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交流、讨论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成员也在互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互长。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否更具实效,教师的因素不可忽视。事实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除了在活动之前充当鼓励者外,在介绍新材料或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还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预习不充分时,课文内容不熟,无法参与讨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效率怎样,与师生课前的准备息息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并取得成效;很难想象一个对合作内容不作精心设计的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要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甚至可以将课堂要合作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做好交流的准备,将个别学习在家中提前完成。这样,学生在课上很快就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合作效率。实践证明效果极佳。
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必须适合小组合作,那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大材小用”的作业,是不值得花费更多时间讨论交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精心设计如下作业:
1.循序渐进的训练题。如,阅读教学中的连贯性提问。
2.拓宽思路的提高题。如,让学生概括寓言的寓意,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多步骤的操作训练题。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需要分工协作的训练题。
4.探索形式考题。要求学生做某些规律性的发现。有时还可以设计两组以上的作业,然后通过小黑板、幻灯片展现出来,让各组有所选择。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
为了提高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增强合作效益,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难易适度,符合科学性。有效合作首先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合作。思维活跃是学生参与合作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过易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激发不了思维;过难的题目,学生苦思冥想,开启不动思维。所以,教师的提问应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
2.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因此,教师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参与合作,才会积极投入合作。
3.兼顾一般,注意广泛性。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活动,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实现共同进步。问题的设计应让所有的同学都能进行锻炼、施展才干,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参与,共同提高。
4.适当肯定,注意鼓励性。学生没回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性者更应该大力鼓励;对回答片面乃至错误者,要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恶语伤人。
三、课堂合作要参与
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具体说来,教师的参与行为大致如下: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它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畅通,使合作学习有效顺利地进行。
4.引导深化。小组合作时往往会出现交流与讨论的浅层次、表面化。教师发现某个小组探讨不深入时,应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思维,使问题的讨论深刻而又周全。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合作学习是否更具实效,教师的因素不可忽视。事实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除了在活动之前充当鼓励者外,在介绍新材料或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还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预习不充分时,课文内容不熟,无法参与讨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效率怎样,与师生课前的准备息息相关。很难想象一个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并取得成效;很难想象一个对合作内容不作精心设计的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合作,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要取得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甚至可以将课堂要合作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充分做好交流的准备,将个别学习在家中提前完成。这样,学生在课上很快就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合作效率。实践证明效果极佳。
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必须适合小组合作,那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大材小用”的作业,是不值得花费更多时间讨论交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精心设计如下作业:
1.循序渐进的训练题。如,阅读教学中的连贯性提问。
2.拓宽思路的提高题。如,让学生概括寓言的寓意,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3.多步骤的操作训练题。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需要分工协作的训练题。
4.探索形式考题。要求学生做某些规律性的发现。有时还可以设计两组以上的作业,然后通过小黑板、幻灯片展现出来,让各组有所选择。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
为了提高积极性,扩大参与面,增强合作效益,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难易适度,符合科学性。有效合作首先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合作。思维活跃是学生参与合作的关键所在。学生只有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过易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激发不了思维;过难的题目,学生苦思冥想,开启不动思维。所以,教师的提问应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
2.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因此,教师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参与合作,才会积极投入合作。
3.兼顾一般,注意广泛性。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活动,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实现共同进步。问题的设计应让所有的同学都能进行锻炼、施展才干,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参与,共同提高。
4.适当肯定,注意鼓励性。学生没回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性者更应该大力鼓励;对回答片面乃至错误者,要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切忌冷嘲热讽,恶语伤人。
三、课堂合作要参与
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具体说来,教师的参与行为大致如下: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它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畅通,使合作学习有效顺利地进行。
4.引导深化。小组合作时往往会出现交流与讨论的浅层次、表面化。教师发现某个小组探讨不深入时,应及时引导启发,打开学生思维,使问题的讨论深刻而又周全。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性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能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