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者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者,贵兽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马的认知却惊人地一致。大约5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马开始步入人类社会的殿堂,一如光照大地的太阳,唤醒了人类的勃勃生机,文明便以无比豪迈的磅礴气势发展。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浏览历史,那文明于长风破浪的涌进中,总伴随着骏马的掠影。古希腊人认为:马是海神波赛东的影子,是神送给人间的礼物。中国人认为:马为龙的五世孙。为此,有人为之痴、为之狂。
  唐马唤起英雄情怀
  年过五旬的司马明是辽宁沈阳人,在一家设计工作室做管理工作。他16岁就开始骑马,是个地道的马痴,从骑马到养马,再到钻研马文化,每件事他都倾注了激情。
  2007年,司马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虢国夫人游春图》。那幅画再现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及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画面中的8匹马丰满、健硕、气质高贵,让司马明一看就着了迷。“唐马唤起的是英雄情怀,激发的是热血男儿的心灵共鸣,”司马明说,他在唐马身上看到了一种自强、自立、自豪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应只属于大唐,今天的中国人更需要。唐马的后裔一定还在世间,哪怕走遍全世界,他也要找到它。
  可此后两年,辗转北京、内蒙古等地,见识了各种良马,司马明却大失所望:“唐马的身影完全不知所踪。也许我该将目光转向国外?”
  司马明的一位朋友是国家一级马术裁判、国际马联赛事监管,他建议:“唐马湮灭的历史久远,几乎不可能从育种谱系方面进行考察;从考古出土的唐马遗骸里提取DNA片断,与现存马种进行对比研究似乎也不现实。在各国现存马种中找到最神似唐马的马种,才是关键步骤。”他们开始频频走访京城的外籍马术教练、驯马师、育马专家等。
  有人说,喜欢马者,都是内心孤独的守望者,司马明固执地如此。他不记得,来自美国的纯种马行家丽萨·贺尔隆是自己走访的第几位专家了。丽萨除了爱马,还醉心于唐风汉韵,曾旅居西班牙多年,一直致力于唐马与中亚马、波斯马和伊比利亚马的比较研究。伊比利亚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丽萨告诉司马明,伊比利亚半岛有一种马,与唐马不仅形似,更神似。她猜测:伊比利亚马曾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是唐马的先祖。司马明的推断更大胆:“七八世纪时,为逃避战乱,唐马很可能又沿丝绸之路回到伊比利亚,虽流落异国,却得以繁衍生息。陕西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呈现的唐马马尾打结方式,和如今伊比利亚马尾打结方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中间,难道不会存在某种联系?”
  “2009年12月,我将去巴黎参加马展。你不去一趟?说不定会有新发现。”临别,丽萨的建议让司马明动了心:对,去巴黎,再去伊比利亚,找唐马。司马明于是告别妻子与好友,独自踏上出国寻马之旅。
  迟来的“清风”
  巴黎马展,让司马明大开眼界。他几番挑选,最终选定两匹有优良伊比利亚血统的西班牙马。出门前,不少朋友警告他,马匹进口程序复杂,若想不经过代理商,很难搞定。但这些警告都被倔强的司马明抛到脑后。挑马、检疫、隔离……他被一系列繁琐程序弄得疲惫不堪,可更大的噩耗还在后头:两匹马中,一匹血检不合格,另一匹则被查出有陈旧性骨损伤。
  在机场,司马明独自与病马在一起,倍感孤独和劳累。极度的失望,让他几乎想放弃。他的手机却在这时突然响起来,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说着葡萄牙语。此人是司马明在马展上偶识的葡萄牙人林茨。
  林茨是个瘦长而强悍的男人,具有旧式贵族的风度,曾获全欧工作骑术锦标赛马术冠军。“你只身寻马,让我很佩服。不知是否有兴趣来一趟里斯本,到我的庄园做客?”他向司马明发出邀请。
  在林茨的庄园,司马明第一次见到卢西塔诺马:无论身材、毛色、鬃毛三花五花打法,还是步态,眼前这匹马简直就是唐马的化身。“更重要的是,卢西塔诺马都经过严格的古典马术训练。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良马,须经过种种危险考验,才具有繁育的资格。徒具漂亮外表的不是唐马,只有无畏的战马才具备盛唐精神。”司马明一再重复这句话。
  更让司马明兴奋的是,他得到消息,在语源学上,卢西塔诺是罗马帝国时期对葡萄牙地区的称谓,发音Lusiano,类似于Luizitang(来自唐)。“这是否暗示着,今天的卢西塔诺马就是当年流失海外的唐马?千年后,唐马的血统果然还保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角落!”
