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艺术的发生、发展均与人类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情感作为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贯穿了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点不用展开细说了,已经成为共识性的认同了。情感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需的资源,它将直接产生创作动机,调动意识和身体的各个部分进入艺术表现临战状态,这种冲动是情感的原生态体现。简单地说艺术创作过程是将情感冲动演化为特定的符号,来传播意识和观念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将纷乱的感觉现象与个体的理解进行规范和秩序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类似化学反应和合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粘合媒介剂,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情感这一媒介混合和催生了艺术表现中的创造性符号的诞生。
用化学反应过程来比喻艺术创作,是基于判定化学反应的依据,判定化学反应是以在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或者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现原有的分子结构破裂和建立新的结构关系为依据的。我们试着将这一判断方法去看一下艺术创作过程,它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艺术创作的条件应该不外乎以感觉现象产生的客观原料(通常所说的“素材”)、以内心情感为主的主观原料(包括经验、意识、观念、感悟等)、以技术方法和材料为主体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段等要素相互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各种“原料”的自身属性将会被改变,它们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转化为新的内容。观众看到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外观上能不同程度地分辨出它的原材料特征,但显然已不是原材料本身的属性。它们已经被转换,它们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质,不再传递原本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要素显现了异常活跃的状态,它穿插于各要素之间,起到了催生、粘合的作用,它浸润着各要素,使得各要素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情感的色彩。从这一角度看,称艺术作品为“情感物品”并不为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也可解释为是一个被感染的过程,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作为一种媒介,在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在场,起着连接和沟通作用。
到迄今为止的几十年间产生越来越多技术媒介,有越来越多技术层面媒介被用于艺术表达的中,特别是在数字电子新媒介相继进入艺术领域各领风骚,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尚式包装后,技术媒介的作用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它自身的价值,情感这一艺术发生和传递的最基本要素逐渐显出被抑制的不兴奋状态,当艺术动机、创作和审美的过程链和相互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这个问题就被突显出来了。
这一问题背后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迹象是媒体决定论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将在观念上逐渐形成技术媒介的特性具备取代艺术表现的性质可能。
在渴望进步和征服的人类天性中,对技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有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很难想象从今往后的若干年人类的技术会进步到什么地步,我们面对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情景。这样的悬念是极具诱惑力的。作为一种载体的技术媒介,它的更新换代确实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人类个体的生理、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技术媒介本体的角度看,它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力是超出我们意料的之外的,研究者们预言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不是没有依据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广播电视技术发明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直至成为最主流的传播媒介等,已经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给人的意识和观念造成了明显的突变。
近几十年来,以技术含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新型媒介像一个魅力无穷的宝藏,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资源,更多的人相信拥有新媒介将意味着拥有未来。在艺术表现中对新型媒介追求的过程中偏重技术倾向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极端的技术至上主义观念也可以追述到麦克卢汉的学说中。这位加拿大人之所以对媒介的形式、技术和发展如此热衷地鼓吹和强调是有他的原因的。首先是媒介的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麦克卢汉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媒介变革的巨大动力,并对媒介本身倾心倾力加以研究,以媒介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以考察,从而为媒介本体研究开创了先河,这是他的学说的价值所在。
将麦克卢汉的学说看作媒体决定一切的理论,这是值得警惕的。很难说这是麦氏的偏激给我们下的套,还是我们在看到媒介变革的客观状况正如他的预言那样,由对他的钦佩而放弃了细究的考虑,对艺术创作中的技术媒介怀有过分期待,以至于我们在面对新媒体艺术时已形成了计算机+屏幕+传感器+网络+LED+工业金属材料+实验室设备的认知模式,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必定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特点。
事实上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媒体艺术家的实验室经验在创作中确实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和物色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表现成为了媒体艺术家主要关注的方向,媒体艺术家进入实验室不是误入歧途,相反这是拓宽疆域的重要之举。新媒体艺术创作环境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跨界趋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更多的学科中间地带被发现和开拓,在艺术表现上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的模式。被称为媒体艺术家的知识背景也与传统艺术家有着越越明显的差异,这个领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跨艺术”的需求,媒体艺术家与科学实验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日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和审美危机感。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在新技术飞速发展、表现媒介越来越丰富的新媒体艺术领域居然出现表现力匮乏和欣赏障碍等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情感的对象,这是建立在沉浸式的半封闭的不清醒状态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少有的不需要理智的时刻,和日常生活中“品酒”的状态相似,是以扑面而来的“综合感觉”为准,以被激起的情感强烈程度为评定标准。任何理性的分析、审美标准的套用只能冲淡欣赏过程的情感浓度,减弱作品的魅力,原因很简单,在视觉中出现的艺术符号不是逻辑推理性质的信息。在审美过程中,观众面对一件情感要素被过分压抑的“实验室设备”构成的作品,不知所措地回首阅读作品介绍文字,然后默默离开,这是谁的问题?
