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差异是一种社会现象且无处不在,高校之间同样存在差异。差异是高校办学定位的依据,同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两重性,辩证地看待差异,发掘差异中潜藏的特质,培育“优势差异”,规避“劣势差异”,对于当代大学特色的培育、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差异性 当代大学 特色培育
差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高校间同样存在着差异。正视高校间的差异、辨证地看待差异和科学地发掘差异背后潜藏的优势,将有助于高校规避“劣势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差异”,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一、差异是现代大学角色定位的依据
所谓差异,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差别。差异存在于实体之间,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有实体之间的区别,差异是区别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志。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差异的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将芸芸众生定位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位置上,因此,差异是社会角色定位的前提和角色划分的尺度,没有差异就没有社会角色的区别。
差异在当代大学中的体现是指高校间结构要素及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办学历史、办学地域、学校类型、办学实力、主办单位、社会知名度以及政府和社会关注支持的程度等方面。这些差异犹如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力量将现实中所有高校分别定格在高等教育家族中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因此也就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大学之分。如主办单位的差异就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区别;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又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等。虽然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不能回避这些差异性因素,但可以有效的利用它们,科学地利用差异性是每所高校谋求更好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高校的现实差异性就能顺利找到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思维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及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但是当前高校如何利用差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出现“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现象,“精英教育机构和大众化的教育机构不能准确定位,各司其职,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学术型的路上挤”,以至于“ ‘千校一面’的雷同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注:肖海涛.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2-43)。”由于无视高校间差异的存在,“我国高校定位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学术性大学;在办学层次上,都想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注: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48) ”。正因如此,国家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将“办学特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期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对于所有高校来说,从差异上寻找认识和行为的突破口,是高校办学定位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应引起重视。
高校的角色定位是指一所高校对自身当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的正确估价,以及将来可能处于什么位置和可能扮演何种角色的科学、理性的预设。定位如果出现偏差,将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办学定位是每一所高校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提。如前所述,差异是角色定位的依据,无视差异的存在就难以找到学校定位的现实基点。从差异中寻找高校的角色定位,一是要准确把握“类”的差异性与角色定位的关系,在所属的“类”中找准角色位置。高校分类发展,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得到高度重视,并将中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性、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大类,按照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标准,各高校找到与之对应的角色坐标应当比较容易。二是要准确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与角色定位的关系,潘懋元先生曾经说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多样化”是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结果,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及时代要求相一致,多样化实际上也是角色的多样化。三是准确把握差异与角色定位的内在联系,高校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已经暗含了角色的区别,认识到差异的存在也就认识到了角色区分。四是准确把握现实角色定位与未来角色定位的关系,现实角色是未来角色的基点,因此,只有立足现实进行角色定位,未来角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现代大学应着力发掘优势差异
“差异”是比较差异,即差异是在两者或多者的比较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和区别所在,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差异,因此差异是相对的。同时差异具有两重性,即差距与优势,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对的“差距”和相对的“优势”。如地域的差异可以使占居要径的高校获得发展的天时地利,也可以使位居于相对劣势地区的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培育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彰显服务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办学历史的差异可以使老牌高校历史积淀丰厚,积累雄厚的办学实力,也可以使新办高校避开传统窠臼的羁绊,轻装上阵;层次的差异可以使研究型大学招收到优秀学生、聚集学术大师、培养社会精英、研究高深学问,但它却无法取代其他类型高校的职能,其他类型的高校在社会职能发挥方面完全可以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也存在着结构性等方面的差异。当我们关注差异时,绝对不能忽略“差距”背后的某些相对“优势”和“优势”背后的某些相对“差距”,否则,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将是极为有害的。研究高校之间的差异,目的就是使高校从差异中找出优势和潜在的优势,并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每一种类型及同一类型中不同的个体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从理论上看又都承载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关键是我们要在其中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优势所在。张岱年先生在分析事物的价值后认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注: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1996(6))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其价值的两重性在“功能价值”方面,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满足相应层次的社会需求,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内在价值”在遵循高等教育类属性要求的前提下,每一所作为个体存在的高校都潜藏着“优质的特性”,应当充分彰显这种“内在价值”,体现其存在的不可替代性。把握这两种价值,就能从差异中找到办学的优势。
另一方面,高校办学在正视差异的前提下,要按照办学理想的预设积极促进差异的转化。“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由于差异与实有相伴而生,运动是实有存在的形式,所以差异也必然是运动的。差异的‘变化’主要是指差异的互相转化,其中包括质、量的互转(注:易小明.“差异”的特征[J].哲学动态.2000(2):34)”。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求实的原则,按照我们的意志注入相应的作用力,完全可以实现高校间部分差异的转化,使“差距”缩小,“优势”更优。
三、培育优势差异以形成办学特色
“优势”是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但并不是寻找到差异中潜在的优势,优势就确立了,特色就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是高校办学积累的现实表现。因此在办学实践中要着力培育优势,使优势形成特色。培育办学特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凝练独到的办学理念,刘献君先生认为,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注:储召生. 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报,2003-07-27(4))。” 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首先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如牛津大学“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奠定了牛津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二是在独到的办学理念下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因为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沉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注: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Z])。” 三是准确把握特色的内涵:异质性,即差异性;优质性,即优于其他学校;稳定性,长期起作用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四是准确把握特色的载体,特色依附于特定的载体,如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及大学社会功能等,离开了一定的载体,特色就失去了存在的实体。
高校间差异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差异和人为地去缩小差异。面对差异,正确的选择就是正视差异存在,充分利用差异,这样,就会使不同的高校都能为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筝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谢建华
