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月下一词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书店见到这本三十多万字定价近三十元钱的书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不是说我特别喜欢柳永的词,而是出于我对柳永的经历很感兴趣,出于对柳永与妓女间那种并非一般肉欲关系了解的渴望。《中国古典文学史》中提到柳永的词很受妓女的喜欢,“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且柳永死时,“葬资竞无所出”,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载酒爻饮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没有“吊柳会”“上风流冢”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并形成一种风俗,直到宋高宗南渡之后,这种风俗才中断。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云: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妓女们对柳永的爱甚至到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地步。在她们的眼里,柳水就如现在的歌星、影星,让她们非常崇拜,能见上他一面,自己的名字能被他叫一声,都是一种幸福和感动。如果能赢得柳永的心,使柳永为自己填词一首,那自己马上就能走红,成为名妓。于是,我为我们这些穷文人们曾经有过的这种“红粉荣耀”而自豪。
  柳永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而且由于他经常出入花街柳巷、秦楼楚馆,而且由于他的词不是去表达男人的志气和“治国、平大下”的理想,专门在男女情事上“浅斟低吟”, 自然不为正统文人和统治阶级所喜爱,所以史书中对他的事没有记载,只在一些地方志和野史笔记及话本小说中有零星记载。这让我们无法窥探到柳永和妓女们隐秘的内心世界。我们只能从那些零星记载和柳永的词中去合乎情理地把握。这本书尽管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语言也确实文采飞扬,但我总感到还不尽于人意,没有揭示出柳永和妓女们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经历。
  柳永和妓女们的知己之交,首先在于他们心灵的相通。在一个普遍不拿妓女当人的时代,柳永把她们看成自己的朋友。在秦楼楚馆,柳永寻求的不仅仅是肉欲,还有心灵的慰籍和艺术的灵感。他真心地爱着她们,理解她们,而又尊重她们的意志。他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她们。他会想法子讨她们喜欢。他的词大都是写给她们的,或歌颂她们,或表达对她们的思念、爱以及离别之苦。他把她们比作梅,比作水仙、海棠;在柳永的眼里,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娇媚的,都是需要男人去爱的。妓女从妓和他柳永从文和许许多多的文人从政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生存选择,没有什么高下贵贱之分。
  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我前生、负你愁烦债/便苦恁难开解/良夜永、牵情无计奈/锦被里、余香犹在/怎得依前灯下/恣意怜娇态。《迎春乐》
  柳永在一首《西江月》中提到三个妓女: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这三位是柳永红粉知己中的姣姣者:
  调笑师师最惯/香香暗地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二个/“管”字下边无分/“闭”字加点如何?/权将“好”字自停那/“奸”字中间着我。
  这样的词当然会被认为是无聊之作,被认为是为了博取妓女们的资助,迎合小市民的心理。反过来说,如果柳永不是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的词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绩,也不会赢得妓女们的情感和信任。
  柳永的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因为他是宋代最早专力写词的人。那时,词被认为是“诗余”,一般文人消遗时才偶尔为之。因为词是被人唱的,而唱它的人多是妓女,是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的人。所以不会有人去专门从事词的创作。按照现在文学评论的语言讲,柳永所从事的是非主流的写作。而恰恰是这种边缘的、非主流形态下的写作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词。是柳永发展了词的体制,使词获得了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的语言口语化,为词的通俗性、民间性、音乐性做出了贡献。柳永之前,词人多停留在小令上,从柳永开始,慢词的创作兴盛,柳永开拓了词的疆域,使后来的豪放作家有了无限宽广的场地,以供驰骋。
  虽然柳永的词为广大市民所喜爱,流传很广,影响也很大,但毕竟不是主流文化形态和权力话语下的创作,所以从皇帝到一般文人学士都认为他是“多游狎邪”的浪子,轻视他的“无行”,鄙视他的词俚俗。宋仁宗斥他“浮艳虚华”,不取他为进士。政治上的失意反而拉近了他和妓女之间的距离,使他和妓女在心灵上更加亲近和相通。按照现代作家的话讲男人通过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来追求女人,而柳永恰恰相反,他只追求女人,而不去追求事业。女人的身上有比事业更为自由美好的东西。柳永后来也做过县长之类的小官,政绩不错,民声也好,但柳永还是不喜欢官场那一套,他在词中说:“晚岁光阴能几许?这巧宦不可多取。”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吟。”柳永把自己的生命和光阴献给了妓女,妓女也把真诚给了他。在中国,又有几人死后能让妓女们集资安葬,而且又是贫穷的文人?
