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审计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需要通过转型不断创新发展,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审计工作转型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审计工作;绩效审计;转型
引言
审计工作转型是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的需要,也是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必然。审计工作转型是指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思路、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实现审计工作战略性调整或转变的一种状态。审计工作的转型有利于将真实性、合法性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发挥审计的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审计工作转型能够促进审计内容由注重微观向更多关注宏观转型,通过审计促进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性向更多关注效益转型,增加以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数量。
一、现阶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审计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审计还停留在财务收支的审计上,经营审计较少,管理审计基本上没有涉及。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差错补漏上,没有转变到提高经济效益、效率上来。审计工作一直沿用“事后审计”的做法,审计职能主要是以监督为主,对查出的问题出具审计报告后就基本完成审计任务,对如何促进整改落实做的比较少。审计目标主要局限于审计项目中查找问题,把握整体风险的能力未到位。
2.传统审计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传统的审计立足于微观层面的差错纠弊的工作变得不相适应。同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立,政府依法行政成为核心问题,使传统的审计定位于简单的经济监督不相适应。同时我国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将不再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客观上要求重新确立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模式、对象和范围要做相应的调整。
3.审计人员素质与审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多数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审计工作已经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部控制评审等多个方面,审计监督覆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赋予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减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4.审计工作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低。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会计舞弊手段由手工操作变成了计算机完成,计算机舞弊不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审计人员还停留在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水平,审计人员不采用计算机技术,就只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检查,审计人员面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审计方式、手段无法适用,难以获得系统性的全面评价,从而无法较好的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二、加快审计工作转型的措施
1.转变审计工作理念。审计工作转型的关键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的理念,审计机关要积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创新,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审计的理念,提高审计主动性、发挥建设性、坚持开放性,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有责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经济工作健康发展。树立责任审计理念,加强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树立文明审计理念,以审计行为的文明为基础,进一步营造依法有序、和谐高效的审计环境,推进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审计行为的文明,构建和谐的审计管理。树立服务审计观念,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在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注重推进效益审计,充分发挥效益审计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作用。
2.完善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探索和构建审计计划管理与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分离又制约的业务管理体系。要从大局出发,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努力提升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和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现场管理,重点抓好审前调查、制定方案、现场审计、编制审计报告四个环节,力争使每个审计项目都能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依据充分。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估机制、明确审计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保证审计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围绕审计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与完成、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加强绩效的考核。推进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3.创新审计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多,审计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拓展审计内容,在继续搞好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力推进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注重从政策执行、环境保护、行政效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其经济性、效率性。切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型”向“绩效型”转变。
4.积极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深度和质量。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要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和系统审计,搞好计算机审计专家库和审计模块库建设,实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把审计信息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审计管理系统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保障审计信息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并充实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等,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广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探索计算机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
5.加强审计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改变与审计转型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主动研究、主动参与转型。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效能意识和创新意识。审计人员要自觉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各种与审计业务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了解各种有关的政策法规,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努力提升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
审计工作的转型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审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意识。审计人员要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用新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微观向宏观、由合规向绩效、由批判性向建设性转变。在审计工作中要抓重点、破难点、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关键词:审计工作;绩效审计;转型
引言
审计工作转型是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的需要,也是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必然。审计工作转型是指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思路、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实现审计工作战略性调整或转变的一种状态。审计工作的转型有利于将真实性、合法性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发挥审计的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审计工作转型能够促进审计内容由注重微观向更多关注宏观转型,通过审计促进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性向更多关注效益转型,增加以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数量。
一、现阶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审计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审计还停留在财务收支的审计上,经营审计较少,管理审计基本上没有涉及。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差错补漏上,没有转变到提高经济效益、效率上来。审计工作一直沿用“事后审计”的做法,审计职能主要是以监督为主,对查出的问题出具审计报告后就基本完成审计任务,对如何促进整改落实做的比较少。审计目标主要局限于审计项目中查找问题,把握整体风险的能力未到位。
2.传统审计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传统的审计立足于微观层面的差错纠弊的工作变得不相适应。同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立,政府依法行政成为核心问题,使传统的审计定位于简单的经济监督不相适应。同时我国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将不再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客观上要求重新确立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模式、对象和范围要做相应的调整。
3.审计人员素质与审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多数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审计工作已经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部控制评审等多个方面,审计监督覆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赋予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减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4.审计工作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低。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会计舞弊手段由手工操作变成了计算机完成,计算机舞弊不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审计人员还停留在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水平,审计人员不采用计算机技术,就只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检查,审计人员面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审计方式、手段无法适用,难以获得系统性的全面评价,从而无法较好的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二、加快审计工作转型的措施
1.转变审计工作理念。审计工作转型的关键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的理念,审计机关要积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创新,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审计的理念,提高审计主动性、发挥建设性、坚持开放性,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审计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有责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经济工作健康发展。树立责任审计理念,加强对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树立文明审计理念,以审计行为的文明为基础,进一步营造依法有序、和谐高效的审计环境,推进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审计行为的文明,构建和谐的审计管理。树立服务审计观念,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在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注重推进效益审计,充分发挥效益审计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作用。
2.完善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探索和构建审计计划管理与审计实施、审计项目审理既分离又制约的业务管理体系。要从大局出发,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努力提升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索和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现场管理,重点抓好审前调查、制定方案、现场审计、编制审计报告四个环节,力争使每个审计项目都能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依据充分。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估机制、明确审计工作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保证审计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围绕审计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与完成、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加强绩效的考核。推进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3.创新审计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多,审计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拓展审计内容,在继续搞好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力推进绩效审计,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注重从政策执行、环境保护、行政效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其经济性、效率性。切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型”向“绩效型”转变。
4.积极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深度和质量。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要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和系统审计,搞好计算机审计专家库和审计模块库建设,实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把审计信息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审计管理系统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保障审计信息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并充实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等,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广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探索计算机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
5.加强审计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水平、工作方法,改变与审计转型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主动研究、主动参与转型。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效能意识和创新意识。审计人员要自觉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各种与审计业务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了解各种有关的政策法规,经济管理方面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努力提升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
审计工作的转型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审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意识。审计人员要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用新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努力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微观向宏观、由合规向绩效、由批判性向建设性转变。在审计工作中要抓重点、破难点、选择重点项目、重点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