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甘肃自古为多民族地区,其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品种繁多,并且具有甘肃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风格特点。本文将以甘肃民族民间舞为个案,从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角度,试论拓宽高校民间舞课程模式的种种可能。
关键词: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意义;设想;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备受关注,有识之士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都市文化所吞噬的危险,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抗挤压。如中央乐团原著名作曲家田丰创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孔雀公主”杨丽萍打造的轰动全国的《云南映像》等。作为民间舞蹈文化热爱者及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让原生态民间舞蹈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对于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弘扬传播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甘肃民族民间舞为个案,从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角度,试论拓宽高校民间舞课程模式的种种可能。
一、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学院派”民间舞蹈生存之根,脱离了原生态的土壤,“学院派”民间舞蹈的发展就会无从谈起。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宏观上是为人类共有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实际行动;从微观上丰富、补充了“学院派”民间舞现有的教材体系,有助于更多的人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一)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目前聚居着除了甘肃所独有的东乡、裕固、保安三个民族之外,还有汉、回、藏、蒙、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众多民族。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舞蹈艺术,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种繁多,“据全省普查,目前尚在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有75种250个节目。这些舞蹈若以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生产劳动性、娱乐民情性与宗教祭祀性三大类”。①无论是气势磅礴、端庄刚健的“鼓舞”,还是典雅柔美、寓意光明的“灯舞”,抑或是技巧精湛、表演细腻的“龙舞、狮舞”,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甘肃地方色彩的风格特点。如此姿态万千、特点鲜明、并具有多民族色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正当全国各地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之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进高校课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响应与促进,而且还有助于更多的人关注与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二)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目前,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为“龙头”的“学院派”民间舞教育体系为主。不可否认,这套盛行全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教材先后在一代代老、中、青舞蹈教育家们的探索、整理中,以其较高的训练价值、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民间舞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成为民间舞教学体系中的一枝奇葩。但是,这些教材在历史的检验中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舞种较少。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套民间舞教材之后,就只知道汉族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云南花灯,以及藏、蒙、维、朝、傣五大少数民族的舞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就只有这些民族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越来越窄、越来越浅。第二,将“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体系作为地方性综合类大学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程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忽视本地区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是否不利于各民族民间舞蹈百花齐放,具有单一片面之嫌呢?!因此,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民间舞课程,在学习了藏、蒙、维、朝、傣族和其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之外,利用本地区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引进本地区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是对已成完整体系的“学院派”民间舞蹈的一种补充、对丰富和拓展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和模式上的有力探索,而且还对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具体设想
面对如此众多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如何才能使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笔者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对于后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能够奠定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一)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但是,几千年来,如此丰厚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却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所幸的是,在1981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编写工作,开创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总集。因此,我们所进行的文献资料研究可将目光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本集成用科学的体例较全面地记录了甘肃省8个民族的45个民间舞蹈。包括有每个舞蹈的播布地区、历史渊源、艺人情况、舞蹈表演形式、舞蹈音乐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等。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整理,使之得到升华。其一,我们可对各地区较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进行归纳对比,选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并对其在历史渊流、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纵横交错的探索中,梳理其文化内涵,为舞蹈的动态形象提供理论依据,此为其二。其三,关注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根本属性。依据本集成提供的线索深入到田间地头,采访民间老艺人,在当地民众真实、激情的舞动中,结合跳此类舞蹈的氛围、环境,利用DV等高科技手段记录下该民间舞蹈的现存样式、活动氛围。这种可视性的动态形象不仅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还是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二)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让原生态民间舞在高校民间舞课堂中生根发芽,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呈现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如何处理好这一系列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与动律形态相结合。
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本质上来说,重要之处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精神内质的彰显。因此,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动律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成因、风俗习惯、民族审美心理,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目的。所以,不管是在动律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形体表现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余,都应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动态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性,用深厚的文化内涵去诠释表面的动态形象,使这两者能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强调彰显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本真性。
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力求将其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以及道具、服饰给予最充分、最完整、最真实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过程中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尺,在现有条件上保持舞蹈动作、队形、舞姿、音乐等多方面的本真。第一,聘请民间老艺人来到课堂授课,是保证学生感受原生态民间舞纯朴本真的有效途径。“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老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给该形式注入生命力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个人爱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舞蹈发展及文化传承”。②因此,民间老艺人如能对学生直接“口传身授”,也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感受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第二,积极参加民俗活动,真实感受民间舞蹈在特定节日中的民族文化本质。“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活动,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因此,节日中的特定环境就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地。”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该舞蹈的民族文化,我们可在学生肢体舞动之余,利用前期整理的影像資料来再现整个民俗活动。当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直接参加该民俗活动,在现场亲身感受,由此也创造出一个与传统文化直面对话的平台。
3、教材的选择体现地域性与风格性。
教学内容应从琳琅满目的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能体现出鲜明的甘肃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例如,刚健有力的裕固族劳动舞蹈《英那刀古拉》、流畅而清新的保安族习俗舞蹈《五比》、活泼风趣的东乡族舞蹈《啰啰舞》,这3个甘肃所独有的民族舞蹈以及沉稳中不失潇洒的回族舞蹈《宴席舞》,都体现着甘肃自古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此外,不管是粗犷浑厚、铿锵有力的男子鼓舞《太平鼓》与《攻鼓子》,还是清新典雅、优美大方的女子群舞《蜡花舞》,无一不传达出甘肃汉族传统舞蹈在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熏陶下的独特风格。在教材的选编中,由于教学时数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我们难以将甘肃12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全面的体现,但是,以风格为代表,以地域为界定、以点带面的教材覆盖性基本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
三、结语
民间舞作为人类古老的语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存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印迹。显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入高校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堂,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探寻甘肃原生态民间舞的本真面目、挖掘其价值与意义,而且还有利于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存与传承还需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3]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徐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教法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5
②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353.
