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课改的深入,使得“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愈来愈多地在教学中被运用,但有不少时候却是在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低效。要想“小组讨论”不只停留在表面,那就需要小组划分具有科学性,问题设置具有适当性,讨论参与全员性,答案标准多元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 现状 发挥实效
一、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小组讨论又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让课堂生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成了表演教学过程的“花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组划分的随意性。
有不少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往往是随意地按照学生的座次划分,前后位四人一组,然后宣布将要讨论的问题,随即就让学生讨论。
殊不知这中间问题多多,有的小组一成员成绩好,其他不好,该成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唱“独角戏”;有的小组成绩都不好,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都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小组成员大多内向,无人组织,造成“冷场”。分组的随意性造成的这种种现象,反倒造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课堂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的差异性。
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一部分学生在个人性格上比较懒散,不愿意认真钻研,再加上小组讨论时缺乏一定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关注程度不够,参与度太低。有的只是表面上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有的甚至出现开小差现象,以小组讨论为幌子,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三)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欠妥性。
有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程度把握不够精确,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从而造成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于是在课堂上频频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讨论,甚至故意降低问题的难度,出现讨论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的“假繁荣”现象。
(四)老师对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有时候,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或还没对应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置辩,老师为了在预设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便示意学生结束讨论,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然后评析,甚至是直接视作标准答案。
还有一些时候,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讨论又未充分展开,而老师又急于完成预设工作,一看学生没有几个能回答,或答案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情急之下匆忙将答案和盘托出。
二、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实效的措施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要注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他们之间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过大。没有差距就会群龙无首,产生许多无谓争执,浪费讨论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又会形成沟通障碍。
2.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如果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就会造成一些小组讨论氛围热烈,对问题探讨得较为透彻,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气氛冷淡,对问题探讨不了了之,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小组划分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在开学初,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太清楚,学生互相之间性格的磨合还不是太到位。
学习小组划分一般最好是在半个学期以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教师、班干、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比较,综合成绩、性格、男女比例,座位安排诸方面情况,划分小组。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按这些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效果较好。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名或四名以上学生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一个较差的,两个中等的,要兼顾小组成员的性格,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男女生比例最好按照班级中比例协调开。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可能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还有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在那里东一头西一脚地胡说,有时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却引来哄笑一场,影响讨论;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不太关注讨论的问题,甚至只是坐听,不想问题,也不想问题答案,到时候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要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更须如此,要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在小组内做好指导与协调,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先表述看法,然后自己修正、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后进生能够发言,尖子生能较好发言,做到全员参与。
(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兼顾全面,突出中等。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
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突出中等。这样在既可以让尖子生不反感讨论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为人师”的愿望,又能使差一点的学生在别人的启迪下自己得到答案,走近乃至走进讨论,更能让大部分的中间力量得到一个施展自己、亮出自己的舞台。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而且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组织学生对仲永由“贤于材人远矣”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及责任进行探究,讨论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仲永的父亲造成的,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的同学拿现在学生的学习作比较,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学不学主要还是在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仲永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空有天赋而已;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害了仲永,是人们的炒作使得仲永的父亲为财而夺走了仲永的学习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按传统的认识,老师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出谁对谁错的。但是如果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推翻了许多学生的论断,阻遏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再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和仲永自身(即使尚未成年)三者谁该负主要责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我摒除专制答案,给学生一个双赢答案:三方都是有责任的,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仲永年龄小,父亲作为监护人负主要责任是可以的;如果从事情发展的内外因素来讲,仲永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从受教育环境来讲,众人的炒作又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但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讨论时机时间的把握,学生灵感的突现,等等。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秉承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落到实处,万万不能让它成为只是外表好看而实质内容匮乏的“花瓶”。
要想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10).
[2]徐州教育科研,2004,(4),2005,(5).
[3]中学语文教学,2003,(12).
[4][英]德瑞克·朗特里学会怎样学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 现状 发挥实效
一、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小组讨论又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让课堂生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成了表演教学过程的“花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组划分的随意性。
有不少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往往是随意地按照学生的座次划分,前后位四人一组,然后宣布将要讨论的问题,随即就让学生讨论。
殊不知这中间问题多多,有的小组一成员成绩好,其他不好,该成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唱“独角戏”;有的小组成绩都不好,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都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小组成员大多内向,无人组织,造成“冷场”。分组的随意性造成的这种种现象,反倒造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课堂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的差异性。
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一部分学生在个人性格上比较懒散,不愿意认真钻研,再加上小组讨论时缺乏一定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关注程度不够,参与度太低。有的只是表面上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有的甚至出现开小差现象,以小组讨论为幌子,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三)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欠妥性。
有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程度把握不够精确,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从而造成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于是在课堂上频频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讨论,甚至故意降低问题的难度,出现讨论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的“假繁荣”现象。
(四)老师对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有时候,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或还没对应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置辩,老师为了在预设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便示意学生结束讨论,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然后评析,甚至是直接视作标准答案。
还有一些时候,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讨论又未充分展开,而老师又急于完成预设工作,一看学生没有几个能回答,或答案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情急之下匆忙将答案和盘托出。
二、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实效的措施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要注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他们之间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过大。没有差距就会群龙无首,产生许多无谓争执,浪费讨论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又会形成沟通障碍。
2.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如果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就会造成一些小组讨论氛围热烈,对问题探讨得较为透彻,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气氛冷淡,对问题探讨不了了之,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小组划分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在开学初,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太清楚,学生互相之间性格的磨合还不是太到位。
学习小组划分一般最好是在半个学期以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教师、班干、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比较,综合成绩、性格、男女比例,座位安排诸方面情况,划分小组。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按这些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效果较好。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名或四名以上学生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一个较差的,两个中等的,要兼顾小组成员的性格,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男女生比例最好按照班级中比例协调开。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可能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还有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在那里东一头西一脚地胡说,有时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却引来哄笑一场,影响讨论;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不太关注讨论的问题,甚至只是坐听,不想问题,也不想问题答案,到时候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要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更须如此,要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在小组内做好指导与协调,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先表述看法,然后自己修正、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后进生能够发言,尖子生能较好发言,做到全员参与。
(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兼顾全面,突出中等。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
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突出中等。这样在既可以让尖子生不反感讨论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为人师”的愿望,又能使差一点的学生在别人的启迪下自己得到答案,走近乃至走进讨论,更能让大部分的中间力量得到一个施展自己、亮出自己的舞台。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而且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组织学生对仲永由“贤于材人远矣”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及责任进行探究,讨论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仲永的父亲造成的,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的同学拿现在学生的学习作比较,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学不学主要还是在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仲永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空有天赋而已;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害了仲永,是人们的炒作使得仲永的父亲为财而夺走了仲永的学习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按传统的认识,老师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出谁对谁错的。但是如果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推翻了许多学生的论断,阻遏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再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和仲永自身(即使尚未成年)三者谁该负主要责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我摒除专制答案,给学生一个双赢答案:三方都是有责任的,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仲永年龄小,父亲作为监护人负主要责任是可以的;如果从事情发展的内外因素来讲,仲永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从受教育环境来讲,众人的炒作又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但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讨论时机时间的把握,学生灵感的突现,等等。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秉承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落到实处,万万不能让它成为只是外表好看而实质内容匮乏的“花瓶”。
要想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10).
[2]徐州教育科研,2004,(4),2005,(5).
[3]中学语文教学,2003,(12).
[4][英]德瑞克·朗特里学会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