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作品的艺术实践,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以艺术家在场的生活体验为核心才能创作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心声。同时认为,艺术家在图释个性观念时,应把握好艺术创作的现实与精神维度。
  关键词:生活体验;时代性;意图;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6-0079-03
  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以艺术家在场的生活体验为核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已经被深深地印在灵魂深处,随着每一次艺术创作的经历而慢慢沁化于艺术家的骨血里、细胞里。因此,有人就说: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感觉以及知觉是异于常人的,总是与常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之处就是艺术家源于生活之由外而内的感受,它是艺术的生命。由此,便引出了一条关于艺术创作观念形成的必经之路——“在场”。“鲁迅强调艺术家在场(‘是把自己都烧进去了’的深入生活),他反对作者凭空创造,以意为之,要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对生活中人物‘静观默察,烂熟于心’,要把亲身所感受到的生活‘影印到文艺中去’。”[1]100鲁迅先生的这段论述,对于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形成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笔者在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艺术家在场的生活体验而引发创作观念的形成体会颇深。创作《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的缘起是笔者在十年前(2005年)创作的《记忆工地》版画作品。在创作《记忆工地》作品之前,笔者曾两度在家乡的建筑工地度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打工生活,与工人同吃同住于建筑工地,以工地为家,以工友为家人,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笔者的真实身份,都以为是一个辍学的青年。工地上除了工人就是工具与材料,工具时有折损,但材料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多,一堆刚用完,转眼又是一堆,没完没了。工人们对此似乎已经熟若无睹,重复的劳作已经让他们变得平和,目光中透露出的不是炽热的激情,而是如水的平静。笔者的感受与他们不同,甚至是相反。对于工地上的累,體会是入骨的;对于工人的存在现状,感受到的是辛苦,内心发出的是怜悯,但于工人来说这却是常态。在结束打工生活之后的几年里,工地生活的记忆与感受随着时间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也随着笔者对版画艺术探索的逐步成熟,《记忆工地》作品便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不论是作品的内容与图式(纪念碑式),还是作品表现的技法和材料(综合材料版画技法),或者是作品出现的时间节点(2005年前后,中国二三线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房屋拆建),都提示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随后,《记忆工地》在这一年的全国版画展上受到了多数评委的肯定,获得了金奖。时隔十年之后,笔者于2015年提出的《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创作方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经过一年多的工地考察与创作实践之后,在结项评选时,六幅《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中的四幅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
  综上所述,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必须有在场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的身体和内心感受所转化而来的艺术观念必定是个性的,且又不失共性。只有如此,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找到艺术表达的精神载体。正如丹纳所说:“艺术观念不是凭空在艺术家的思维中产生,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形成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2]69这就表明了艺术观念的形成是艺术家在与社会、与他人在场的生活体验与交互渗透中产生的。
  二、《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作品的创作分析
  在讨论作品《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之前,首先谈谈创作该作品的意图。英国文化史家和批评家巴克森德尔提出:“由于图画是人造物,图画背后的原因域中的一个成分便是意志[volition],这个成分与我们所谓的‘意图’相交叠。因而,‘意图’在此指涉图画,而不是画家。在个案中,它是一种对图画与其环境的关系的结构描述。”[3]49这也恰恰说明了创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工地记事》作品的意图来源于笔者所处、所见、所感的现实环境,以及具有持续性的关联和体验,由此造成的心理映像势必会通过再造物象进行视觉传达。首先,从作品的类型上来看,笔者最终所选取的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样式中的版画,其目的是通过在某种媒介上进行有目的地制造特定痕迹符号,通过转印而呈现的图像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在作品形式感上,六幅作品均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离不开现场持久体验和现实场面对笔者意识的直觉提醒。因此,《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的图式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工地现实的普遍性再现。从视觉记忆的特性来看,视觉要比听觉存留的时间长,所见比所闻更易记,对于以图像呈现来传达观念的艺术家来说,视觉是第一感觉,它给画家一种特别的潜力,用巴克森德尔的话来说就是“意图性视觉旨趣”。延续视觉图画分析,作品运用的技法材料并非只是单一的传统版画的表述方式,而是运用了版种综合技法和现成品材料制版相结合的表现手段。如使用金刚砂、铁丝网、棉纱布、立德粉、木板、乳胶等材料,在形象塑造上既有材料的原始肌理,又加入了凹凸刻制和材料绘画技法,以及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色彩运用手法。因此,这个系列作品在呈现视觉效果上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材料肌理的触摸感,工地上的工人、材料、机械以及建造过程氛围通过综合材料版画的形式得到恰当的呈现,而这种呈现方式和技法,是笔者经过多年艺术实践后才找到的对这一主题表达最合适的艺术语言。
