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当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毕业等于失业”是每一年许多大学生毕业时的写照。因此,如何对大学生就业实施帮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帮扶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 就业环境
我国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也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高校、社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教育部每年在各个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会着重强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高校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例如就业期望过高,能力达不到职业需要等;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例如家庭教育不当,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教育质量下滑等。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应主要从大学生本身和外部因素着手。
一.毕业大学生应提高专业能力,规划职业发展
大学生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
(一)大学生应该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是黑夜里的指明灯,可以指导大学生通过努力一步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和当下的职业发展状况等,综合多方面考虑,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在职业规划制定完成后,依照自己的规划完善知识储备,关注职业就业情况,寻找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机会来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最后,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及时更改,使职业规划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大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胜任一个“好”的职业需要相匹配的能力,否则就只能落败而归。只有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有利于实现就业,提高就业能力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认真接受教师教导,学好专业知识,不断巩固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不应目光狭隘,认为只要“及格”便可以,满足于取得“毕业证”,实现毕业。二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还要关注社会职业就业发展状况,主动学习掌握就业的技巧,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资格证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积极参与到社会职业培训和实践中,有目标有目的地加强自身的就业技能和素质,使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足以应对就业。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知识储备在就业中虽然占据优势,但随着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忌眼高手低,要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就业信心,对自己的实力有明确的评估,在面对就业时不自卑,找到适合自己并能促进自己不断发展的职业;二是摆正心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大城市竞争激烈且人力资源日渐趋于饱和,大学生不必纠结于一定要去大城市发展,可以去基层、农村,中小企业,甚至可以自己创业,适当降低就业期望,把握就业机遇。
二.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一)高校就业指导应具有针对性: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立档存档保存,这样有利于高校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确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人数和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助。二是确定每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和情况后,实行“一帮一”服务,指定相应的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三是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教师“一对一”服务下,找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所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有些大学生的应聘技巧存在不足,教师可以相应地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到招聘现场观察应聘程序,让学生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和流程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是发挥学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及时向大学生公布国家就业政策、企业招聘信息等,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应提出有效的建议,分析当下就业局势,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心仪的职业。
(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许多高校都和社会企业存在着合作关系,学校应该发挥这一优势: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校园招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参加招聘便利的机会。二是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大学开展讲座或技能培训,给大学生普及就业观念和趋势,明白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教学。高校应持续关注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收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状况,调整教育策略。一是要调整专业人数结构,对不利于就业的冷门专业应减少录用人数,在源头上减少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三.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就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策的制定与发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
(一)净化人才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是维护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方的合法权益,规划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避免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不公的待遇;二是要完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促进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达到规范化的标准,不能收取超额中介费,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四是要完善户籍管理和劳动人事等制度,让大学生在这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可增加市场活力,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一直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使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才的有效企业群体,在现在及未来,政府对中小企业应继续扶持,制定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促进其更好发展。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大学生在创业起步之时减少阻力,大学生创业不僅可解决个人就业,也能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三)统计岗位信息,以便于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切实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统计社会岗位的信息,在全国各地区及时发布空缺的就业岗位,实现各地区信息共享,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政府还应向企业等用人单位发布高校各专业人才比例,各地区高校毕业人数等,以方便用人单位调整聘用计划和标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四.用人单位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就业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和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但用人单位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感,为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培养人才。
(一)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明白学习成绩只能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不能决定实践能力,不应过分注重大学生的学历、性别、身份等,歧视女性人才或农村人才等。用人单位若歧視某一类人才,则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反之,用人单位应着重关注人才的能力和在职的业绩,看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用人单位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一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可直接输入到用人单位,给用人单位提供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可在高校建立起人才储备基地,派遣单位中的专业人员到高校对大学生学习和就业进行指导,给大学生提供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未毕业时就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学校和用人单位便可通过相互扶持,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帮扶大学生实现就业,对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及国家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大学生可借此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可培养出优秀人才,促进高校发展;用人单位吸收大学生这种新鲜血液,可加快发展;大学生就业是国家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黄英燕,陈宗章.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帮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7,(2):78-81.
[2]张静.论高校、政府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J].大理大学学报,2017,(1):108-112.
[3]刘少华,冯婧.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4):48-50.
