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书先生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午后晒太阳,县里的中心广场绝对是个好去处。那个周末的午后,我便去了。一些老人坐在那里安静地晒太阳,还有几位在悠闲地下棋,几个年轻的妈妈也带着宝宝在那里玩耍。我信步溜达,见一位老先生用齐胸高的大笔在地上写字。老先生有六十多岁,头发雪白,须髯飘飘,用大笔蘸着旁边木桶里的水,在广场的水泥地上写着。
  我走近一看,写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池鱼思故渊”,看前面的字迹,应该是“羁鸟恋旧林”。我把十个字读了一遍,连连称赞道,好字,刚健遒劲 ,大家笔法。我原本对书法就没有研究,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也不为过,老先生抬了一下眼飞快地瞧了瞧我,可能这也算是一个表示吧。其实我也觉得这种夸奖太“大路货”了,太空泛,一点也不专业,行家会把这夸奖权当客套而已。我应该回去翻翻书法专业书,记几个术语,说些书法界的行话。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做,要是没有第二次遇见,我都忘记了老先生写字这件事情。
  我说:“老先生,您这样写字,很快就淡了没了,很少有人看到,这多可惜啊。”我带有遗憾的语气说
  “自然会有人看见的。”老先生说得斩钉截铁,头都没有抬。
  我想,老先生说得也对,我不是看见了吗?但看他的神情,我又不是他说的人。老先生说完,又走到原先写字的地方写了起来,看着他很认真甚至有点虔诚的模样,我没有打扰他,默默地看了一会儿,便静静地离开了。
  不久,听说“县政工程”竣工了,据朋友说,县里已经将绕着县城的河的一边修成了河边花园,很漂亮。我选择了一个天气很好的傍晚前去溜达,一看,朋友的话果然不假,靠县城河的一边建了一些花坛和亭子,真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我信步闲逛,见前面一个花坛旁有熟悉的身影,是老先生在花坛边的水泥地上写字呢。我走近一看,老先生正在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觉今是而昨非”,前面一句“实迷途其未远”已经很淡,已经模糊不清了。
  我不由得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好啊,境界高啊!”
  老先生听到我的声音,“呵,是你啊。”他微微含笑点点头。
  我连忙递上一支烟,老先生接了并让我点燃,然后和我在花圃的宽大的水泥围栏上坐下,他左手拿着烟,右手依然握着那支笔。
  老先生说:“比起我祖父和老父的那手字,我差得远,是十万八千里啊!”他说话的时候显出崇拜的神情。
  “你不知道啊,”他朝我身边挤了挤,“有一年我们村重修村口的牌坊,那牌坊上的牌匾就是我父亲写的。那天最风光热闹的就是把牌匾砌上去的时候,锣鼓喧天鼓号齐鸣,打的爆竹就有十几米长……那场面啊!”他在感叹的时候,那眼神很神往,对眼前的人和物都视而不见,因为眼前似乎就是他描述的场景。
  “那是那是,光宗耀祖啊!”我的称赞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因为农村修族谱树牌匾时,气氛都很热闹仪式都很隆重庄严。
  “所以啊,我老父去世时紧握着我的手,要我要好好练字,以后还用得上,村里要写个牌匾什么的……”老先生又显出悲戚的神情。
  “那以后是不是真有这个机会啊?”我问。
  “有是有,是我们新农村建设那会儿,村里又新修了一条道,”老先生说,“不过,题词是叫县里的陈副县长写的。”
  我没有觉得奇怪,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了,但我依然想好了词句准备和老先生一起义愤填膺地抨击一下权力的无孔不入。但这种准备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接着说:“陈副县长的字是不怎么样,可我的字写上去,祖宗也会生气笑话的。”