  另外,《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在笔者的创作过程中,一直牢牢把握住创作素材来源于现实体验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宗旨,以及艺术创作实践力求表现语言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如果说作品前期的素材准备更多的偏重于笔者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么后期的图像表达将更偏重于传播。阿德诺·豪泽尔说:“艺术家创作源泉是传播的需要,是把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联系起来的愿望,没有人是用诗来跟自己说话,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画不被人观赏。”[4]158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心声
  “艺术当随时代”这句话,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可算得上是至理名言了。正如塔皮埃斯所言:“艺术,是现实对于我们精神的一种符号、一种客体、一种暗示。”[5]22品观中外美术史,从古至今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家发自肺腑的当世之作。如:伦勃朗的《夜巡》、戈雅的《5月3日夜杀起义者》、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塔皮埃斯的《加泰罗尼亚——组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减租会》、石鲁的《打倒封建》、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等,不胜枚举。从时间上看,有的经典作品是古代的,有的是现代的;从地域上看,有的是外国的,有的是中国的;从风格上看,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抽象的;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的是油画、有的是中国画、有的是版画,还有综合材料绘画等等。如果还原作品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国家和人民所处的现实状态,这些经典作品所表达的意图便不言而喻了。正如罗马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阿尔干评价西班牙非定型艺术家塔皮埃斯的作品时所说:“你的画虽然很可怕,却有如我们所处历史现状最明了的文献”。[6]24真是一语中的,这些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坚持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无愧历史、面向未来……”。[7]3这是国家艺术基金对于资助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指导意见,同时也是新时代对于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的期待。笔者从自我、周围人以及所考察的县乡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发现,这些年不论是人们的衣食、居住环境、交通出行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重读早期创作的《记忆工地》系列作品,发现“记忆”的痕迹也已随着时间的清洗而淡化,那种早年的生活体验已不能够准确表达当下中国工地的现实。2015年,笔者通过在全国多地的建筑工地实地考察写生,收集创作素材,推敲创作方案,最终完成表现当下建筑工地的系列版画作品《中国工地记事》。
  因此,严格来说,艺术家要想创作出真正有分量、有观念、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仅靠才气与灵感是不够的,还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生活中探寻艺术表达的意图与模式。也就是说,艺术家任何创作的概念体系都处于与当下社会环境对话的互动关系之中。
  四、结语
  《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是笔者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所创作的一组作品,并于2017年获得了该项目的滚动资助。通过回顾作品创作的始因、过程以及结果发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一方面,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观念首先来源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而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视觉模式既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来自于传统,同时又受制于观众。另一方面,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时效性应有准确的判断,同时要谨记,由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追求而引发的创作观念的形成,才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最后,艺术家是个性不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发现美并创造美,并在图释个性观念时,把握好艺术创作的现实与精神维度,这样其艺术作品的高度将不言而喻。
  參考文献:
  [1]丁卯,周仲铭,杨西.重读修军1925—1994[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2](法)丹纳.艺术哲学:插图珍藏本[M].傅雷译,傅敏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M].曹意强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4](匈)阿德诺·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编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5](西班牙)安·塔比亚斯.艺术实践[M].河清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6]李黎阳.塔皮埃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7]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中国艺术新视界——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集[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孙锦谊(1980—),陕西韩城人,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朱希良)