[关键词] 差异性 当代大学 特色培育
差异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高校间同样存在着差异。正视高校间的差异、辨证地看待差异和科学地发掘差异背后潜藏的优势,将有助于高校规避“劣势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差异”,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一、差异是现代大学角色定位的依据
所谓差异,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差别。差异存在于实体之间,因为差异的存在,才有实体之间的区别,差异是区别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志。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差异的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将芸芸众生定位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位置上,因此,差异是社会角色定位的前提和角色划分的尺度,没有差异就没有社会角色的区别。
差异在当代大学中的体现是指高校间结构要素及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办学历史、办学地域、学校类型、办学实力、主办单位、社会知名度以及政府和社会关注支持的程度等方面。这些差异犹如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力量将现实中所有高校分别定格在高等教育家族中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因此也就有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大学之分。如主办单位的差异就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区别;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又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分等。虽然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不能回避这些差异性因素,但可以有效的利用它们,科学地利用差异性是每所高校谋求更好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高校的现实差异性就能顺利找到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思维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及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但是当前高校如何利用差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出现“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现象,“精英教育机构和大众化的教育机构不能准确定位,各司其职,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学术型的路上挤”,以至于“ ‘千校一面’的雷同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注:肖海涛.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2-43)。”由于无视高校间差异的存在,“我国高校定位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学术性大学;在办学层次上,都想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注: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48) ”。正因如此,国家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将“办学特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期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对于所有高校来说,从差异上寻找认识和行为的突破口,是高校办学定位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应引起重视。
高校的角色定位是指一所高校对自身当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的正确估价,以及将来可能处于什么位置和可能扮演何种角色的科学、理性的预设。定位如果出现偏差,将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办学定位是每一所高校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提。如前所述,差异是角色定位的依据,无视差异的存在就难以找到学校定位的现实基点。从差异中寻找高校的角色定位,一是要准确把握“类”的差异性与角色定位的关系,在所属的“类”中找准角色位置。高校分类发展,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得到高度重视,并将中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性、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大类,按照不同类型高校的划分标准,各高校找到与之对应的角色坐标应当比较容易。二是要准确理解大众化高等教育与角色定位的关系,潘懋元先生曾经说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多样化”是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结果,与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政策及时代要求相一致,多样化实际上也是角色的多样化。三是准确把握差异与角色定位的内在联系,高校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已经暗含了角色的区别,认识到差异的存在也就认识到了角色区分。四是准确把握现实角色定位与未来角色定位的关系,现实角色是未来角色的基点,因此,只有立足现实进行角色定位,未来角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现代大学应着力发掘优势差异
“差异”是比较差异,即差异是在两者或多者的比较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处和区别所在,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差异,因此差异是相对的。同时差异具有两重性,即差距与优势,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对的“差距”和相对的“优势”。如地域的差异可以使占居要径的高校获得发展的天时地利,也可以使位居于相对劣势地区的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培育学科专业的地方特色,彰显服务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办学历史的差异可以使老牌高校历史积淀丰厚,积累雄厚的办学实力,也可以使新办高校避开传统窠臼的羁绊,轻装上阵;层次的差异可以使研究型大学招收到优秀学生、聚集学术大师、培养社会精英、研究高深学问,但它却无法取代其他类型高校的职能,其他类型的高校在社会职能发挥方面完全可以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也存在着结构性等方面的差异。当我们关注差异时,绝对不能忽略“差距”背后的某些相对“优势”和“优势”背后的某些相对“差距”,否则,对我们选择正确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将是极为有害的。研究高校之间的差异,目的就是使高校从差异中找出优势和潜在的优势,并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每一种类型及同一类型中不同的个体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从理论上看又都承载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关键是我们要在其中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优势所在。张岱年先生在分析事物的价值后认为,价值可以说具有两重含义,亦即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价值的基本的含义是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这是功能价值;价值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其本身具有优异的特性,这是内在价值。(注: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报,1996(6))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其价值的两重性在“功能价值”方面,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满足相应层次的社会需求,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内在价值”在遵循高等教育类属性要求的前提下,每一所作为个体存在的高校都潜藏着“优质的特性”,应当充分彰显这种“内在价值”,体现其存在的不可替代性。把握这两种价值,就能从差异中找到办学的优势。
另一方面,高校办学在正视差异的前提下,要按照办学理想的预设积极促进差异的转化。“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由于差异与实有相伴而生,运动是实有存在的形式,所以差异也必然是运动的。差异的‘变化’主要是指差异的互相转化,其中包括质、量的互转(注:易小明.“差异”的特征[J].哲学动态.2000(2):34)”。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求实的原则,按照我们的意志注入相应的作用力,完全可以实现高校间部分差异的转化,使“差距”缩小,“优势”更优。
三、培育优势差异以形成办学特色
“优势”是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但并不是寻找到差异中潜在的优势,优势就确立了,特色就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是高校办学积累的现实表现。因此在办学实践中要着力培育优势,使优势形成特色。培育办学特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凝练独到的办学理念,刘献君先生认为,独到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如果说已形成自己的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还不多,那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从而导致缺乏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注:储召生. 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报,2003-07-27(4))。” 国外一些著名大学之所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首先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如牛津大学“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奠定了牛津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二是在独到的办学理念下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因为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沉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注: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Z])。” 三是准确把握特色的内涵:异质性,即差异性;优质性,即优于其他学校;稳定性,长期起作用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四是准确把握特色的载体,特色依附于特定的载体,如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及大学社会功能等,离开了一定的载体,特色就失去了存在的实体。
高校间差异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视差异和人为地去缩小差异。面对差异,正确的选择就是正视差异存在,充分利用差异,这样,就会使不同的高校都能为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筝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