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期,美术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更是功不可没,而审美观念的培养对承担较大学习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委在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就明确了美术欣赏课为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必修课。
关键词:职高美术;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我们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审美教育时,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广义的文化。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概念应该以培养学生怎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发掘现实的客观世界里的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确立、形成正审美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确切的文化价值观,学习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
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美术兴趣不大,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让学生上课临摹,下课交作业,应付了事,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期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对美术失去兴趣了。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会一带而过,不重视欣赏课,或只是对作品的平淡介绍,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并在教学中尽是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根本没有体验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料质地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欣赏。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只有抓住了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美”之处,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审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尽量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使教室内充满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并运用语言、教态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审美素质,应开展一些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情感也得到满足和升华。
关键词:职高美术;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我们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审美教育时,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广义的文化。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概念应该以培养学生怎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发掘现实的客观世界里的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确立、形成正审美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确切的文化价值观,学习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
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美术兴趣不大,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让学生上课临摹,下课交作业,应付了事,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期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对美术失去兴趣了。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会一带而过,不重视欣赏课,或只是对作品的平淡介绍,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并在教学中尽是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根本没有体验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料质地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欣赏。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只有抓住了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美”之处,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审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尽量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使教室内充满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并运用语言、教态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审美素质,应开展一些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情感也得到满足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