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摄纪录片《扎溪卡的微笑》比王冲霄想象的艰难。
扎溪卡是四川石渠县的藏语名,意思是“雅砻江边”。这是四川最边远的一个县,平均海拔4300米,比拉萨还要高出600米。大部分藏民不会讲汉语,一年到头难得走出县域。
作为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导演,王冲霄带着团队在这里呆了近50天,团队中的两名成员落下了伤病,一个骨折,一个肺病。但结果又是让人欣慰的。拍摄结束时,17名唇腭裂儿童手术成功。王冲霄和他的伙伴们,用镜头纪录了整个过程。
纪录的,还是一个关于人性成长与完善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多吉,本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却因唇腭裂儿子的出生开始改变。
源起
王冲霄老早就跟“微笑列车”基金会工作人员相识。他们认识的时候,这家美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只有三个工作人员,却完成了平均每年近2万例的唇腭裂手术。王冲霄敬重他们的高效与努力。当他们提出想要拍这样一个纪录片时,他接受了这个题材。
拍摄这样一部片子,也跟“微笑列车”在美国遭遇的危机有关。
“微笑列车”是美藉华人王嘉廉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联合创办的NGO,旨在为唇腭裂儿童免费提供修复手术。王嘉廉是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旗下还拥有美国最大的华人电视台。
基金会除了王嘉廉的个人捐款以外,还面向美国公众募资,所获资金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运作。由于中国人口最多,且王嘉廉为华人之故,三分之一的捐助流向了中国。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西方对中国的援助发生了变化。
甘陕云贵川等地曾有大量草根NGO接受国际机构的资助。然而从2011年开始,这些国际机构开始撤资。参加2011年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的150家教育机构,曾经有63家接受国际资金资助,但当年结束资助的就有30家。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与资本来发展民间组织。
“微笑列车”在美国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而这又与中国富人在美国的炫耀式消费相关。
“美国人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中国人如何有钱,在美国买别墅、买名包、开豪车。”王冲霄说,因此有段时间美国人拒绝再给资助中国项目的慈善机构捐款。
这成为纪录片拍摄的一个起因。王嘉廉想要扭转美国人的印象,让他们知道还有许多中国人需要他们的捐款,这些捐款也确实能够改善中国人的命运。
寻找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颇为曲折。
单是前期海选,王冲霄就用了半年时间,给“微笑列车”的合作医院发邮件,征集了一百多个线索,挑出了十几个故事,深入考察后发现没有一个能用。
“作为记录片拍摄来讲,它需要一些元素,比如视觉元素、戏剧化的程度、主人公的性格魅力。”王冲霄说,但现实中要同时满足这些元素却不容易。
直到在成都见到拉姆姐妹,王冲霄的创作热情才被点燃。2012年早春,王冲霄在成都华西口腔医院晃荡了好几天,本以为又要失望而去时,却在最后一天从护士长龚彩霞口中知道了拉姆姐妹。这对来自石渠县的姐妹,一个在当地民政局工作,一个在人事局工作。她们曾带过几个唇腭裂孩子来做手术,后来发现医院里很多藏族人语言不通,便义务提供翻译工作。石渠县条件恶劣,冬天大雪封山,她们也就出来休假,在成都租房住,期间基本都在医院做义工。
见到拉姆姐妹后,王冲霄和副导演有点不敢相信:两姐妹美丽的容貌,让他们颇感惊艳。聊完之后,吸引王冲霄的,已不仅仅是她们的美丽,更是她们心中那个看似不可完成的计划:把家乡所有唇腭裂的孩子都带到成都做手术。
最终,当春天到来冰雪融化之后,王冲霄跟随拉姆姐妹的步伐来到了扎溪卡。
纪录
当拉姆姐妹在扎溪卡寻找唇腭裂孩子时,王冲霄也在寻找故事主角。
这里大部分藏民都把唇腭裂孩子当成是因果报应从而听天由命,因而仁增多吉的努力引起了王冲霄的注意。多吉是少数几个试图带着孩子出来治疗的一个。但因语言不通,他在成都游荡多日,最后虽然找到医院,但孩子太小达不到手术标准,空忙一场,欠下两万多元的高利贷,债主几乎天天登门。
在纪录片里,便有一段债主要债的故事。债主在多吉家从白天坐到晚上,才拿到一千块钱。“其他的我下定决心不给了,你气死也没办法,我就这样了。”在给了债主钱后,多吉说了这样一段话。
王冲霄忠实地纪录了这个片段,尽管这段凸显的是多吉的无赖:“观众可能会想当然地同情主人公,但其实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一场里多吉是无理的。”
