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体现时代精神的理念上。倡导理性、开放、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理念,我们必须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读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明天该怎样编历史》一文后,闭眼沉思;再拿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本翻阅,明显地发现:与以前的人教版课本相比较,战争史少了,文化史增多了。这是可贺、可喜的现象,“我们所要求的历史书,再不会是为赞美个别民族,而是为友好地赞誉全人类服务的。如果想准确地观察世界的全貌,我们就必须变换视角,必须更上一层楼,这样做,就像看风景一样,有的细部漏了,看到的却是重要的全景。”他强调指出说,我们所需要的历史教科书,恰恰要重点关注文明、进步,重点关注文化史。因为文化史与战争史相反,文化史要说的“不是一个民族归咎另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民族感谢另一个民族。它会说明,几乎所有的一切,我们发明的、设计的、发现的、创作的、信仰的,都是共同的成就”。由此,茨威格充满期待地总结说:“明天的历史必须用这种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好推动我们自己前进。”
最近几年,各大宣传媒体对战争史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尤其是在国内影视界出台的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影片,如李幼斌主演的《亮剑》、王宝强主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等抗日片,瞬间,在人们的工作中、在饭桌上听到的都是有关这类影片内容的话题。仿佛一夜之间,让一些未来的热血男儿都变成李云龙、顺溜等,跨过日本海峡,将小日本倭寇彻底歼灭掉,让他们在地球上沉没。在演艺方面,本人对《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主人公无可厚非,并且它在反映抗日题材的影片中有很多创新之处,是一部部难得的佳片力作。曾经的国耻我们当然永不能忘,也不会忘,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目睹过许多有关抗战的内容,从中也领悟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民族精神,但在我们进行正面宣传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一种颂扬战争、崇拜战争,把战争看作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这也不难想到,对编导来说,编美德-公正、宽容、博爱等,不如编激情那么容易讨好人。编美德激发好奇心不那么直截了当,没什么耸动人心、引人入胜的东西。编导致力于编一些看得见的结局,编残暴的本能,歌颂强者,祝贺胜利者,总是要轻松一些的。作为大众就想要廉价的兴奋剂,要一些残暴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内容等。讲述历史的人,真的就应当去迎合他们这种莫明其妙的愿望么?我们憎恶战争,我们害怕用这种宣传的方式教育天真无邪的年轻人,会把下一代推进还要恐怖得多的血腥屠杀,彻底毁灭的血腥屠杀。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仇视日本,因为在甲午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人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尤其是他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很多国家的人民在感情方面造成过极大了伤害。由于感情伤害的阴影,所以,大家一提到日本都有一种不悦的感觉。有鉴于此,如果让国人挑出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国家,我想,国内一半以上的人一定会投日本的票。虽然,中日建交已经快四十年了,各方友好人士都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友好氛围,但各方的努力往往都会被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宣传媒体掩埋掉,也会被日本一些政客的可耻行径所掩埋,因为坏消息总比好消息更容易让人听信。在这种所谓的和平中,我们这个民族也往往会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好斗情绪所笼罩。不只人与人,而且国家与国家,好像都更乐于互相仇视,而不是互相理解。我们不缺乏民族的自尊信、自豪感,但如今,我们往往会被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事例造成错觉,甚至还会影响到开放的大局。虽然我们可以不必太在意这种一时冲动的感情,但仔细想起来,我们的浮躁必然会给自己的诸多方面带来危机。没有一个民族愿意永远背着历史的包袱蹒跚前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一次地揭开陈旧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我们的目的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我相信,很多中国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宽容和谅解来看待中日之间的过去、现实和未来。
我作为一位初中历史老师,面对的是一些十五、六七的孩子,他们想从老师的言语里,想从教本中,想从所有的宣传媒体中得到真实的历史知识。但我们的宣传媒体往往为了满足一些观众的心理需要,却大量篡改历史事实,编造出一些缺乏历史检验的书籍或视频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篡改”是一种常态,人们有意或无意地修改历史,有时为了某种目的,有时是记忆错误,还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修订文字纪录,越修越错。当我们把这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内容告诉学生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无法改正的错误,或者说,有的事都不知道是假的,就当成真的教给学生了。如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埋头教学生背书考试,把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内容告诉学生,不去关注历史学的发展,不去思考历史学的发展,不去思考历史学中的种种疑问,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在各种被污染的知识空气中麻痹下去;如果你爱这个国土上的人民,爱这个国土上的学生,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重新思考历史,尽一切努力,使青少年及时地受到积极向善的思想教育,心灵像蜡一样可塑。所以我们要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牢固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方向,理性的开放的爱国主义,使各国人民既能正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又能在追求真、善、美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同时动作的世界里;地球上再遥远的旮旯里发生了什么事,在同一时间里我们就能够知道;我们今天,则像从山顶俯瞰万象,连大小和比例都看得分毫不差。正因为把握了世界全貌,所以不言而喻,我们就应当拿出新的标准来。必须看到,重要的不是一个民族靠损害另一个民族取得了什么暂时的进展,重要的只能是有助于共同行动,共同进步,有助于人类文明的。