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日,2011年中超联赛拉开大幕。耐人寻味的是,在16家中超俱乐部中,居然有12家俱乐部被房地产企业冠名,使得如今的赛场俨然成为地产热钱疯狂角力的舞台。对此,很多人不解,在中国地产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众多地产商不顾一切纷纷跳入这潭泥沼,究竟动机何在?在挥金如土、疯狂砸钱的背后,他们的地产足球究竟能给中超留下什么?
地产企业并非“救世主”
前不久,在中国经济与房地产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把脉,当时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如同一个被石头压住的火山口,随时可能出现爆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着泡沫危险的产业,却在近两年成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经营的主宰者。
表面上看,本赛季中国足球联赛还真是挺风光。
眼下,不少媒体、球迷甚至是业内人士都感慨:现在的中超随着众多地产企业的强势介入又变得红红火火了。当经历了扫赌风暴的新一届中超拉开大幕时,挥舞金元的恒大、厉兵秣马的陕西、名帅压阵的深圳、虎视眈眈的建业……资本博弈下,谁是真正老大?实力比拼中,谁能笑傲江湖?后扫赌时代,谁将一飞冲天?这些问题都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曾经半死不活的中国足球联赛好像又回到了17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一切都是表象而已。有职业足球专家质疑:就算中超重现17年前那样的热度又怎样?如果管理不能规范、体制不能完善,一切都会走向失败,其实从17年前开始至今,中国足球的失败早已证明了一切。如今,当中国地产企业一窝蜂似的入主中超,和十几年前那些烟酒企业赞助商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一年半前,随着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多家俱乐部的假赌黑丑闻昭然天下,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足坛权贵黯然落马,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危机尚未过去,我们却看到众多房地产企业介入中超,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并不意味着中超联赛已跨跃式进入全面复兴的阶段。
近几年,中超多支球队经过重新洗牌和股权更迭后,地产背景越发浓厚,以恒大、建业、浐灞、绿城、宏远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地产热钱”角力中超,据不完全统计,上赛季中超联赛各队的总体投入已经超过5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届联赛新高。这其中,70%以上的资金都出自房地产老板的口袋。以广州恒大俱乐部为例,在创造了“女排奇迹”后,上赛季居然斥资1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同时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当时,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冲超成功后,恒大集团更是加大了引援的力度,先后签约冯潇霆、 杨昊、姜宁、张琳芃等几位国脚级别球员。外援方面,320万欧元签下欧冠前锋克莱奥,此人曾在欧冠与阿森纳的两场比赛中有上佳表现。与此同时,克莱奥也被称为中超第一外援。值得一提的是,恒大与他一签就是4年。上赛季有着优异表现的穆里奇留队,同时与里贝罗和雷纳托签约,打造了强大的巴西帮。在转会期快结束前,李章洙又免费签下韩国国脚赵源熙。据相关方面统计,恒大在引援方面,总共投入3亿元人民币。而此前老板许家印在接受采访时居然高调表示,本想花7个亿!难道恒大就是传说中的中国足球“救世主”?
常言道:钱多好办事。对中超联赛来说,这同样算是个好消息。然而,像恒大这种“疯狂砸钱”的运作模式却明显背离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的足球俱乐部,比如皇马、曼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企业,俱乐部经营目标和企业一样,都是要长期规划、要挣钱的,都是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百年皇马、百年曼联、百年米兰。再看看我们的这些地产企业,以恒大为例,当年因为独家赞助广州世乒赛而被体育界知晓,随后又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去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令人咋舌。表面上看,恒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足球“复兴”引领者,可是有识之士对此却表示出了巨大的担忧:“这种无视职业俱乐部发展规律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其实,逆势而上的不只是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浐灞、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从上赛季开始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上赛季就曾因为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而获得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两年曾花巨资以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上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今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本赛季,恒大的“疯狂”再次引爆了中超各队的投入,就连被外界看作降级热门的南昌队也对外号称投入8000万元。老牌劲旅山东鲁能、天津泰达、大连实德以及新贵杭州绿城等队新赛季投入均是亿元左右。这些队的投入除了引进实力更强的外援,还有就是聘请高水平的外籍主教练。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它们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职业俱乐部!
据统计,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四分之三。“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介入足球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就已有之,比如大连万达等,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短期内对中国足球或许是好事,但由于中國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挥金如土只图“出名”
还是以恒大为例,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花5000万搞个开幕式?还要花数亿元投足球?难道房产企业个个都是慈善家?
