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在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异常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妊娠子痫前期孕妇113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45例,血浆 GMP-140和D-二聚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子痫前期时血浆GMP-140、D 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血浆GMP-140、D二聚体水平对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障碍监测有早期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关键词 妊娠子痫前期 血小板膜糖蛋白 D-二聚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我院2002年10月~2006年3月住院分娩的妊娠子痫前期患者113例,分类依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轻度子痫前期65例,年龄27.6±4.2岁,孕周36.9±3.6;重度子痫前期48例,年龄28.7±5.6岁,孕周34.6±3.1;正常晚孕组孕34~36周、孕36~38周、孕>38周,分别为22例、25例、45例,年龄27.5±4.8、28.1±3.2、27.9±3.8岁,孕周35.3±2.1、37.1±3.2、38.6±2.5周,各年龄、孕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无其他并发症,孕前无心血管、泌尿及血液流变病史。
D-二聚体测定: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由上海提供。
血小板GMP-140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结 果
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比较D-二聚体、GMP-140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子痫前期病人与正常妊娠组比较D-二聚体、GMP-140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4,t2=38.65,P<0.01);重度子痫前期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8,t4=35.76,P<0.01),见表。
讨 论
妊娠晚期及分娩期,孕妇凝血功能明显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助于防止分娩及产后大量出血,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改变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妊娠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多脏器功能受损的妊娠并发症,其病理过程包括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失衡、血小板激活,微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结果显示,正常晚孕组孕妇GMP-140含量很低,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无差异,妊娠子痫前期病人GMP-140含量较高,尤其重度较轻度为高。GMP-140含量的变化,随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反映妊娠子痫前期时血小板被高度激活,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妊娠子痫前期病人体内血小板呈活化状态,具有潜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提示对妊娠子痫前期病人进行GMP-140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子痫前期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指导临床用药。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功能处于相互制约的一个动态平衡。妊娠子痫前期时,在诱发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异常的高凝状态可引起血管内凝血,在凝血的同时,也开始继发性纤溶活动,以清除血栓,从而使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凝血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它是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酶被激活的标志。其血浆浓度升高反映了体内有血栓形成或高凝状态,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国内有资料报道重度子痫前期D-二聚体阳性率达86.7%,且阳性率随妊娠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而增高。本文结果表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高凝血活性,提示妊娠子痫前期患者可能存在胎盘缺血、绒毛坏死、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现象,进而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活化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是凝血瀑布反应过程的关键步骤,导致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说明患者血栓前状态较为严重。
妊娠子痫前期有类似DIC的血液改变,存在亚临床DIC过程。检测孕妇血液中GMP-140和D二聚体浓度,提示妊娠子痫前期孕妇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表明产前测定血液GMP-140及D二聚体对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异常,有辅助早期诊断,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104.
2 张振钧,庄依亮,戴钟英,等.第三届全国妊高征及产后出血防治科研协作会议纪要.中华妇产科志,1987,22:313.
3 门剑龙,张绍杰,董玮玲.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膜蛋白与血小板功能数量体积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临床检验杂志,1996;14(6)∶317.
4 邓新立,丛玉隆,薛慧芳.测定FDPD-二聚体的血标本保存条件探讨.临床检验杂志,1996;14(2):110.
5 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止血与血栓学,2001,7(2):93-96.
6 侯丽虹,杨林花,刘秀娥.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检测在妊高征中的意义.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2,11(6):410-411.
关键词 妊娠子痫前期 血小板膜糖蛋白 D-二聚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我院2002年10月~2006年3月住院分娩的妊娠子痫前期患者113例,分类依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轻度子痫前期65例,年龄27.6±4.2岁,孕周36.9±3.6;重度子痫前期48例,年龄28.7±5.6岁,孕周34.6±3.1;正常晚孕组孕34~36周、孕36~38周、孕>38周,分别为22例、25例、45例,年龄27.5±4.8、28.1±3.2、27.9±3.8岁,孕周35.3±2.1、37.1±3.2、38.6±2.5周,各年龄、孕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无其他并发症,孕前无心血管、泌尿及血液流变病史。
D-二聚体测定: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由上海提供。
血小板GMP-140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结 果
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比较D-二聚体、GMP-140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子痫前期病人与正常妊娠组比较D-二聚体、GMP-140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4,t2=38.65,P<0.01);重度子痫前期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8,t4=35.76,P<0.01),见表。
讨 论
妊娠晚期及分娩期,孕妇凝血功能明显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助于防止分娩及产后大量出血,这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改变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妊娠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多脏器功能受损的妊娠并发症,其病理过程包括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失衡、血小板激活,微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结果显示,正常晚孕组孕妇GMP-140含量很低,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无差异,妊娠子痫前期病人GMP-140含量较高,尤其重度较轻度为高。GMP-140含量的变化,随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反映妊娠子痫前期时血小板被高度激活,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妊娠子痫前期病人体内血小板呈活化状态,具有潜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提示对妊娠子痫前期病人进行GMP-140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子痫前期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指导临床用药。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功能处于相互制约的一个动态平衡。妊娠子痫前期时,在诱发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异常的高凝状态可引起血管内凝血,在凝血的同时,也开始继发性纤溶活动,以清除血栓,从而使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凝血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它是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酶被激活的标志。其血浆浓度升高反映了体内有血栓形成或高凝状态,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国内有资料报道重度子痫前期D-二聚体阳性率达86.7%,且阳性率随妊娠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而增高。本文结果表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正常晚孕组不同孕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明妊娠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高凝血活性,提示妊娠子痫前期患者可能存在胎盘缺血、绒毛坏死、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现象,进而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活化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是凝血瀑布反应过程的关键步骤,导致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说明患者血栓前状态较为严重。
妊娠子痫前期有类似DIC的血液改变,存在亚临床DIC过程。检测孕妇血液中GMP-140和D二聚体浓度,提示妊娠子痫前期孕妇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表明产前测定血液GMP-140及D二聚体对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异常,有辅助早期诊断,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104.
2 张振钧,庄依亮,戴钟英,等.第三届全国妊高征及产后出血防治科研协作会议纪要.中华妇产科志,1987,22:313.
3 门剑龙,张绍杰,董玮玲.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膜蛋白与血小板功能数量体积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临床检验杂志,1996;14(6)∶317.
4 邓新立,丛玉隆,薛慧芳.测定FDPD-二聚体的血标本保存条件探讨.临床检验杂志,1996;14(2):110.
5 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止血与血栓学,2001,7(2):93-96.
6 侯丽虹,杨林花,刘秀娥.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检测在妊高征中的意义.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2,11(6):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