  在柳永身上,我看到了文学的真性情;在与柳永亲近的妓女们身上,我看到了文学情感的力量;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妓女身上洋溢着的文化气息。柳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后来的妓女已没有了那种才情和心情。当代的歌星影星被“追星族”崇拜,是不能与柳永同日而语的。如果柳永倾倒的不是一个时代的秦楼楚馆,而是一个时代的少男少女,柳永是不会活到今天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今天有些人的作品不也是让一群群的少男少女们痴迷吗?但风骚只领三五天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柳永是伟大的,不朽的。
  读了《文人末路——柳永纪事》,我又翻出明代冯梦龙的“三言”,重读了一遍《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它又一次加深了我对柳永和他的红粉妓女们的记忆。是妓女们催生了一个词人的灵感、一个文人的艺术生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经历了艰苦卓绝、开拓创新、波澜壮阔的光辉进程。这段历史素为中国人民和广大学者所珍爱、崇敬、自豪和反思,撰写的回忆文章和论文专著,堪称汗牛充栋;这段历史同样为外国人士及研究者所关注和探索,甚至屡被视为"显学",形成许多著述。当此中共建立80周年到来之际,特将近十年即上世纪的90年代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情况略作回顾和分析,也许对我们制定下一个十年即新世纪的第一
期刊
自从阿克敦爵士于二十世纪初主编的《剑桥近代史》问世以来,“剑桥”就成了国际史学界的著名品牌。随后出版的冠以“剑桥”品牌的世界断代史、地区史或国别史无不跻身学术精品之列,被全球知识界列入有关专题的主要参考书目。但以往的剑桥版史学图书也有过于专业的局限,书中充斥着繁琐的考据、引证,到处是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符号和图表,加之篇幅浩大,即使是专业人员,读完或读懂全书亦非易事。所以这类史书通常只能在
期刊
有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有一个叫刘亮程的人。  这个人身份暧昧,形迹可疑。他在村庄里生活了一些年,后来离开,先在乡政府当农机管理员,接着去了县城,最后又去省城当了编辑。他不是纯粹的乡民,也不是纯粹的市民;不是纯粹的农人,也不是纯粹的工人或文化人。看他的照片,有点土气,也有点狡黠,有点质朴,也有点自负。额门开得很高,是很有智慧的那一种。眼神可不怎么坦荡,有鹰鹞的凌厉之气,得悠着点儿,别跟他瞎套近乎,免
期刊
坦白地说,虽然唐弢的《琐忆》(编入旧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历来被当作回忆鲁迅的典范散文来教学,但我对此却常起幻灭之感,并且用鲁迅的话来说,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1〕本文的论题即由此而产生:文体性质——《琐忆》真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吗?主题思想——《琐忆》对鲁迅性格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切合鲁迅自身?……但是,当然,对此进行探讨,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整个探
期刊
一    《书屋》是好杂志,我十分喜欢,喜欢就喜欢在它坚持真实、倡导言之有物上。当然,这也并非是说,它在这方面就做得尽善尽美了。也许有些苦衷难以为外人道,中国的杂志常常会发一些文章,让不明白个中原委的人感到纳闷,好好的,杂志怎么自己砸起自己的牌子来。二○○一年第二期的《书屋》,首篇登载的就是这样一篇稿子。还未到手,就有朋友嘱咐,一定读读这期刘小枫的大作。杂志一到,我首先就看起了《刺猬的温顺》。这位
期刊
读荒芜编的《我所认识的沈从文》一书,从中更认识了这位老夫子,更佩服他为文为艺的精神,更敬仰他为人的品格。  “文革”期间,我曾有缘和沈从文先生见过一面。那是在北京他的斗室里。我心目中,沈老是大作家,气度非凡,见面,得小心翼翼,不可冒失。谁知一见,却是个极其平凡的老头儿。说话湘西口音,似乎有点像四川话,听不真切。见我们去,从橱柜里拿出糕点让我们吃。老人热情,敢不从命,拿起一块就啃,啊,太硬了,一看,
期刊
一    发表在《开放》杂志二○○○年五月号的《李慎之访谈录》,今年又在《书屋》第一期改名《新世纪 老任务》重新发表。其中有些观点和提法,很难让读者赞同。我去年曾给《开放》杂志提过建议,修正“鲁迅先生不反封建”这一段话,没有回音。我认为断定在鲁迅著作中找不到“反封建”字样,是与鲁迅著作不相符合的。作者李慎之先生在答客文中说“……五十多年前受教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以后(中国)就不再是封
期刊
《单刀赴会》的剧情是:赤壁之战后,鲁肃奉孙权之命,千方百计,要向蜀汉讨回荆州。为此,鲁肃于临江亭邀请镇守荆州的关羽赴宴,预设伏兵,想以威逼要挟的手段要回荆州,关羽明知有诈,仍只带周仓一人,持青龙偃月刀勇闯虎穴。  在这出戏中没有刀枪相击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没有几句唱,全剧凭的是刻画关羽精气神,再加上环境气氛的渲染,周围人物的衬托,来体现关羽的英雄气概。  剧中关羽的造型是按《三国演义》中描写:“
期刊
幼时,前文说到的那位烧饼店老板,特爱看京戏。他没结婚,当然没有儿女。因此就十分喜欢我。他每去戏院看戏,都得把我带上。一、搀着我,有陪伴说话,加上淘气,就不感寂寞。二、因我幼小,乘车,进戏院都不用买票。三、他有一肚子的京戏。每出戏的人物,情节,头头是道。他要讲给我听。使我懂得不少。从散场出来,已是夜里十点多了。就带我去吃夜宵。有馄饨、四喜汤团、糖芋芨,随我挑。  从此,我迷上了京戏。有次看《吊金龟》
期刊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阵营逐渐分化,鲁迅是我国第一代新文学家中最早走上职业作家道路的一个。鲁迅在上海做职业作家这段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及出版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他不仅以其译著实绩创造了丰饶的精神艺术价值,而且凭其现代市民的觉悟自觉地实现了可观的世俗物质价值。然而,广为流布的各种鲁迅研究论著大多着重于探讨鲁迅的精神生活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鲁迅的物质生活状况仅被研究者零星提及且大多失之简约。尤其是鲁迅定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