采纳了。这个方法大大缩短了检验周期,不但为公司节省了成本,也减少了她所在部门的工作量。后来,她又承担了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任务艰巨,工作量也很大,但进展很顺利,许多纠结在项目和职能工作冲突中的经理请教她,她说:“这是因为我们项目成员把项目工作当成了自己的职能工作,认为这是一次提高和改善实验室整体能力的机会。”
  职能管理是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同时有多种性质的活动需要管理,如果职能管理粗放,那么项目管理必然漏洞百出。一方面职能管理为项目管理提供各种支持,如人力、设备、资金和场地;另一方面,职能管理又在战略定位、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对项目管理进行约束。
  而项目化管理则是一个创新平台,它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升级和发展空间。如果说,职能管理维持企业稳步运营,那么项目化管理则是快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武器。正如我们从天士力质检中心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样,通过项目的形式,我们可以优化职能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冲突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消极对待它,它就会成为破坏性冲突,对企业的总体绩效产生破坏;如果你积极对待它,它就会转化为建设性冲突,反而有利于打开新局面。
  项目化管理:面向未来
  迈克尔·格伯(Michael Gerber)在《突破瓶颈》(The E-Myth Revisited)一书中曾说:美国每年新创立的公司至少有40%宣告破产。在中国这个数字又是多少呢?我相信不会更低。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企业倒下去,每天也有企业站起来。我们也看到,网络和技术超乎意料的发展正促使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像赌博,信息技术提供的太多可能性使原本动荡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莫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寄希望于规模扩张和市场增长,转而开始关注内部,集中精力修炼内功,挖掘企业管理红利,采取适合自己的变革行动,以期实现企业的稳健经营。
  彼得·德鲁克在谈到未来企业的管理时曾指出:“一切有可能扩大的‘资源’只可能是人的资源。人,在人可以得到的一切资源中,是唯一能够持续增长和发展的。”
  项目化管理解决了企业中最基本的两个问题:快速回应外部需求和变化;释放企业中最具价值的能量——人的力量,让人在组织中获得在层级制中少有的成就感和工作热情,激发出内心的创造渴望,进而在互惠互利的新型组织中找到尊严和工作的意义。
  企业的项目化管理在中国的诞生和实践已有12年,天士力样本告诉我们,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出人的潜能,推动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帮助企业摆脱管理困境,用相对较少的成本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以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成功。
其他文献
作为一直关注前沿管理方法的杂志,本刊历经一年多时间对领导力发展的新模式——“私人董事会”做了跟踪,在2013年4月刊登了《“私人董事会”助力企业一把手》,介绍私人董事会的由来、作用和流程,没承想就此引爆了私人董事会的热潮,短短一段时间后,各个培训机构、各种商业圈子都开起了私董会,很多培训师、商会组织者也都转身成了私董会教练,各类媒体甚至包括时尚媒体也对私董会津津乐道,俨然就是一种新的商界时尚。中国
期刊
“客户想要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一家 B2B塑料制造商的总裁兼CEO在会上喊道。  “当然,我们知道。”销售总监对此表示赞同,“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和他们打交道,否则我们一分钱也赚不到。”  上述场景是某公司的高管在开会讨论公司如何利用市场信息的外部调研结果。这项调研由总经理发起,因为他担心公司每天就忙于迎合客户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一个清晰的、基于客户需求的全公司战略。  毫无疑问,会议室的
期刊
战争是最需要优秀领导者的人类活动,战场从来都是学习领导力的最佳课堂。军人从成为领导者那天起就明白,自己的首要职责,就是必须随时在复杂、残酷、危险而紧张的环境中,引导士兵展开行动,迎接挑战,夺取胜利,完成使命,而这就需要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商场如战场,在复杂、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商业环境中,优秀的商业领导者也必须像优秀的军人一样,赢得下属的信任,打造有凝聚力的团队,释放出组织的能量,全力以赴赢得市场的竞
期刊
在今年《商业评论》5月号的《做一只“不死鸟”》一文中,我们谈到坚韧不拔的意志是领导力的要素之一。坚韧不拔的领导力,意味着在压力下迅速恢复、反弹到正常状态,面对挫折坚持既定的方向不放弃。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领导者要有抗压能力,具有面对压力的反弹和复原能力;二是领导者面对挫折时要有绝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我们也谈到坚韧不拔来自真我,压力和挫折是领导力提升的点金石。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坚韧不拔的意志包含
期刊
尼科 ·梅莱(Nicco Mele)执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是预测技术对商业和社会影响的著名预言家。他的公司EchoDitto曾为谷歌(Google)等知名公司和联合国基金会(United Nations Foundation)等组织提供有关互联网战略的建议。他被《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评选为美国2003年“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两次美国总统竞选中担任数字战略顾问。本刊驻美高
期刊
在保罗·莫里哀轻快的音乐声中,交错上行的自动扶梯踏着节奏,为美嘉百货送来一拨又一拨顾客。商场的玻璃穹顶中央垂下千百只彩蝶,呈螺旋上升状,仿佛也在跟着旋律翩翩起舞。一些讨巧的泰迪熊装饰点缀在各处,引得美眉们纷纷驻足拍照。当然,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开胃甜点,真正吸引顾客的是美嘉百货的周年庆促销活动。  美嘉百货坐落于青岛最繁华的中山路商圈,是一家集购物、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百货商场,现有品牌800多个,其中
期刊
“汤沐阳应该静下心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说服顾总、傅刚,而不应该在基础不稳的情况下亲自上阵与一堆观念落后、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国企老销售人员短兵相接。”  很多国企背景或以政府接待为主要业务的酒店,在当今形势下都面临着艰难的经营转型,这是个普遍问题。作为一个典型的国企又以政府接待为主的酒店,红帆的总经理能主动引进了解国际品牌酒店运作、具有高端国际品牌酒店管理经验的汤沐阳做顾问,以营销变革为突破口,
期刊
产品销量增加,价格就会下降,进而推动更多的市场需求。福特主义的价值创造逻辑主导了市场近一个世纪。然而,随着市场趋向饱和,再加上产品普遍同质化,客户导向已然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最后一个差异化因素。但问题是,如今企业真正实现客户导向了吗?  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00名市场营销决策者中,超过63%的人认为客户导向非常重要。然而,只有42%的受访者在做战略决策时考虑了客户因素。这一落差
期刊
期刊
重视情感沟通  黄太吉品牌创始人 赫畅  我在互联网、投资、广告公司都工作过。为什么后来要做煎饼果子?雷军说,创业要选对“台风口”。我们认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最大的“台风口”是民生服务业,尤其中国餐饮市场巨大。星巴克市值560亿美元,与百度相当;麦当劳市值1,000亿美元,与腾讯相当。未来十年中国很难再出一个百度或腾讯,但很有可能出现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传统美食品牌。  汉堡的操作方法非常标准。中国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