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方在开会,民间在纠结,开发商在硬撑。至于中国经济会不会再次野蛮生长,甚至柳岸花明,恐怕只有天知道。
又到年关,大家都忙,愁,累,外加纠结。
拿国内经济来说,各类的消息就让你一再地“吃不准”:中央领导表态说,中国今后5年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按说这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吧,可是紧接着,沪指小幅低开,开盘即一路探底,一度失守2300点关口。
前段时间刚听说房价终于跌了一点点,还没高兴起来,最近又冒出“房价低迷影响经济说”。有媒体登出“内部消息”,说“房价下跌地方政府难承受,国务院正研究治本之策”。那意思明摆着就是为开发商叫屈喊冤,想逼政府放松执行近一年的“限购令”。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很快登出“条件说”:限购未到取消时,要放松条件至少有两个:一是能否有政策可以接续或替代限购。二是建立起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住房制度改革大步跟上。此话听起来像是很硬气,可底子里不禁露出开发商的嘴脸: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于是,愤怒地纠结!
当然,照老例,官方到年底是要开会的。细数下来,官家每年都要给经济问题定个调、指条道,否则据说中国就会迷失。有人研究了,定调是很讲究的,一般都是八个字、十个字什么的。近几年又加了“三字排比”,煞是精准而微妙,几乎把中文的精妙发挥到极致。
比如,2005年是“继续搞好宏观调控”,2006年希望“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改为“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2008年调整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2009年则变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则变化为“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来回变化的文字迷津之中,各路人士纷纷精心揣摩,试图给出一番解释。不过,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官方力图把计划拟定在变化之前,可谓极具中国特色。
但中国特色也不能取代经济本身的逻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结构调整等,往往存在彼此掣肘的矛盾。其间如何权衡费人思量,更莫说谁定了调它就服谁。
当然,2011年有所不同。一方面经济会议召开时间有所延后,引发了对于经济形势共识的猜测;另一方面,今年“定调”悬念似乎较早掀开。之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己经明确了2012年宏观调控两大要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
让人纠结的,不是定调本身,而是定调的用词玄妙。比如“稳健”——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实际政策力度是“紧”还是“松”,都可以被冠之为“稳健”;比如“微调”——无论实际政策风向是否逆转,统统都可以看成“微调”。
人们不禁想起2008定调的“保增长”。当年,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伴随着中央财政的四万亿大手笔,中国GDP增速终于“保八”成功。
现在来看,4万亿下去,至少有三大弊端难以回避。其一,这一政策使得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饱受通胀之苦,直到最近官方CPI才跌至5%之下。其二,导致了大量“国进民退”行为,挤出民间资本。天量信贷更多低效率地分配给体制内,造就了一度风靡全国的地王等现象。最后,再次鼓励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狂潮。中央财政看起来只投入4万亿,却以乘数效应撬动了地方政府不知翻几的“4万亿”,导致新一轮投资大跃进。
如此看来,中国经济改革正行走在十字路口。官方在开会,民间在纠结,开发商在硬撑。至于中国会不会再有机会在法治不健全、规则不完备的情况下,再次野蛮生长,甚至柳岸花明,恐怕只有天知道。
(作者为江西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工会主席)
又到年关,大家都忙,愁,累,外加纠结。
拿国内经济来说,各类的消息就让你一再地“吃不准”:中央领导表态说,中国今后5年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按说这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吧,可是紧接着,沪指小幅低开,开盘即一路探底,一度失守2300点关口。
前段时间刚听说房价终于跌了一点点,还没高兴起来,最近又冒出“房价低迷影响经济说”。有媒体登出“内部消息”,说“房价下跌地方政府难承受,国务院正研究治本之策”。那意思明摆着就是为开发商叫屈喊冤,想逼政府放松执行近一年的“限购令”。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很快登出“条件说”:限购未到取消时,要放松条件至少有两个:一是能否有政策可以接续或替代限购。二是建立起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住房制度改革大步跟上。此话听起来像是很硬气,可底子里不禁露出开发商的嘴脸: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于是,愤怒地纠结!
当然,照老例,官方到年底是要开会的。细数下来,官家每年都要给经济问题定个调、指条道,否则据说中国就会迷失。有人研究了,定调是很讲究的,一般都是八个字、十个字什么的。近几年又加了“三字排比”,煞是精准而微妙,几乎把中文的精妙发挥到极致。
比如,2005年是“继续搞好宏观调控”,2006年希望“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改为“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2008年调整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2009年则变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则变化为“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来回变化的文字迷津之中,各路人士纷纷精心揣摩,试图给出一番解释。不过,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官方力图把计划拟定在变化之前,可谓极具中国特色。
但中国特色也不能取代经济本身的逻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结构调整等,往往存在彼此掣肘的矛盾。其间如何权衡费人思量,更莫说谁定了调它就服谁。
当然,2011年有所不同。一方面经济会议召开时间有所延后,引发了对于经济形势共识的猜测;另一方面,今年“定调”悬念似乎较早掀开。之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己经明确了2012年宏观调控两大要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
让人纠结的,不是定调本身,而是定调的用词玄妙。比如“稳健”——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实际政策力度是“紧”还是“松”,都可以被冠之为“稳健”;比如“微调”——无论实际政策风向是否逆转,统统都可以看成“微调”。
人们不禁想起2008定调的“保增长”。当年,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伴随着中央财政的四万亿大手笔,中国GDP增速终于“保八”成功。
现在来看,4万亿下去,至少有三大弊端难以回避。其一,这一政策使得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饱受通胀之苦,直到最近官方CPI才跌至5%之下。其二,导致了大量“国进民退”行为,挤出民间资本。天量信贷更多低效率地分配给体制内,造就了一度风靡全国的地王等现象。最后,再次鼓励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狂潮。中央财政看起来只投入4万亿,却以乘数效应撬动了地方政府不知翻几的“4万亿”,导致新一轮投资大跃进。
如此看来,中国经济改革正行走在十字路口。官方在开会,民间在纠结,开发商在硬撑。至于中国会不会再有机会在法治不健全、规则不完备的情况下,再次野蛮生长,甚至柳岸花明,恐怕只有天知道。
(作者为江西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