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地理部分知识时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要想方设法的将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的应用这两方面着手,将知识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来应用知识点。
【关键词】 空间想象能力;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教具;多媒体
素质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目前已深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各种素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却又是培养难度很大的基本素质,它在很多学科中都会出现,比如数学中的几何,高中的地理,初中科学中的地理部分知识等较为常见。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地理部分的知识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这部分知识最难讲清楚,即使在黑板上作图也只是一个平面图,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去理解这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学起来也是地理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困难,有时候上课提问也极少数同学有反应。一章内容上完后,自己心理不塌实,学生考试不理想,有些平时比较优秀的同学在做关于地球公转引起直射点变化等题目时也大大失分。这种情况引起了本人的反思,也许并不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好,而是教师没有引导好,那么作为教师该怎么做呢?听了一些其他教师的课并且自己摸索实践,寻求好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在地理教学中的困难。
由于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能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来理解知识。围绕这一思路,在地理教学中,尝试着从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探寻了一些方法,并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课堂教学的“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课堂教学时,为了达到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使用教具辅助教学,不但直观,而且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学习地球公转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一定要利用好教具,一方面教师要在黑板上作图,但同时黑板上的平面图要能和实际的教具结合起来。黑板上的图其实和作业中图一样都是平面图,而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把平面图想象成空间立体的模型。初中生首次接触这类知识,不知道如何去构建一个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立体的教具模型和自己制作的模型来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经纬度与半球划分”这部分知识时,特别对于东西半球的划分好一部分同学只是死记硬背:东半球是西经20°到东经160°。但并不知道它在整个地球中是怎么分布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就容易记错。所以本人自己制作了一个模型,在一条纸带上画出赤道,然后将东西经180°均分画上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东西半球的区域,然后粘在一个地球仪上,讲解时将这纸带从地球仪上取下,这样学生才能想象出东西半球分布及其与经度的关系,以及哪些国家分布在哪个半球等等。再比如说,在学习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模型先将地球上几条分界线标上,然后在纸板上画好太阳光,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将抽象的现象转变成直观的过程。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要求教师课前能有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制教具不但改进现有的教学仪器,开发新的教学仪器,提供新的创意,使教学仪器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倡导自主学习、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还为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师生的动手能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学习地理部分知识时,制作教具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本中就有许多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这些活动我们需要让学生动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拿教具演示甚至根本不采用教具,只是在黑板上草图一画了事。这种情况下教师自我感觉是将问题讲清楚了,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还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课前就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己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去制作教具,把制作教具作为预习新课的一部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动脑动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3.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自然带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这是地理课堂教学时宜大量采用的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课件教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它小小的屏幕上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形象地示意出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成千沟万壑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在它的手下却迎刃而解。比如课件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就让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许多,课堂效果也非常不错。地球公转的过程原本非常抽象,靠嘴巴讲也许只有是教师自己上课给自己在听,靠教具演示效果好了一点,但是过程相对复杂,连贯性不够。用了课件演示之后,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晨昏线的变化可以从北极上空及赤道上空看得非常清晰,太阳公转位置和阳光直射点的关系也非常清楚,一一对应,另外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都演示的非常清晰连贯。从而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也能得了空前的提高。课件可以让学生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一些抽象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一难题有效方法。
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又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甚广、乃至甚深”的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部分教学中尽量出示直观模型,运用直观手段,通过展示模型和教师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进而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借助图形进行理解,甚至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概念,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勤.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典型运用[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3)
[2]陆玉麒.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05)
[3]杨山,陆静. 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10)
【关键词】 空间想象能力;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教具;多媒体
素质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目前已深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各种素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却又是培养难度很大的基本素质,它在很多学科中都会出现,比如数学中的几何,高中的地理,初中科学中的地理部分知识等较为常见。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就是:大脑通过观察、触摸,以及实践经验得到的一种能思考物体形状、位置的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地理部分的知识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这部分知识最难讲清楚,即使在黑板上作图也只是一个平面图,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去理解这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学起来也是地理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困难,有时候上课提问也极少数同学有反应。一章内容上完后,自己心理不塌实,学生考试不理想,有些平时比较优秀的同学在做关于地球公转引起直射点变化等题目时也大大失分。这种情况引起了本人的反思,也许并不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好,而是教师没有引导好,那么作为教师该怎么做呢?听了一些其他教师的课并且自己摸索实践,寻求好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在地理教学中的困难。
由于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能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来理解知识。围绕这一思路,在地理教学中,尝试着从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探寻了一些方法,并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课堂教学的“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课堂教学时,为了达到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使用教具辅助教学,不但直观,而且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学习地球公转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一定要利用好教具,一方面教师要在黑板上作图,但同时黑板上的平面图要能和实际的教具结合起来。黑板上的图其实和作业中图一样都是平面图,而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把平面图想象成空间立体的模型。初中生首次接触这类知识,不知道如何去构建一个模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立体的教具模型和自己制作的模型来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经纬度与半球划分”这部分知识时,特别对于东西半球的划分好一部分同学只是死记硬背:东半球是西经20°到东经160°。但并不知道它在整个地球中是怎么分布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就容易记错。所以本人自己制作了一个模型,在一条纸带上画出赤道,然后将东西经180°均分画上并用不同颜色表示东西半球的区域,然后粘在一个地球仪上,讲解时将这纸带从地球仪上取下,这样学生才能想象出东西半球分布及其与经度的关系,以及哪些国家分布在哪个半球等等。再比如说,在学习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模型先将地球上几条分界线标上,然后在纸板上画好太阳光,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将抽象的现象转变成直观的过程。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要求教师课前能有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2.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自制教具不但改进现有的教学仪器,开发新的教学仪器,提供新的创意,使教学仪器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自身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倡导自主学习、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还为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师生的动手能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学习地理部分知识时,制作教具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课本中就有许多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这些活动我们需要让学生动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拿教具演示甚至根本不采用教具,只是在黑板上草图一画了事。这种情况下教师自我感觉是将问题讲清楚了,事实上对学生来说还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课前就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己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去制作教具,把制作教具作为预习新课的一部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动脑动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3.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自然带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这是地理课堂教学时宜大量采用的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课件教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它小小的屏幕上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形象地示意出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成千沟万壑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在它的手下却迎刃而解。比如课件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就让教师在课堂上轻松了许多,课堂效果也非常不错。地球公转的过程原本非常抽象,靠嘴巴讲也许只有是教师自己上课给自己在听,靠教具演示效果好了一点,但是过程相对复杂,连贯性不够。用了课件演示之后,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晨昏线的变化可以从北极上空及赤道上空看得非常清晰,太阳公转位置和阳光直射点的关系也非常清楚,一一对应,另外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都演示的非常清晰连贯。从而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也能得了空前的提高。课件可以让学生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一些抽象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一难题有效方法。
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又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甚广、乃至甚深”的过程,在自然科学地理部分教学中尽量出示直观模型,运用直观手段,通过展示模型和教师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进而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借助图形进行理解,甚至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概念,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勤.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典型运用[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3)
[2]陆玉麒.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05)
[3]杨山,陆静. 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