  在中国,至今无人进口过卢西塔诺马,连听说过的人都不多。若能找到语源学证据,与唐马遗骸的DNA对比测试结果也符合,唐马消失的千古之谜就能迎刃而解!兴奋的司马明恳请国内的朋友帮忙联系权威机构,等他将马带回国就立刻进行DNA检测。朋友却给他泼了盆冷水:“采个血样带回来,比进口一匹活马容易得多!即便马被成功带回来,饲料和环境的变化,对进口纯种马而言都是大问题,稍不留心就会出现意外,甚至伤亡。日后的管理和开销也都成了问题……”但司马明铁了心要干到底。他不光要让唐马回家,还要为唐马建一个家。
  他用诚意说服林茨,要带一匹卢西塔诺马回中国,又说服家人同意他自掏腰包建马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奔波,一家静谧的马房在温榆河畔建造起来,一匹名叫“清风”的卢西塔诺种白玉骢来到了中国。
  梦回唐朝
  在司马明的马场,眼前的“清风”宛若一尊活的唐三彩马雕塑,与唐马一样的身姿,一样的五花鬃,一样的旋毛花纹,一样的尾饰,还有那种唐马特有的灵动步法和卓尔不群的高傲表情。
  许多马术爱好者见过“清风”后,瞬间便被它吸引、感动。它能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沉积已久的英雄之气,让萧瑟的温榆河畔,也有了一番浩然雄浑的盛唐之象。
  司马明说,出乎许多专业人士的意料,“清风”对中国饲草适应得很好,长得膘肥体壮。“神了!我以为只有咱的蒙古马才这么皮实,”司马明疼爱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清风”,“看来,中国本来就是它的故乡!”
  但“清风”对新家的适应并非一帆风顺。回来当天,司马明站在马房内给林茨打电话,可第二天“清风”就出了问题:接连几天,它几乎不吃不喝,后来干脆躺下,神情也变得忧郁,连兽医都查不出问题所在。这可把司马明急坏了,他站在马房外,再次拨通林茨的电话求助,谁知“清风”竟从他身后的窗口伸出脑袋,贴着司马明的脑袋,支棱着耳朵聆听电话的声音。原来,“清风”从上一通电话中听见了老主人林茨的声音,勾起了对主人的思念。问题找到了,司马明开始不时地与林茨通话,“清风”能偶尔听到老主人的声音,也渐渐恢复了生机。那之后,只要一有时间,司马明就会带上“清风”遛弯,与它说话。慢慢地,“清风”接受了司马明。温榆河畔,落日的余晖中,常能见到司马明与“清风”长长的身影。
  下一步就是训练了。司马明决心对“清风”展开新的马术调教,一步步复原唐马的风采。可要复原昔日盛唐之马的那些运动,从舞蹈、马球到战斗,“清风”能行吗?毕竟,无论是本土马还是进口马,还从未有马匹尝试过。但经过3个月的训练,“清风”竟都一一做到了,且极其完美。
  司马明在马场模拟古代战阵,布置了小桥、横木、敌营,还有军阵及稻草人模拟的骑将。经过训练的“清风”,能以流畅而沉稳的步法跨过小桥,以横步越过长木,在敌阵中左冲右突,丝毫不乱。而训练这匹马按“唐风”打马球,简直是一幅活的唐画,令人不禁鼓掌叫好。
  司马明说,虽然“清风”与唐马遗骸的DNA基因对比测试结果还没有出来,但这个结果似乎已不重要。因为在“清风”的马蹄声中,他梦回唐朝。
其他文献
李商隐有诗曰:“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写的便是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的姑苏美景。姑苏,古称平江,太湖之滨的江南古城,小桥流水人家,婉约清扬。向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在这人杰地灵的城区内,有座酒肆,典型的古韵小筑,粉墙黛瓦,名曰:得月楼。楼如其名,得月楼前先得月,沽酒庄下先沽酒。  这样一个古朴雅致的去处,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名声大噪。明嘉靖年间建成之时,戏曲作
期刊
杜长江的爷爷杜庆茂和父亲杜福庄将百年的胡琴制作手艺传承了下来,背井离乡的他们使得手工胡琴在济南得到延续与发展。而今,杜长江和弟弟杜文源继承了他们的手艺。百年来,胡琴制作技术几经改良精进,但是兄弟二人依旧恪守爷爷和父亲的教导,坚持着一个手艺人的执著与品性,让手工胡琴可以自历史的长河中跋涉而来。  民国初年,杜长江的爷爷杜庆茂从河北武邑老家来到北京,在当时著名的文盛斋琴铺学习制琴、修琴技艺。三年技艺学
期刊
“从来没有妄想在书本里求功名,以致于看起书来,更是如鱼得水。“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在那儿,我的确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时光,至于顿悟和启示,那都是混在念书的欢乐里一起来的,没有丝毫强求。”  ——三毛  读书,亦或是写作,于三毛而言,都是欢乐的。她在与文字的交往中,情归心扉,有了更多对生活的体味、感知与顿悟。纵使已经西去,却因她的经历与作品,很多人成为真人图书,继续与世人交流,与世界沟通。也许,她