③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95—96.
关键词: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意义;设想;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备受关注,有识之士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都市文化所吞噬的危险,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抗挤压。如中央乐团原著名作曲家田丰创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孔雀公主”杨丽萍打造的轰动全国的《云南映像》等。作为民间舞蹈文化热爱者及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让原生态民间舞蹈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对于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弘扬传播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甘肃民族民间舞为个案,从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角度,试论拓宽高校民间舞课程模式的种种可能。
一、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学院派”民间舞蹈生存之根,脱离了原生态的土壤,“学院派”民间舞蹈的发展就会无从谈起。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宏观上是为人类共有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实际行动;从微观上丰富、补充了“学院派”民间舞现有的教材体系,有助于更多的人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一)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目前聚居着除了甘肃所独有的东乡、裕固、保安三个民族之外,还有汉、回、藏、蒙、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众多民族。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舞蹈艺术,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种繁多,“据全省普查,目前尚在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有75种250个节目。这些舞蹈若以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生产劳动性、娱乐民情性与宗教祭祀性三大类”。①无论是气势磅礴、端庄刚健的“鼓舞”,还是典雅柔美、寓意光明的“灯舞”,抑或是技巧精湛、表演细腻的“龙舞、狮舞”,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甘肃地方色彩的风格特点。如此姿态万千、特点鲜明、并具有多民族色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正当全国各地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之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进高校课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响应与促进,而且还有助于更多的人关注与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二)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目前,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为“龙头”的“学院派”民间舞教育体系为主。不可否认,这套盛行全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教材先后在一代代老、中、青舞蹈教育家们的探索、整理中,以其较高的训练价值、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民间舞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成为民间舞教学体系中的一枝奇葩。但是,这些教材在历史的检验中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舞种较少。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套民间舞教材之后,就只知道汉族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云南花灯,以及藏、蒙、维、朝、傣五大少数民族的舞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就只有这些民族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越来越窄、越来越浅。第二,将“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体系作为地方性综合类大学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程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忽视本地区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是否不利于各民族民间舞蹈百花齐放,具有单一片面之嫌呢?!因此,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民间舞课程,在学习了藏、蒙、维、朝、傣族和其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之外,利用本地区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引进本地区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是对已成完整体系的“学院派”民间舞蹈的一种补充、对丰富和拓展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和模式上的有力探索,而且还对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具体设想
面对如此众多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如何才能使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笔者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对于后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能够奠定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一)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但是,几千年来,如此丰厚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却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所幸的是,在1981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编写工作,开创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总集。因此,我们所进行的文献资料研究可将目光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本集成用科学的体例较全面地记录了甘肃省8个民族的45个民间舞蹈。包括有每个舞蹈的播布地区、历史渊源、艺人情况、舞蹈表演形式、舞蹈音乐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等。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整理,使之得到升华。其一,我们可对各地区较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进行归纳对比,选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并对其在历史渊流、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纵横交错的探索中,梳理其文化内涵,为舞蹈的动态形象提供理论依据,此为其二。其三,关注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根本属性。依据本集成提供的线索深入到田间地头,采访民间老艺人,在当地民众真实、激情的舞动中,结合跳此类舞蹈的氛围、环境,利用DV等高科技手段记录下该民间舞蹈的现存样式、活动氛围。这种可视性的动态形象不仅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还是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二)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让原生态民间舞在高校民间舞课堂中生根发芽,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呈现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如何处理好这一系列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与动律形态相结合。
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本质上来说,重要之处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精神内质的彰显。因此,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动律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成因、风俗习惯、民族审美心理,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目的。所以,不管是在动律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形体表现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余,都应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动态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性,用深厚的文化内涵去诠释表面的动态形象,使这两者能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2、强调彰显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本真性。
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力求将其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以及道具、服饰给予最充分、最完整、最真实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过程中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尺,在现有条件上保持舞蹈动作、队形、舞姿、音乐等多方面的本真。第一,聘请民间老艺人来到课堂授课,是保证学生感受原生态民间舞纯朴本真的有效途径。“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老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给该形式注入生命力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个人爱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舞蹈发展及文化传承”。②因此,民间老艺人如能对学生直接“口传身授”,也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感受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第二,积极参加民俗活动,真实感受民间舞蹈在特定节日中的民族文化本质。“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活动,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因此,节日中的特定环境就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地。”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该舞蹈的民族文化,我们可在学生肢体舞动之余,利用前期整理的影像資料来再现整个民俗活动。当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直接参加该民俗活动,在现场亲身感受,由此也创造出一个与传统文化直面对话的平台。
3、教材的选择体现地域性与风格性。
教学内容应从琳琅满目的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能体现出鲜明的甘肃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例如,刚健有力的裕固族劳动舞蹈《英那刀古拉》、流畅而清新的保安族习俗舞蹈《五比》、活泼风趣的东乡族舞蹈《啰啰舞》,这3个甘肃所独有的民族舞蹈以及沉稳中不失潇洒的回族舞蹈《宴席舞》,都体现着甘肃自古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此外,不管是粗犷浑厚、铿锵有力的男子鼓舞《太平鼓》与《攻鼓子》,还是清新典雅、优美大方的女子群舞《蜡花舞》,无一不传达出甘肃汉族传统舞蹈在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熏陶下的独特风格。在教材的选编中,由于教学时数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我们难以将甘肃12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全面的体现,但是,以风格为代表,以地域为界定、以点带面的教材覆盖性基本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
三、结语
民间舞作为人类古老的语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存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印迹。显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入高校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堂,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探寻甘肃原生态民间舞的本真面目、挖掘其价值与意义,而且还有利于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存与传承还需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3]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徐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教法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5
②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353.
③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