  他又主动朝我身边挤了挤,压低了声音说:“你看,我这样写字好不好啊,我写的字祖宗在天上是会看到的,但我怕祖宗不满意,这样写,那些字会自己变淡消失,祖宗也就不会责怪了。”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有一种调皮、羞愧的神情。但接着又补了一句:“我终究还是会用墨写的。”
  我突然明白了他说“自然会有人看见的”这句话的含义,心里泛起酸楚和敬重夹杂的滋味。便宽慰道:“老先生啊,您的字祖宗看了,一定会满意的。”
  他定定地看着我,接着摇了摇头,淡淡地说了句,以后再聊。然后提着桶和笔,转身离去,那时,路灯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须髯也似乎更长了,像挥舞的笔毫。
  以后依然看到他那样写字,只是觉得最近的一两次老先生揮笔的姿势有点吃力滞缓。
  不知道是不是那笔太沉了些。
  【作者简介】黄维栋,发表小说、散文随笔100多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百花园》《大观·东京文学》《当代小说》《羊城晚报》《花地》《微型小说选刊》等。散文、随笔发表于《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等。有小小说入选年度排行榜和年度精选本。
其他文献
大学生做农民。老姑娘,贩子,孤老。娃儿,不要学她——乡人语  人活给自己看。畏畏缩缩枉为人——老大姐语  最后再“作”一次  2018年9月,已满78岁的老大姐发微信来邀请我去彭州乡下养老院跟她见面的那天,正好是她原先一直住着的老院子被包装成一个农耕文化民俗观赏点并隆重开业的日子。  观赏点开业那天,很多游客前来,在那里拍照发了朋友圈,其中包括我父亲的几个朋友。  “大姐有意思啊。”父亲一边看手机
期刊
黄河路过蒲州,遥望东西两岸,都是黄土崖。黄土崖不弃不离地跟着河走,河直,它直;河拐弯,它也拐弯。在这个拐弯处,是我们的盘底村。  村子在土崖上,还是一大片鼓出来的土崖,老祖先却把它叫盘底。  盘底,近看是个城堡,远看,又像鸟用密匝匝的柴火棍编的一个巢。  村子这边,是沟壑。沟壑几起几伏,连接了廣袤无垠的河东大平原。  大平原的尽头,就这么个样子。出盘底回盘底,村里人统说是“上沟跳崖”。“上沟跳崖”
期刊
逶迤不绝的黄色山峁像篆刻着“贫穷”二字的巨大印章,盖在朱青车辆行驶的这块土地上。  走了两三个小时,除了偶尔有辆大车驶过,或者农民开着三轮车突突响着落在后面,越来越远,几乎见不到人。天蓝得让人犯困。漫天的黄色中影影绰绰有些低矮的树木,呈着灰褐色,像继续在冬眠中还没有醒过来。  2亿7千万年之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现在已经三月,还这么荒凉,什么都没有。  朱青想起在北京,每次在地铁六号线看到电子屏
期刊
1  三年里找到的第五片丛林,从四川到贵州、湖北、粤西,一直往南,来到海南岛的时候队伍成员已经疲惫不堪。晚上行船,除了能呼吸到海风的腥味,感受到海水的浮力,四周黑漆漆的,看不见外面的风景。轮船抵达海口码头时已经凌晨一点多,队长没有给我们休息的时间,大巴载着我们往岛屿中部奔去。我在车上迷迷糊糊睡了一段时间,坐我旁边的张丽丽在做文案。汽车越往前走摇晃得越厉害,我被晃醒了。张丽丽电脑屏幕的光有些刺眼,我
期刊
生物防治是植物寄生线虫防治的研究热点,生防真菌筛选及活性验证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生防真菌的筛选体系、活性验证、高活性菌株发
我究竟丢失了什么?  我肯定丢失了什么,不然我为何总有一种缺失感,每天在上班的路上心慌慌的。有一段时间我甚至经常听到自己夸张的心跳声,手总在不自觉地抖,夜里睡不着觉。我一度怀疑自己是病了,跑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却说一切都很正常。心慌和手抖稍作调整就能平复,夜里睡不着才是煎熬,有时候挣扎到凌晨四点钟,到了上班时间怎么都起不来。为了解决失眠问题,我吃药,睡前喝牛奶、清酒,网上的各种方法都尝试过后我选择了
期刊
本文针对目前农药加工工业的现状,以高效氯氰菊酯(以下简称高氯)为例,在配方筛选过程中对微乳剂浊点及相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乳体系电导随加水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