明天的历史应当是全人类的历史,与共同的幸福相比,个别的争争吵吵是不值一提的,这应当是推倒重写的历史,昨天的历史书肯定的一些事列,它必须否定,昨天的历史书否定的一些事例,它必须肯定。以前把打胜仗看做最高理想,现在必须提出团结一致的新理想来对抗;以前崇拜战争,现在必须用鄙视战争来对抗。这是读完《明天该怎样编历史》最深的感悟。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读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明天该怎样编历史》一文后,闭眼沉思;再拿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本翻阅,明显地发现:与以前的人教版课本相比较,战争史少了,文化史增多了。这是可贺、可喜的现象,“我们所要求的历史书,再不会是为赞美个别民族,而是为友好地赞誉全人类服务的。如果想准确地观察世界的全貌,我们就必须变换视角,必须更上一层楼,这样做,就像看风景一样,有的细部漏了,看到的却是重要的全景。”他强调指出说,我们所需要的历史教科书,恰恰要重点关注文明、进步,重点关注文化史。因为文化史与战争史相反,文化史要说的“不是一个民族归咎另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民族感谢另一个民族。它会说明,几乎所有的一切,我们发明的、设计的、发现的、创作的、信仰的,都是共同的成就”。由此,茨威格充满期待地总结说:“明天的历史必须用这种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好推动我们自己前进。”
最近几年,各大宣传媒体对战争史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尤其是在国内影视界出台的一系列抗战题材的影片,如李幼斌主演的《亮剑》、王宝强主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等抗日片,瞬间,在人们的工作中、在饭桌上听到的都是有关这类影片内容的话题。仿佛一夜之间,让一些未来的热血男儿都变成李云龙、顺溜等,跨过日本海峡,将小日本倭寇彻底歼灭掉,让他们在地球上沉没。在演艺方面,本人对《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等主人公无可厚非,并且它在反映抗日题材的影片中有很多创新之处,是一部部难得的佳片力作。曾经的国耻我们当然永不能忘,也不会忘,我们通过各种媒体目睹过许多有关抗战的内容,从中也领悟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民族精神,但在我们进行正面宣传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一种颂扬战争、崇拜战争,把战争看作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这也不难想到,对编导来说,编美德-公正、宽容、博爱等,不如编激情那么容易讨好人。编美德激发好奇心不那么直截了当,没什么耸动人心、引人入胜的东西。编导致力于编一些看得见的结局,编残暴的本能,歌颂强者,祝贺胜利者,总是要轻松一些的。作为大众就想要廉价的兴奋剂,要一些残暴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内容等。讲述历史的人,真的就应当去迎合他们这种莫明其妙的愿望么?我们憎恶战争,我们害怕用这种宣传的方式教育天真无邪的年轻人,会把下一代推进还要恐怖得多的血腥屠杀,彻底毁灭的血腥屠杀。目前,我们在很多方面仇视日本,因为在甲午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人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尤其是他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很多国家的人民在感情方面造成过极大了伤害。由于感情伤害的阴影,所以,大家一提到日本都有一种不悦的感觉。有鉴于此,如果让国人挑出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国家,我想,国内一半以上的人一定会投日本的票。虽然,中日建交已经快四十年了,各方友好人士都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一种友好氛围,但各方的努力往往都会被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宣传媒体掩埋掉,也会被日本一些政客的可耻行径所掩埋,因为坏消息总比好消息更容易让人听信。在这种所谓的和平中,我们这个民族也往往会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好斗情绪所笼罩。不只人与人,而且国家与国家,好像都更乐于互相仇视,而不是互相理解。我们不缺乏民族的自尊信、自豪感,但如今,我们往往会被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事例造成错觉,甚至还会影响到开放的大局。虽然我们可以不必太在意这种一时冲动的感情,但仔细想起来,我们的浮躁必然会给自己的诸多方面带来危机。没有一个民族愿意永远背着历史的包袱蹒跚前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一次一次地揭开陈旧的伤疤,更不是去种下仇恨、传播仇恨。我们的目的是:记住历史,自强不息。我相信,很多中国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宽容和谅解来看待中日之间的过去、现实和未来。
我作为一位初中历史老师,面对的是一些十五、六七的孩子,他们想从老师的言语里,想从教本中,想从所有的宣传媒体中得到真实的历史知识。但我们的宣传媒体往往为了满足一些观众的心理需要,却大量篡改历史事实,编造出一些缺乏历史检验的书籍或视频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篡改”是一种常态,人们有意或无意地修改历史,有时为了某种目的,有时是记忆错误,还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修订文字纪录,越修越错。当我们把这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内容告诉学生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无法改正的错误,或者说,有的事都不知道是假的,就当成真的教给学生了。如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埋头教学生背书考试,把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内容告诉学生,不去关注历史学的发展,不去思考历史学的发展,不去思考历史学中的种种疑问,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在各种被污染的知识空气中麻痹下去;如果你爱这个国土上的人民,爱这个国土上的学生,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重新思考历史,尽一切努力,使青少年及时地受到积极向善的思想教育,心灵像蜡一样可塑。所以我们要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与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牢固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方向,理性的开放的爱国主义,使各国人民既能正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又能在追求真、善、美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同时动作的世界里;地球上再遥远的旮旯里发生了什么事,在同一时间里我们就能够知道;我们今天,则像从山顶俯瞰万象,连大小和比例都看得分毫不差。正因为把握了世界全貌,所以不言而喻,我们就应当拿出新的标准来。必须看到,重要的不是一个民族靠损害另一个民族取得了什么暂时的进展,重要的只能是有助于共同行动,共同进步,有助于人类文明的。明天的历史应当是全人类的历史,与共同的幸福相比,个别的争争吵吵是不值一提的,这应当是推倒重写的历史,昨天的历史书肯定的一些事列,它必须否定,昨天的历史书否定的一些事例,它必须肯定。以前把打胜仗看做最高理想,现在必须提出团结一致的新理想来对抗;以前崇拜战争,现在必须用鄙视战争来对抗。这是读完《明天该怎样编历史》最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