日前,在被问及恒大为何要如此不惜血本大搞足球俱乐部时,恒大老总许家印一不小心泄露天机:“拿两三亿来搞足球,对于恒大700亿的销售额来说,不过是零头的零头。此外,投资体育事业其实是公司宣传的一种手段,我们涉入排球、足球体育行业以后,给全国品牌知名度带来大幅的提升,对我们的销售有利。”公告显示,2010年恒大地产营业收入为458亿元,比2009年的57.2亿元增长700.7%;其净利润从2009年的11.2亿元增长616.1%至80.2亿元,核心业务利润为55.1亿,同比2009年增长18倍。财务方面,恒大现金余额从2009年末的143.8亿元增长至199.5亿元,加上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322.5亿元,其累计可动用资金达532亿元。从这些公布的数据来看,许家印花在足球上的钱真的只是零头中的零头。
也就是说,许家印认为投入足球“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钱,而这点钱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是巨大的。所以说,从一开始恒大就把乒乓球、排球、足球等观众喜爱体育运动当成了宣传地产品牌的载体和工具,至于中国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真正职业化发展,许家印也许并不关心。
并不排除,许家印是一位球迷,但是许家印并不是一个慈善家,也不是一个疯狂的足球发烧友,而仅仅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商人。对于商人来说,追逐利润就像球员追逐进球一样天经地义,所以在恒大巨额的投入背后,一定有巨额的回报——那就是巨大的广告效应。说到底,许家印砸向体育界的几千万、几个亿,就是企业的宣传费,这跟职业体育是毫无关系的,他似乎也并不关心,他要的就是“轰动效应”。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的间接效益非常大,”有专家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数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可是,如今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严峻,随着国家系列调控手段的推出,随着地产业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地产业的风险也变得高不可估,巨大泡沫随时都有破灭的风险。
知名足球记者赵震曾在撰文中透露,曾经在建业挂职的作家张宇曾经说过:“足球给建业带来的品牌效应就是在二线城市,我们的房价可以贵上500到1000元每平方米。”恒大上半年的合约销售面积是333.9万平方米,投资足球哪怕只让恒大的每平方米房子贵上100元,仅上半年恒大就多赚了惊人的3.39亿,除去全年投资足球的1.3亿,恒大还净赚2亿元。当然,如果恒大每平方米多赚500元、多赚1000元,这里面的利润是多少,已用不着具体计算。
对于足球,中国地产企业开发的是一种唯利是图的经济模式,把其当作一个媒介平台来利用。的确,中超联赛这个样本在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推广平台:这个联赛几乎覆盖了中国全部的一线城市和二线主要城市;这个联赛拥有最大的关注度,这个联赛有着长达8个月的比赛期,歇赛期内还有着转会等吸引眼球的话题;这个联赛拥有广泛的媒体版面,几乎所有城市的纸媒与全国性媒体都有专门版面报道这个联赛;这个联赛还拥有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观赛群体,他们是这个国家里最大的潜在消费群。
由此可见,众多地产商不顾一切地争抢中国足球这场“臭饽饽”,从一始就跟中国足球没有一点关系,而且并不会关心中国足球的死活,在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通过中超这个宣传载体,他们还能够多卖出多少套房?
喧嚣背后虚假盛荣
对眼下的中超普遍存在两种看法。据新华社报道,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著名本土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发展到“房地产足球”是一个历史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一件好事。
不过,批评者则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讲的话,如果你完全把俱乐部当做一个工具,来服务自己相关的一个企业品牌的话,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极端。这是一种非常工具化的做法,这是对足球俱乐部根本就不懂,你完全不了解足球,你才会用这么功利的方式来对待足球。”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房地产企业搞体育不是好事”,长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产企业的擅长行业,二是明明知道不挣钱,为什么要搞?这背后的真实动机、能否稳定持续投入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对中国职业足球构建一个良性的回报盈利机制是不利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萬元,而盈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一些俱乐部出现假球、赌球,便与财政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只能靠卖分来生存。因此,提高经营能力是中国足球俱乐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决定中国足球联赛能否真正步入职业化行列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从近两年的联赛运营情况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有了财大气粗的投资者,中国足球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上个赛季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足球,都是人人怨声载道。有媒体针对29个行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房地产和足球,两个行业的诚信值都是排在倒数。不可否认的是,职业联赛是一种商业游戏,投资者需要追逐利润。但一个成熟的联赛,绝对不是投资者任意游戏的天堂,而是规则制约下的游戏。换句话说,不是谁想来就来,谁想走就走,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但中国足球恰恰不管这些。从烟酒足球到国企足球,再到房地产足球,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共同现象:中国足球发展毫无规划,也毫无约束力;一窝蜂地上马,一窝蜂地圈地,一窝蜂地肆无忌惮,一窝蜂地拔腿走人,然后剩下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中国足球。所以说,从这种角度分析,把足球当成广告媒介的地产企业未必是中国足球联赛的“救星”。▲
地产企业并非“救世主”