艺术活动要求在艺术的诸要素框架下展开,让我们的视角再回到艺术本体范围内看一下,贯穿于艺术表现中的情感要素不仅调和了艺术诸要素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艺术和人之间最重要联系媒介,这是超越时代的不可改变性质。如何将技术媒介的成就还原到情感要素中,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承载在技术媒介的成就渗透到艺术发生、表现、审美等各个环节,就像血液带着养份流遍全身,使机体产生更大的能量,最终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之间产生新的突破。这样的先例在历史上不难找到,电影曾被认为“戏剧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随着它的每一项技术媒介的形成、突破和发展,如录音技术、各种表现蒙太奇等,都与戏剧艺术的叙事等诸要素产生密切的关系,不断出现新技术要素充分融合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表演和造型艺术的要素,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情形发生了变化,舞台不见了,时空关系被打碎了,与此同时又形成了电影特有的时空关系、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获得了超越性的表现力合审美价值。这是艺术史上技术还原情感的成功例子之一。
新媒体艺术既然称为“艺术”,必须强调艺术的基本属性。科学实验室的成就与艺术成就之间是需要转换的。技术媒介要素只是艺术诸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新媒体艺术在技术媒介层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建设,出现了足够多的表现可能性,拓宽了视觉接受的疆域,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成效。如何将表现技术媒介方面的成效更进一步引起艺术观念和审美的革命,这是我们要进一步面对的问题。对于产生有意味的艺术作品来讲,实验室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怎么融合艺术表现中技术要素和其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有足够的能力去捕捉来自情感的想象力、直觉的理解力。因此对媒体艺术家来讲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走出实验室。
用化学反应过程来比喻艺术创作,是基于判定化学反应的依据,判定化学反应是以在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或者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现原有的分子结构破裂和建立新的结构关系为依据的。我们试着将这一判断方法去看一下艺术创作过程,它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艺术创作的条件应该不外乎以感觉现象产生的客观原料(通常所说的“素材”)、以内心情感为主的主观原料(包括经验、意识、观念、感悟等)、以技术方法和材料为主体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段等要素相互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各种“原料”的自身属性将会被改变,它们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转化为新的内容。观众看到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外观上能不同程度地分辨出它的原材料特征,但显然已不是原材料本身的属性。它们已经被转换,它们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质,不再传递原本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要素显现了异常活跃的状态,它穿插于各要素之间,起到了催生、粘合的作用,它浸润着各要素,使得各要素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情感的色彩。从这一角度看,称艺术作品为“情感物品”并不为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也可解释为是一个被感染的过程,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作为一种媒介,在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在场,起着连接和沟通作用。
到迄今为止的几十年间产生越来越多技术媒介,有越来越多技术层面媒介被用于艺术表达的中,特别是在数字电子新媒介相继进入艺术领域各领风骚,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尚式包装后,技术媒介的作用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它自身的价值,情感这一艺术发生和传递的最基本要素逐渐显出被抑制的不兴奋状态,当艺术动机、创作和审美的过程链和相互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这个问题就被突显出来了。
这一问题背后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迹象是媒体决定论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将在观念上逐渐形成技术媒介的特性具备取代艺术表现的性质可能。
在渴望进步和征服的人类天性中,对技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有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很难想象从今往后的若干年人类的技术会进步到什么地步,我们面对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情景。这样的悬念是极具诱惑力的。作为一种载体的技术媒介,它的更新换代确实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人类个体的生理、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技术媒介本体的角度看,它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力是超出我们意料的之外的,研究者们预言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不是没有依据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广播电视技术发明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直至成为最主流的传播媒介等,已经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给人的意识和观念造成了明显的突变。