结婚有孩子之前,多吉更是一个好吃懒做之徒。“几年前就算我欠了债,也会在家躺着休息,即使饿着我也不去挖虫草,反正我一个大活人怎么都可以。但自从有了这个小孩后,为了给他治病,也开始挖虫草了。”他坦诚自白。
对孩子的爱,让他开始成长。孩子被人嘲笑时,他总是忍不住要么吵一架,要么打一架。后来干脆不带孩子出去,这样便不会被说了。带孩子出去打针时,也会用围巾裹住。而孩子打针一哭,他就伤心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意识到生理残缺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我身为人父,如果不带他出去治病,那就不好了。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他这方面的感觉会更强烈,感觉到自卑、伤心,长大以后也会觉得人们在嘲笑自己。所以我想,只要能为这孩子治好嘴巴,即使被那些讨债人杀死都值了。”
放弃
选择了多吉作为主人公,王冲霄也放弃了讲述另外一对姐妹的故事,据说她们是被山神诅咒的一家人。这家男主人叫格加。他在山顶草场放牧时,曾遇雪暴,牦牛被冻死。一般情况下牧民会将牦牛就地掩埋,节俭的格加在山上把牛切成若干块,以便带下山,于是牛血流淌在山上——按当地风俗,这是对山神最大的不敬,必遭报复。后来格加也着实经历了苦难。儿子意外丧生,后降生的两个女儿都有严重的腭裂,无法正常发音。大女儿尤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因为腭裂的缘故,很难继续深造。家人觉得姐妹俩的最好归宿,是去寺庙做尼姑。 女儿们很懂事,惟一“奢侈”的要求是要爸爸给买了一把吉他,尽管她们都没法歌唱,却可以拨动琴弦。直到拉姆姐妹组织唇腭裂的治疗行动,格加姐妹的命运始有转机。
姐妹俩手术后在成都的最后一天,王冲霄陪着她们逛街,拉姆还给她们买了新衣服。“对她们来说,这座城市太过光怪陆离,她们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但心底的某些东西却似乎被打开了。”王冲霄说。
在权衡诸多因素后,姐妹俩的故事最后没有被剪辑进成片。但她们的命运已被改变——尼姑,并不是唯一的归属。
进城
多吉的儿子、格加姐妹,拉姆姐妹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找到了17个唇腭裂孩子,在召集大家奔赴成都之前,费用却是一个问题。
“微笑列车”负责手术费用,却不解决交通与吃住。这源于西方做慈善的一个理念:助人者不能助长被帮助者的惰性,要让被助者有所付出,通过努力去得到帮助。因此“微笑列车”要求被助者自己承担前来治疗的路费与吃住。然而,对扎溪卡人来说,这些费用着实不少。从石渠到成都得包车,到了成都后还得呆上至少一周,十七个小孩,二十多个大人,算下来总共需要近10万元。这些费用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看到这些藏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却仍有困难之后,王冲霄团队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资助了3万元。加上拉姆姐妹的赞助,总算凑齐了这趟医疗之旅的费用。
到达成都一周后,除了多吉的儿子,其余16个小孩手术顺利,残缺得以修复完整。多吉又一次经历折磨:孩子因营养发育不良、贫血,且肺上有感染,达不到做手术的标准。在拉姆姐妹的求情与说服之下,医院终于同意让孩子住院观察治疗。这一住,便是近一个月,终于调好了身体,可以做手术了。
镜头,最终停留在多吉与妻子在手术室外的等待中。但无可怀疑的是,这个风险不大、技术并不复杂的手术,难出意外。多吉与众人的努力,终将换来孩子美好的微笑。
何谓同情
拍这个片子,王冲霄团队付出的代价不小。
副导演蒋浩两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怀抱设备只能任后背着地,身上的伤势直到两个月后拍摄结束也未见痊愈。摄影指导王忠仁为帮助过河遇险的喇嘛,冲进河流帮喇嘛把摩托车拖上岸,染上了肺病。摄影师丁珍曲扎,在拍摄多吉出售虫草时,为取高点视角,爬上一座三层小饭馆久无人去的楼顶,却从年久失修以至破碎的楼梯上摔下来,导致脊柱粉碎性骨折。做了两次大手术、穿了半年“铁衣”后才康复。
但这种近乎出生入死的经历,却让几人之间心有戚戚。如今,他们还常常聚在一起喝茶,谈起扎溪卡,都有强烈的幸福感——那是全情投入创作后的感受。
拍摄过多部纪录片的王冲霄,这一次对何谓慈善、何谓同情思考良多。
在他看来,中国还处在慈善的最初级阶段,人们仍在质疑慈善组织的财务透明、善款是否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在这个问题解决后,便要建立起新型的资助人和受助者关系。
“简单的赠予与施舍并不是在帮助别人,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人性的损害。怎么样帮助别人建立起自尊心,把他自强自立的精神扶持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慈善。”他说。