其他文献
摘要:江红霞独具一格的诗歌存在空间与物我精神的关系思辨,她带着原初记忆探寻人与现代文明、生存空间的关系,《背对大海》中“面朝大海”的隐形观者揭示着遗忘与反思精神的深向度批判。诗人通过对日常细微事物的描写、“河”与“海”意象的呈现,消弭被封闭的界限,以诗的力量将精神无形化存放于建构的空间,实现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回归。  关键词:江红霞;空间;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依我国法律,女儿与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同时对父母负有同等的赡养义务。不同于传统的女儿出嫁后既不继承财产也不赡养父母,也不同于现代法律所倡导的儿子女儿赡养与继承均相同,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财产由儿子继承,女儿实际赡养父母但继承权难以保障的现象。出嫁女儿的继承权利和赡养义务之间的不对等和严重冲突,反映了传统上男性单系继承的不可维系,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出嫁女儿继承与赡养不平衡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分析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价值追求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智慧的深刻意蕴,认为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既关注生态环境,又强调人的发展,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点,实现二者最大效益,从而既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借鉴,也是对它的超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加重视实践导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生态
期刊
摘要:“效用最大化”是涉及效用与主体关系的命题。效益主义应用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方面,其中在私人领域中对效益主义最大化原则的反驳和支持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对于这个命题,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反对论证:一是这种决策方式在人际关系上是冷漠的,它否定了人们之间因特殊关系而产生的特殊义务;二是这种决策方式把不正当的偏好也纳入到效益主义的计算范围。本文就这两种反对论证给予描述和评判,认为这与效益主义企图将个人理
期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以职业对资源的占有度为划分依据,在分析西藏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趋势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管理者阶层、高级知识分子阶层等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制定培育“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政策等三条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西藏;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9-0038-0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高校社团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从对“广外云山凉茶坊”微信公众号的调研情况来看,高校社团微信公众号存在界面功能设计不科学、更新推送速度慢、频繁出现取消关注现象、互动效果比较差等问题。学习借鉴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优点,从运营团队、推送内容、界面设计、粉丝稳定性以及运营规范等方面对学生社团微信公众号运营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高校社团;云山凉茶坊  中图
期刊
摘要:通过对台州市网格化管理制度发展演化过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网格化管理实施、推广与调适过程,发现地方政府的制度再生产因上、下级政府内部彼此互动而产生;就下级政府而言,其制度再生产的能力实质上是压力型体制传导下的创新力、政绩观念激励下的自动力、化解矛盾驱使下的执行力。这种互动过程中的“制度再生产”,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活力源泉,成为地方政府内部制度创新的
期刊
摘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印尼出现了排华运动,部分华侨被迫回国。我国政府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方针,制定按籍安置的政策,成立相关机构,以国营华侨农场为主要安置点,对归国印尼华侨进行安置,在生活等多个方面给予归侨周到的关怀,同时努力解决印尼归侨安置存在心理归属和社会适应等问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关键词:印尼华侨;武鸣华侨农场;安置  中图
期刊
摘要:高校官方微信因其独特优势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但随着环境变化,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发突出,主要是:高校官方微信推文内容对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力度不够,推送形式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管理和运营团队专业性较薄弱等。因此要通过提高官方微信推文内容质量和观点明晰度等来提升大学生受众的认同感;通过重视标题新颖性创新性、合理调整推送频率来提升推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加强平台运营、大学生参与管理、实施有效的
期刊
摘要: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完善、体系不全面、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烈等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借鉴山西大学商学院的做法,即:“一个分层”——在学院下设“双创学院”,将“双创”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两个保障”——保障双创学院教师高素质,保障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三个实现”——实现创新创业过程全覆盖、双创能力全提升、双创项目高质量。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