近几十年来,以技术含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新型媒介像一个魅力无穷的宝藏,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资源,更多的人相信拥有新媒介将意味着拥有未来。在艺术表现中对新型媒介追求的过程中偏重技术倾向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极端的技术至上主义观念也可以追述到麦克卢汉的学说中。这位加拿大人之所以对媒介的形式、技术和发展如此热衷地鼓吹和强调是有他的原因的。首先是媒介的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麦克卢汉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媒介变革的巨大动力,并对媒介本身倾心倾力加以研究,以媒介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以考察,从而为媒介本体研究开创了先河,这是他的学说的价值所在。
将麦克卢汉的学说看作媒体决定一切的理论,这是值得警惕的。很难说这是麦氏的偏激给我们下的套,还是我们在看到媒介变革的客观状况正如他的预言那样,由对他的钦佩而放弃了细究的考虑,对艺术创作中的技术媒介怀有过分期待,以至于我们在面对新媒体艺术时已形成了计算机+屏幕+传感器+网络+LED+工业金属材料+实验室设备的认知模式,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必定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特点。
事实上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媒体艺术家的实验室经验在创作中确实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和物色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表现成为了媒体艺术家主要关注的方向,媒体艺术家进入实验室不是误入歧途,相反这是拓宽疆域的重要之举。新媒体艺术创作环境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跨界趋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更多的学科中间地带被发现和开拓,在艺术表现上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的模式。被称为媒体艺术家的知识背景也与传统艺术家有着越越明显的差异,这个领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跨艺术”的需求,媒体艺术家与科学实验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日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和审美危机感。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在新技术飞速发展、表现媒介越来越丰富的新媒体艺术领域居然出现表现力匮乏和欣赏障碍等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情感的对象,这是建立在沉浸式的半封闭的不清醒状态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少有的不需要理智的时刻,和日常生活中“品酒”的状态相似,是以扑面而来的“综合感觉”为准,以被激起的情感强烈程度为评定标准。任何理性的分析、审美标准的套用只能冲淡欣赏过程的情感浓度,减弱作品的魅力,原因很简单,在视觉中出现的艺术符号不是逻辑推理性质的信息。在审美过程中,观众面对一件情感要素被过分压抑的“实验室设备”构成的作品,不知所措地回首阅读作品介绍文字,然后默默离开,这是谁的问题?
艺术活动要求在艺术的诸要素框架下展开,让我们的视角再回到艺术本体范围内看一下,贯穿于艺术表现中的情感要素不仅调和了艺术诸要素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艺术和人之间最重要联系媒介,这是超越时代的不可改变性质。如何将技术媒介的成就还原到情感要素中,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承载在技术媒介的成就渗透到艺术发生、表现、审美等各个环节,就像血液带着养份流遍全身,使机体产生更大的能量,最终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之间产生新的突破。这样的先例在历史上不难找到,电影曾被认为“戏剧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随着它的每一项技术媒介的形成、突破和发展,如录音技术、各种表现蒙太奇等,都与戏剧艺术的叙事等诸要素产生密切的关系,不断出现新技术要素充分融合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表演和造型艺术的要素,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情形发生了变化,舞台不见了,时空关系被打碎了,与此同时又形成了电影特有的时空关系、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获得了超越性的表现力合审美价值。这是艺术史上技术还原情感的成功例子之一。
新媒体艺术既然称为“艺术”,必须强调艺术的基本属性。科学实验室的成就与艺术成就之间是需要转换的。技术媒介要素只是艺术诸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新媒体艺术在技术媒介层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建设,出现了足够多的表现可能性,拓宽了视觉接受的疆域,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成效。如何将表现技术媒介方面的成效更进一步引起艺术观念和审美的革命,这是我们要进一步面对的问题。对于产生有意味的艺术作品来讲,实验室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怎么融合艺术表现中技术要素和其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有足够的能力去捕捉来自情感的想象力、直觉的理解力。因此对媒体艺术家来讲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走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