前不久,在中国经济与房地产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把脉,当时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如同一个被石头压住的火山口,随时可能出现爆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着泡沫危险的产业,却在近两年成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经营的主宰者。
表面上看,本赛季中国足球联赛还真是挺风光。
眼下,不少媒体、球迷甚至是业内人士都感慨:现在的中超随着众多地产企业的强势介入又变得红红火火了。当经历了扫赌风暴的新一届中超拉开大幕时,挥舞金元的恒大、厉兵秣马的陕西、名帅压阵的深圳、虎视眈眈的建业……资本博弈下,谁是真正老大?实力比拼中,谁能笑傲江湖?后扫赌时代,谁将一飞冲天?这些问题都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曾经半死不活的中国足球联赛好像又回到了17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一切都是表象而已。有职业足球专家质疑:就算中超重现17年前那样的热度又怎样?如果管理不能规范、体制不能完善,一切都会走向失败,其实从17年前开始至今,中国足球的失败早已证明了一切。如今,当中国地产企业一窝蜂似的入主中超,和十几年前那些烟酒企业赞助商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一年半前,随着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多家俱乐部的假赌黑丑闻昭然天下,南勇、杨一民、张建强等足坛权贵黯然落马,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危机尚未过去,我们却看到众多房地产企业介入中超,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并不意味着中超联赛已跨跃式进入全面复兴的阶段。
近几年,中超多支球队经过重新洗牌和股权更迭后,地产背景越发浓厚,以恒大、建业、浐灞、绿城、宏远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地产热钱”角力中超,据不完全统计,上赛季中超联赛各队的总体投入已经超过5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届联赛新高。这其中,70%以上的资金都出自房地产老板的口袋。以广州恒大俱乐部为例,在创造了“女排奇迹”后,上赛季居然斥资1亿元买断俱乐部股权、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同时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当时,中甲球队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冲超成功后,恒大集团更是加大了引援的力度,先后签约冯潇霆、 杨昊、姜宁、张琳芃等几位国脚级别球员。外援方面,320万欧元签下欧冠前锋克莱奥,此人曾在欧冠与阿森纳的两场比赛中有上佳表现。与此同时,克莱奥也被称为中超第一外援。值得一提的是,恒大与他一签就是4年。上赛季有着优异表现的穆里奇留队,同时与里贝罗和雷纳托签约,打造了强大的巴西帮。在转会期快结束前,李章洙又免费签下韩国国脚赵源熙。据相关方面统计,恒大在引援方面,总共投入3亿元人民币。而此前老板许家印在接受采访时居然高调表示,本想花7个亿!难道恒大就是传说中的中国足球“救世主”?
常言道:钱多好办事。对中超联赛来说,这同样算是个好消息。然而,像恒大这种“疯狂砸钱”的运作模式却明显背离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的足球俱乐部,比如皇马、曼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企业,俱乐部经营目标和企业一样,都是要长期规划、要挣钱的,都是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百年皇马、百年曼联、百年米兰。再看看我们的这些地产企业,以恒大为例,当年因为独家赞助广州世乒赛而被体育界知晓,随后又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苏红、杨昊、冯坤等人组成的女排“豪华之师”而声名鹊起,去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令人咋舌。表面上看,恒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足球“复兴”引领者,可是有识之士对此却表示出了巨大的担忧:“这种无视职业俱乐部发展规律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其实,逆势而上的不只是恒大。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浐灞、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从上赛季开始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上赛季就曾因为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而获得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两年曾花巨资以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上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今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本赛季,恒大的“疯狂”再次引爆了中超各队的投入,就连被外界看作降级热门的南昌队也对外号称投入8000万元。老牌劲旅山东鲁能、天津泰达、大连实德以及新贵杭州绿城等队新赛季投入均是亿元左右。这些队的投入除了引进实力更强的外援,还有就是聘请高水平的外籍主教练。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它们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职业俱乐部!
据统计,算上青岛中能、南昌衡源等俱乐部,投资方有着房地产企业背景的俱乐部在中超联赛中已占据四分之三。“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运转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介入足球在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就已有之,比如大连万达等,但随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为难以为继而退出足球圈,”房地产足球”逐步呈现大幅扩张势头。“房地产商愿意出钱,短期内对中国足球或许是好事,但由于中國房地产业和足球行业均缺乏规范、成熟的运行机制,‘房地产足球’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挥金如土只图“出名”
还是以恒大为例,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花5000万搞个开幕式?还要花数亿元投足球?难道房产企业个个都是慈善家?