这与他在茨威格小说《心灵的焦灼》中读到的一段话有相似内涵:“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扎溪卡是四川石渠县的藏语名,意思是“雅砻江边”。这是四川最边远的一个县,平均海拔4300米,比拉萨还要高出600米。大部分藏民不会讲汉语,一年到头难得走出县域。
作为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导演,王冲霄带着团队在这里呆了近50天,团队中的两名成员落下了伤病,一个骨折,一个肺病。但结果又是让人欣慰的。拍摄结束时,17名唇腭裂儿童手术成功。王冲霄和他的伙伴们,用镜头纪录了整个过程。
纪录的,还是一个关于人性成长与完善的故事。片中的主人公多吉,本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却因唇腭裂儿子的出生开始改变。
源起
王冲霄老早就跟“微笑列车”基金会工作人员相识。他们认识的时候,这家美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只有三个工作人员,却完成了平均每年近2万例的唇腭裂手术。王冲霄敬重他们的高效与努力。当他们提出想要拍这样一个纪录片时,他接受了这个题材。
拍摄这样一部片子,也跟“微笑列车”在美国遭遇的危机有关。
“微笑列车”是美藉华人王嘉廉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联合创办的NGO,旨在为唇腭裂儿童免费提供修复手术。王嘉廉是美国国际联合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旗下还拥有美国最大的华人电视台。
基金会除了王嘉廉的个人捐款以外,还面向美国公众募资,所获资金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运作。由于中国人口最多,且王嘉廉为华人之故,三分之一的捐助流向了中国。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西方对中国的援助发生了变化。
甘陕云贵川等地曾有大量草根NGO接受国际机构的资助。然而从2011年开始,这些国际机构开始撤资。参加2011年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的150家教育机构,曾经有63家接受国际资金资助,但当年结束资助的就有30家。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与资本来发展民间组织。
“微笑列车”在美国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而这又与中国富人在美国的炫耀式消费相关。
“美国人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中国人如何有钱,在美国买别墅、买名包、开豪车。”王冲霄说,因此有段时间美国人拒绝再给资助中国项目的慈善机构捐款。
这成为纪录片拍摄的一个起因。王嘉廉想要扭转美国人的印象,让他们知道还有许多中国人需要他们的捐款,这些捐款也确实能够改善中国人的命运。
寻找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颇为曲折。
单是前期海选,王冲霄就用了半年时间,给“微笑列车”的合作医院发邮件,征集了一百多个线索,挑出了十几个故事,深入考察后发现没有一个能用。
“作为记录片拍摄来讲,它需要一些元素,比如视觉元素、戏剧化的程度、主人公的性格魅力。”王冲霄说,但现实中要同时满足这些元素却不容易。
直到在成都见到拉姆姐妹,王冲霄的创作热情才被点燃。2012年早春,王冲霄在成都华西口腔医院晃荡了好几天,本以为又要失望而去时,却在最后一天从护士长龚彩霞口中知道了拉姆姐妹。这对来自石渠县的姐妹,一个在当地民政局工作,一个在人事局工作。她们曾带过几个唇腭裂孩子来做手术,后来发现医院里很多藏族人语言不通,便义务提供翻译工作。石渠县条件恶劣,冬天大雪封山,她们也就出来休假,在成都租房住,期间基本都在医院做义工。
见到拉姆姐妹后,王冲霄和副导演有点不敢相信:两姐妹美丽的容貌,让他们颇感惊艳。聊完之后,吸引王冲霄的,已不仅仅是她们的美丽,更是她们心中那个看似不可完成的计划:把家乡所有唇腭裂的孩子都带到成都做手术。
最终,当春天到来冰雪融化之后,王冲霄跟随拉姆姐妹的步伐来到了扎溪卡。
纪录
当拉姆姐妹在扎溪卡寻找唇腭裂孩子时,王冲霄也在寻找故事主角。
这里大部分藏民都把唇腭裂孩子当成是因果报应从而听天由命,因而仁增多吉的努力引起了王冲霄的注意。多吉是少数几个试图带着孩子出来治疗的一个。但因语言不通,他在成都游荡多日,最后虽然找到医院,但孩子太小达不到手术标准,空忙一场,欠下两万多元的高利贷,债主几乎天天登门。
在纪录片里,便有一段债主要债的故事。债主在多吉家从白天坐到晚上,才拿到一千块钱。“其他的我下定决心不给了,你气死也没办法,我就这样了。”在给了债主钱后,多吉说了这样一段话。
王冲霄忠实地纪录了这个片段,尽管这段凸显的是多吉的无赖:“观众可能会想当然地同情主人公,但其实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一场里多吉是无理的。”
