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近几年高考中“文科综合”考试,强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和体现综合的基本思路。每一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能重复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怎样进行高考地理的有效复习成为高三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课的高效、优质,笔者根据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的做法是一种好的复习方式。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高三地理复习;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知识和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科惧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地理的知识学习。
一、创设问题要素,引导学生收集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事例1:在“工业的区位因素”一节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考虑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人文等因素,再从多种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
如图1所示:图中方形代表煤炭,三角形代表铁矿,圆形代表成品钢市场,框内文字内容表示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和燃料煤的数量及运费单价莫元/吨·英里)。
图2和图3分别代表另外两个不同时期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铁和燃料煤的数量,运费单价与图1一致。假设都是生产1吨钢运到市场出售,三地之间都是100英里,若图l的三地中选择某一地点建钢铁厂,应选择哪一地?根据图2与图3,若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数量发生了变化,应如何选择厂址?为什么同样冶炼1吨钢,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我国选择在上海建宝山钢铁厂?
学生通过审题、计算、阅读、分析、讨论都可得出正确答案,即图1选择在燃料地建厂,图2选择在铁矿产地,图3选择在市场附近建厂。同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完全可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以上问题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学生处于乐学,主动学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想象情景,引发学生想象地图及图上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推理
事例2:在“洋流”的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斯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同学们想一想,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为什么从英国出发油船通过大西洋要比从美国出发油船多花时间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思考着,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问题发挥情境,引导学生辨证思维,分析和解决矛盾
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去努力思考问题。事例3:在“地图”一节复习时可设问: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东经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通过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四、创设问题简化情景。引导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抽象思维
事例4:在“地球的运动”一章复习时可采用“假想型”设问:“如果黄赤交角为零,会出现哪些主要的自然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至少可以联想到如下几个方面。①晨昏线将一直以地轴为基轴自东向西旋转;②只有赤道上能被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此向两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除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永远为零外,各地的太阳高度只有日变化而无季节变化;③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划分失去了依据,一个地方得到太阳辐射量无季节差异;④原有的回归线和极圈不复存在,以它们为界限划分的热带、温带、寒带也将消失,赤道地区更加炎热,赤道低压更加强大,该处对流层的厚度更大;⑤气压带、风带不会出现季节摆动,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消失,南亚的西南季风也将消失。
又如“假若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公转方向不变”会产生哪些现象?”学生通过演示或画图,可以得出恒星日比太阳日长的结论。“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不变,公转方向相反,或者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都与现在相反,结论会怎样?”引导学生思维,最终总结出“一反则反,两反不变”的规律。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五、创设问题类型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异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事例5:在进行等值线图复习时,画出一幅等值线图,可以设置多个问题类型让学生思考。如图4中等值线a、b、c,若数值a>b>c,则可设置该图分别为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大洋表面等盐度线时的若干问题。如若该图示为等温线,则该地位于什么半球?若该处是陆地,此图反映的时间为夏季还是冬季?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寒流还是暖流?若该洋流位于大西洋中低纬海区,那么按成因分类属于什么?若该地等温线弯曲是地形所致,则该处地形是山脊还是山谷?此类型问题所包括的知识块是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老师通过提问若干人,可检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问题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其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体味思考的乐趣,以此来调节课堂节奏,使学生能长久地维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段玉山,地理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珺,谈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地理教学,2003,(12)。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高三地理复习;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能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探求知识和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科惧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地理的知识学习。
一、创设问题要素,引导学生收集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事例1:在“工业的区位因素”一节教学中,可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考虑影响区位选择的自然、人文等因素,再从多种因素中找出主导因素。
如图1所示:图中方形代表煤炭,三角形代表铁矿,圆形代表成品钢市场,框内文字内容表示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和燃料煤的数量及运费单价莫元/吨·英里)。
图2和图3分别代表另外两个不同时期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铁和燃料煤的数量,运费单价与图1一致。假设都是生产1吨钢运到市场出售,三地之间都是100英里,若图l的三地中选择某一地点建钢铁厂,应选择哪一地?根据图2与图3,若冶炼1吨钢所需的原料和燃料数量发生了变化,应如何选择厂址?为什么同样冶炼1吨钢,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我国选择在上海建宝山钢铁厂?
学生通过审题、计算、阅读、分析、讨论都可得出正确答案,即图1选择在燃料地建厂,图2选择在铁矿产地,图3选择在市场附近建厂。同时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完全可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以上问题情景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学生处于乐学,主动学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想象情景,引发学生想象地图及图上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推理
事例2:在“洋流”的教学时,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两千年前,希腊人狄奥弗拉斯塔请船长把密封的玻璃瓶投进直布罗陀海峡,同学们想一想,它将漂向何方?为什么?为什么从英国出发油船通过大西洋要比从美国出发油船多花时间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思考着,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问题发挥情境,引导学生辨证思维,分析和解决矛盾
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去努力思考问题。事例3:在“地图”一节复习时可设问:东经170°与西经15°相比,哪个在东面?甲说:东经170°在东面,西经15°在西面,因东经170°是东经,西经15°是西经;乙讲:东经170°在西面,因为在所跨经度180°范围内,西经15°相对于东经170°而言,在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上,所以西经15°在东面;丙说:东经170。在东,西经15°在西,因为东经170°时间比西经15°早;丁讲:东经170°在西经15°以西,由于东经170°、在西半球,西经15°在东半球。通过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四、创设问题简化情景。引导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抽象思维
事例4:在“地球的运动”一章复习时可采用“假想型”设问:“如果黄赤交角为零,会出现哪些主要的自然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至少可以联想到如下几个方面。①晨昏线将一直以地轴为基轴自东向西旋转;②只有赤道上能被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此向两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除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永远为零外,各地的太阳高度只有日变化而无季节变化;③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四季划分失去了依据,一个地方得到太阳辐射量无季节差异;④原有的回归线和极圈不复存在,以它们为界限划分的热带、温带、寒带也将消失,赤道地区更加炎热,赤道低压更加强大,该处对流层的厚度更大;⑤气压带、风带不会出现季节摆动,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消失,南亚的西南季风也将消失。
又如“假若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公转方向不变”会产生哪些现象?”学生通过演示或画图,可以得出恒星日比太阳日长的结论。“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不变,公转方向相反,或者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都与现在相反,结论会怎样?”引导学生思维,最终总结出“一反则反,两反不变”的规律。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五、创设问题类型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异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事例5:在进行等值线图复习时,画出一幅等值线图,可以设置多个问题类型让学生思考。如图4中等值线a、b、c,若数值a>b>c,则可设置该图分别为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大洋表面等盐度线时的若干问题。如若该图示为等温线,则该地位于什么半球?若该处是陆地,此图反映的时间为夏季还是冬季?若该图等温线弯曲是洋流影响,则该洋流按性质分类属于寒流还是暖流?若该洋流位于大西洋中低纬海区,那么按成因分类属于什么?若该地等温线弯曲是地形所致,则该处地形是山脊还是山谷?此类型问题所包括的知识块是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老师通过提问若干人,可检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问题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其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要尽量考虑问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体味思考的乐趣,以此来调节课堂节奏,使学生能长久地维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段玉山,地理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顾珺,谈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地理教学,2003,(12)。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