日前,在被问及恒大为何要如此不惜血本大搞足球俱乐部时,恒大老总许家印一不小心泄露天机:“拿两三亿来搞足球,对于恒大700亿的销售额来说,不过是零头的零头。此外,投资体育事业其实是公司宣传的一种手段,我们涉入排球、足球体育行业以后,给全国品牌知名度带来大幅的提升,对我们的销售有利。”公告显示,2010年恒大地产营业收入为458亿元,比2009年的57.2亿元增长700.7%;其净利润从2009年的11.2亿元增长616.1%至80.2亿元,核心业务利润为55.1亿,同比2009年增长18倍。财务方面,恒大现金余额从2009年末的143.8亿元增长至199.5亿元,加上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322.5亿元,其累计可动用资金达532亿元。从这些公布的数据来看,许家印花在足球上的钱真的只是零头中的零头。
也就是说,许家印认为投入足球“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钱,而这点钱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是巨大的。所以说,从一开始恒大就把乒乓球、排球、足球等观众喜爱体育运动当成了宣传地产品牌的载体和工具,至于中国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真正职业化发展,许家印也许并不关心。
并不排除,许家印是一位球迷,但是许家印并不是一个慈善家,也不是一个疯狂的足球发烧友,而仅仅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商人。对于商人来说,追逐利润就像球员追逐进球一样天经地义,所以在恒大巨额的投入背后,一定有巨额的回报——那就是巨大的广告效应。说到底,许家印砸向体育界的几千万、几个亿,就是企业的宣传费,这跟职业体育是毫无关系的,他似乎也并不关心,他要的就是“轰动效应”。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的间接效益非常大,”有专家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数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可是,如今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严峻,随着国家系列调控手段的推出,随着地产业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地产业的风险也变得高不可估,巨大泡沫随时都有破灭的风险。
知名足球记者赵震曾在撰文中透露,曾经在建业挂职的作家张宇曾经说过:“足球给建业带来的品牌效应就是在二线城市,我们的房价可以贵上500到1000元每平方米。”恒大上半年的合约销售面积是333.9万平方米,投资足球哪怕只让恒大的每平方米房子贵上100元,仅上半年恒大就多赚了惊人的3.39亿,除去全年投资足球的1.3亿,恒大还净赚2亿元。当然,如果恒大每平方米多赚500元、多赚1000元,这里面的利润是多少,已用不着具体计算。
对于足球,中国地产企业开发的是一种唯利是图的经济模式,把其当作一个媒介平台来利用。的确,中超联赛这个样本在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推广平台:这个联赛几乎覆盖了中国全部的一线城市和二线主要城市;这个联赛拥有最大的关注度,这个联赛有着长达8个月的比赛期,歇赛期内还有着转会等吸引眼球的话题;这个联赛拥有广泛的媒体版面,几乎所有城市的纸媒与全国性媒体都有专门版面报道这个联赛;这个联赛还拥有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观赛群体,他们是这个国家里最大的潜在消费群。
由此可见,众多地产商不顾一切地争抢中国足球这场“臭饽饽”,从一始就跟中国足球没有一点关系,而且并不会关心中国足球的死活,在他们唯一关心的是——通过中超这个宣传载体,他们还能够多卖出多少套房?
喧嚣背后虚假盛荣
对眼下的中超普遍存在两种看法。据新华社报道,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真心投资足球,英雄不问出处。著名本土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发展到“房地产足球”是一个历史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一件好事。
不过,批评者则进一步指出:“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来讲的话,如果你完全把俱乐部当做一个工具,来服务自己相关的一个企业品牌的话,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极端。这是一种非常工具化的做法,这是对足球俱乐部根本就不懂,你完全不了解足球,你才会用这么功利的方式来对待足球。”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房地产企业搞体育不是好事”,长期从事体育产业和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一是足球不是房地产企业的擅长行业,二是明明知道不挣钱,为什么要搞?这背后的真实动机、能否稳定持续投入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对中国职业足球构建一个良性的回报盈利机制是不利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萬元,而盈利能力又十分低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一些俱乐部出现假球、赌球,便与财政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只能靠卖分来生存。因此,提高经营能力是中国足球俱乐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决定中国足球联赛能否真正步入职业化行列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从近两年的联赛运营情况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有了财大气粗的投资者,中国足球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上个赛季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足球,都是人人怨声载道。有媒体针对29个行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房地产和足球,两个行业的诚信值都是排在倒数。不可否认的是,职业联赛是一种商业游戏,投资者需要追逐利润。但一个成熟的联赛,绝对不是投资者任意游戏的天堂,而是规则制约下的游戏。换句话说,不是谁想来就来,谁想走就走,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但中国足球恰恰不管这些。从烟酒足球到国企足球,再到房地产足球,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共同现象:中国足球发展毫无规划,也毫无约束力;一窝蜂地上马,一窝蜂地圈地,一窝蜂地肆无忌惮,一窝蜂地拔腿走人,然后剩下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中国足球。所以说,从这种角度分析,把足球当成广告媒介的地产企业未必是中国足球联赛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