结婚有孩子之前,多吉更是一个好吃懒做之徒。“几年前就算我欠了债,也会在家躺着休息,即使饿着我也不去挖虫草,反正我一个大活人怎么都可以。但自从有了这个小孩后,为了给他治病,也开始挖虫草了。”他坦诚自白。
对孩子的爱,让他开始成长。孩子被人嘲笑时,他总是忍不住要么吵一架,要么打一架。后来干脆不带孩子出去,这样便不会被说了。带孩子出去打针时,也会用围巾裹住。而孩子打针一哭,他就伤心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意识到生理残缺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我身为人父,如果不带他出去治病,那就不好了。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他这方面的感觉会更强烈,感觉到自卑、伤心,长大以后也会觉得人们在嘲笑自己。所以我想,只要能为这孩子治好嘴巴,即使被那些讨债人杀死都值了。”
放弃
选择了多吉作为主人公,王冲霄也放弃了讲述另外一对姐妹的故事,据说她们是被山神诅咒的一家人。这家男主人叫格加。他在山顶草场放牧时,曾遇雪暴,牦牛被冻死。一般情况下牧民会将牦牛就地掩埋,节俭的格加在山上把牛切成若干块,以便带下山,于是牛血流淌在山上——按当地风俗,这是对山神最大的不敬,必遭报复。后来格加也着实经历了苦难。儿子意外丧生,后降生的两个女儿都有严重的腭裂,无法正常发音。大女儿尤其聪明,学习成绩好,但因为腭裂的缘故,很难继续深造。家人觉得姐妹俩的最好归宿,是去寺庙做尼姑。 女儿们很懂事,惟一“奢侈”的要求是要爸爸给买了一把吉他,尽管她们都没法歌唱,却可以拨动琴弦。直到拉姆姐妹组织唇腭裂的治疗行动,格加姐妹的命运始有转机。
姐妹俩手术后在成都的最后一天,王冲霄陪着她们逛街,拉姆还给她们买了新衣服。“对她们来说,这座城市太过光怪陆离,她们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但心底的某些东西却似乎被打开了。”王冲霄说。
在权衡诸多因素后,姐妹俩的故事最后没有被剪辑进成片。但她们的命运已被改变——尼姑,并不是唯一的归属。
进城
多吉的儿子、格加姐妹,拉姆姐妹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找到了17个唇腭裂孩子,在召集大家奔赴成都之前,费用却是一个问题。
“微笑列车”负责手术费用,却不解决交通与吃住。这源于西方做慈善的一个理念:助人者不能助长被帮助者的惰性,要让被助者有所付出,通过努力去得到帮助。因此“微笑列车”要求被助者自己承担前来治疗的路费与吃住。然而,对扎溪卡人来说,这些费用着实不少。从石渠到成都得包车,到了成都后还得呆上至少一周,十七个小孩,二十多个大人,算下来总共需要近10万元。这些费用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看到这些藏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却仍有困难之后,王冲霄团队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资助了3万元。加上拉姆姐妹的赞助,总算凑齐了这趟医疗之旅的费用。
到达成都一周后,除了多吉的儿子,其余16个小孩手术顺利,残缺得以修复完整。多吉又一次经历折磨:孩子因营养发育不良、贫血,且肺上有感染,达不到做手术的标准。在拉姆姐妹的求情与说服之下,医院终于同意让孩子住院观察治疗。这一住,便是近一个月,终于调好了身体,可以做手术了。
镜头,最终停留在多吉与妻子在手术室外的等待中。但无可怀疑的是,这个风险不大、技术并不复杂的手术,难出意外。多吉与众人的努力,终将换来孩子美好的微笑。
何谓同情
拍这个片子,王冲霄团队付出的代价不小。
副导演蒋浩两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怀抱设备只能任后背着地,身上的伤势直到两个月后拍摄结束也未见痊愈。摄影指导王忠仁为帮助过河遇险的喇嘛,冲进河流帮喇嘛把摩托车拖上岸,染上了肺病。摄影师丁珍曲扎,在拍摄多吉出售虫草时,为取高点视角,爬上一座三层小饭馆久无人去的楼顶,却从年久失修以至破碎的楼梯上摔下来,导致脊柱粉碎性骨折。做了两次大手术、穿了半年“铁衣”后才康复。
但这种近乎出生入死的经历,却让几人之间心有戚戚。如今,他们还常常聚在一起喝茶,谈起扎溪卡,都有强烈的幸福感——那是全情投入创作后的感受。
拍摄过多部纪录片的王冲霄,这一次对何谓慈善、何谓同情思考良多。
在他看来,中国还处在慈善的最初级阶段,人们仍在质疑慈善组织的财务透明、善款是否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在这个问题解决后,便要建立起新型的资助人和受助者关系。
“简单的赠予与施舍并不是在帮助别人,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人性的损害。怎么样帮助别人建立起自尊心,把他自强自立的精神扶持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慈善。”他说。
这与他在茨威格小说《心灵的焦灼》中读到的一段话有相似内涵:“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