[4]刘丽丽.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0):109-110.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 就业环境
我国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也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高校、社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教育部每年在各个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会着重强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高校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例如就业期望过高,能力达不到职业需要等;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例如家庭教育不当,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教育质量下滑等。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应主要从大学生本身和外部因素着手。
一.毕业大学生应提高专业能力,规划职业发展
大学生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
(一)大学生应该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是黑夜里的指明灯,可以指导大学生通过努力一步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和当下的职业发展状况等,综合多方面考虑,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在职业规划制定完成后,依照自己的规划完善知识储备,关注职业就业情况,寻找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机会来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最后,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及时更改,使职业规划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大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胜任一个“好”的职业需要相匹配的能力,否则就只能落败而归。只有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有利于实现就业,提高就业能力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认真接受教师教导,学好专业知识,不断巩固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不应目光狭隘,认为只要“及格”便可以,满足于取得“毕业证”,实现毕业。二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还要关注社会职业就业发展状况,主动学习掌握就业的技巧,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资格证考试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积极参与到社会职业培训和实践中,有目标有目的地加强自身的就业技能和素质,使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足以应对就业。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知识储备在就业中虽然占据优势,但随着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忌眼高手低,要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就业信心,对自己的实力有明确的评估,在面对就业时不自卑,找到适合自己并能促进自己不断发展的职业;二是摆正心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大城市竞争激烈且人力资源日渐趋于饱和,大学生不必纠结于一定要去大城市发展,可以去基层、农村,中小企业,甚至可以自己创业,适当降低就业期望,把握就业机遇。
二.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一)高校就业指导应具有针对性: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立档存档保存,这样有利于高校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确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人数和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助。二是确定每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和情况后,实行“一帮一”服务,指定相应的指导教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三是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教师“一对一”服务下,找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所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有些大学生的应聘技巧存在不足,教师可以相应地开展辅导,组织学生到招聘现场观察应聘程序,让学生对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和流程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自卑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是发挥学校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及时向大学生公布国家就业政策、企业招聘信息等,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应提出有效的建议,分析当下就业局势,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心仪的职业。
(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许多高校都和社会企业存在着合作关系,学校应该发挥这一优势: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校园招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参加招聘便利的机会。二是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大学开展讲座或技能培训,给大学生普及就业观念和趋势,明白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开展技能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教育教学。高校应持续关注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收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状况,调整教育策略。一是要调整专业人数结构,对不利于就业的冷门专业应减少录用人数,在源头上减少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灵活变化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三.政府应优化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就业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策的制定与发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就业。
(一)净化人才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是维护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方的合法权益,规划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避免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不公的待遇;二是要完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促进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达到规范化的标准,不能收取超额中介费,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四是要完善户籍管理和劳动人事等制度,让大学生在这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可增加市场活力,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一直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使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才的有效企业群体,在现在及未来,政府对中小企业应继续扶持,制定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促进其更好发展。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给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大学生在创业起步之时减少阻力,大学生创业不僅可解决个人就业,也能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三)统计岗位信息,以便于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切实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统计社会岗位的信息,在全国各地区及时发布空缺的就业岗位,实现各地区信息共享,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政府还应向企业等用人单位发布高校各专业人才比例,各地区高校毕业人数等,以方便用人单位调整聘用计划和标准,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四.用人单位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就业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和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但用人单位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感,为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培养人才。
(一)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明白学习成绩只能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不能决定实践能力,不应过分注重大学生的学历、性别、身份等,歧视女性人才或农村人才等。用人单位若歧視某一类人才,则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反之,用人单位应着重关注人才的能力和在职的业绩,看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用人单位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一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可直接输入到用人单位,给用人单位提供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二是用人单位可在高校建立起人才储备基地,派遣单位中的专业人员到高校对大学生学习和就业进行指导,给大学生提供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未毕业时就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学校和用人单位便可通过相互扶持,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帮扶大学生实现就业,对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及国家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大学生可借此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可培养出优秀人才,促进高校发展;用人单位吸收大学生这种新鲜血液,可加快发展;大学生就业是国家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黄英燕,陈宗章.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帮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7,(2):78-81.
[2]张静.论高校、政府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J].大理大学学报,2017,(1):108-112.
[3]刘少华,冯婧.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4):48-50.
[4]刘丽丽.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0):109-110.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