期刊
4月16日晚,天津大学EMBA山东班三班班委联谊会如期在银座泉城大酒店举行。作为东道主,本次交流会由EMBA2010级生活委员、山东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银座泉城大酒店总经理周立刚同学友情赞助承办。当晚,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个班的部分班委成员济济一堂,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并就班级文化建设以及事业互助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  参加本次交流会的班委成员既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又是热心
期刊
数字传媒、客户终端,网络时代繁杂的信息流向趋势总是不绝于耳。这是新时代的大趋势,理性社会的风向标。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伴而生的。急速发展的新时代转折浪潮里,总是不乏小趋势的影踪。它们可能是非主流的时尚潮流,可能是从属于社会神经末梢但最贴近人心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不被大众所知,却具体而微的现代专业……  在传统与时尚、保守与激进、暂停与快进的文化意识潮流中,在社会上的职业类别越来越
期刊
说起台湾,文化传承一直是经久不息、薪火相传的不变主题。在台湾,文化的传承能够带来丰沛的产值,进而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当我们把文化定位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独驻云端的名词,而是与我们一呼一吸、一茶一饭息息相关的事情。台湾的民宿文化就是最温情的例子。  民宿是台湾旅行中不得不提之处。台湾少有快捷式酒店,就算有价格也往往极其昂贵。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民宿”。  民宿,基本
期刊
如今的电影都是3D版,一个座位要八十块。当年放映车来家属大院,都是自己提着马扎子,免费看。老人们不懂什么叫3D,都琢磨着贵可能就贵在这儿了。再说如今都是带空调的沙发座,那时候是没有的,还得随时拿着蒲扇赶着蚊子。如今这待遇变了,自然就顺应起来。这便是常换常新。  常换常新,哪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平媒也不想把自己做成皮影戏,最后都统统进了博物馆。话说回来,看得起3D电影的,未必看得了皮影戏。有时
期刊
a  大风吹的深夜里一点也不静谧,一早睁开眼,却是窗外已经风平浪静。朦胧里接的电话,睡眼惺忪间回的简讯,混合着棉絮的芬芳,打一个哈欠转身又是一眠。  你是一万种念头中的一个,恰巧有幸被逢遇的一个。也是九万里高空之上,闭上眼我唯独会思念的一个。犹记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虚构的梦境里,你是治愈系的艺术,冗长的岁月里,需要你的陪伴安慰。难堪的泪水,辗转反侧的心情,敲人邮件之中余下的只是无关紧要
期刊
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历经百年,如今已是宠辱不惊。曾越过千山万水,经过百转千回,不停地跋涉,不停地寻觅,承受过惨痛,品尝过苦楚,获得过成功,阅尽人生百态。如今,洗尽铅华的他们,早已从容。  是谁说过,人生,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一寸寸地挣扎,深一眼浅一眼都是云烟。曾经呼风唤雨,曾经叱咤风云,繁华落尽便归于一分宁静,一切都已洗尽铅华。  洗尽铅华,带着点沧桑的意味,那好似是过来人话说以前时。三分成熟,三
期刊
早上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快递,打开是一包茶叶,正是家乡的南岳云雾茶,中间一页纸上有两行娟秀的字:一口心绪就沉静了,又一口就忘了浮华,再一口你便想归家。一口满是牵挂,又一口满是回忆和泪下,再一口心已倦了,一切淡然吧。落款两个字:商饮。  刹那沉浮,望着杯中飘荡的茶叶,坐在沙发上发了条短信:“清明雨前茶,谷雨情人霜。品尝好友的香茗之余,望君携妻儿同来我家做客!”  一口饮入,云雾茶入口淡雅清甜,或许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