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很无奈地求助:“老师,在家里我管不住孩子,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请您帮忙严加管教。”短短一句求助的话,“管”和“说”两个字反映了当前家庭教育的一种常态,而“帮忙”这个词则反映了家长在面对家庭教育困境时的“不在场”心理倾向,这是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困境。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者,其家庭教育观念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从实践层面改变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家庭教育从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回归生活的陪伴。但要注意,带有教育目的的陪伴不只是生活日常,家长在陪伴中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才能确保陪伴教育的有效性。
在陪伴中要有情感交流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陪伴是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玩手机。这种陪伴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的心思可能根本就不在作业上,而在手机那里。另一种陪伴是紧紧地盯着孩子,稍有状况就在旁边指手画脚。这种陪伴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感,适得其反。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应当是有情感交流的陪伴。陪伴孩子不是时时刻刻守着孩子,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应当暂时离开。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在一旁做自己的T作,此时没有了家长的监视,孩子的内心才是放松的,而家长自身的专注又会感染孩子,激励孩子同样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作业。这种陪伴虽无言语的交流,但有心灵的相通。
有效的陪伴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比如,书信交流。
2019年父亲节前夕,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并告诉他们,这封信要作为父亲节礼物寄给他们的爸爸。有些孩子刚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们平时和父亲交流很少。为此,我讲了一些我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有的父亲提着水果、牛奶在校门口翘首张望;有的父亲扛着沉重的行李,跟在身高一米七几却两手空空健步如飞的儿子身后。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安静了,有话写了。有学生跟我说,感觉一下子把平时很想对父亲说却又说不清楚的话说完整说明白了。我帮孩子们把信送到邮局,这一切并没有事先告诉家长。父亲节前后,家长群里沸腾了,各种感动和兴奋霸屏。收到信的家长各种激动,还没有收到的各种羡慕各种期待,甚至有一位爸爸跟我一再确认是否有他儿子的信,生怕信件被邮局弄丢了。很多爸爸都给孩子写了回信。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从此每两周和儿子通信一次。
在网络时代,短信、电话、视频等交流方式的确很便捷,但是我们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是至亲的人,当面进行情感交流时就越觉得难为情,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口,书信可以打破这种尴尬。此外,书信便于家长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付诸实施,特别是对于父母在外地的孩子、高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在陪伴中注意角色转换
家庭教育应以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能够适应和融入社会并能实现自我良好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人为目标。常见的有进步意义的观点有:反对家长权威、倡导亲子平等,反对惩罚、倡导赏识,等等。这些观点是对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积极突破,但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目标由孩子对家庭利益的服从上升到孩子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一高度时,家长的角色也就必然要具备相应的社会属性。
有这样一个案例:平时严厉的父亲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去了酒吧,女儿喝得酩酊大醉,迷迷糊糊感觉自己是被人抱走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女儿发现自己在家里,父亲已经没了身影,床头放着一封信。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女儿,请记住你喝酒的极限……以后你一个人在外面会遇到坏人,爸爸也没有办法永远在你的身边保护你,因此,你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带女儿去酒吧喝醉并抱着她回家,这位父亲扮演的是现实社会中不光彩的角色,但这是在为女儿独自步入社会做准备。很多事情,采取围堵的策略是无意义的,欲望是人的天性,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不如引导孩子去认识、去适应,学会自我保护。
在陪伴中善于發现和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一切能对孩子的情感产生冲击的情境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比如,孩子受到表扬、遇到挫折、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等,情感是失衡的,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我们在对孩子的性格特征足够了解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情境,对孩子的心智进行磨炼。
我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而且有些急躁,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写字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写得不好,她都会把字擦掉或是打个叉重新写,这导致她写字的速度很慢。
对自己要求高而且执着是一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失败,就很不好了。针对女儿的这种情况,我也在寻找机会对她进行引导。前段时间,体育老师在教踢毽子,她踢得不好,回家来我就陪她练习。我们采取比赛的形式,一人一次轮流来,每次连续踢的次数多的人记一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高的获胜。在踢毽子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刚开始两人持平,然后让她超过我一点,后来我再追上她,慢慢超过她一点,再多超过一点,让她有点急。在她急躁的时候,我就会和她聊聊彼此的心情,讲讲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她明白遇事需要沉着冷静。在这一输一赢、得意与焦急之间,我努力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输赢。
踢毽子的游戏让女儿认同我和她是公平的竞争双方,真实的比赛情景让她的情感得到真实而充分的表达,彼此坦诚的交流确保了陪伴的情感基础,这是一次有效的带有教育目的的陪伴。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应当在回归生活现实的亲子陪伴中进行。家长应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或者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有效的情感交流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者,其家庭教育观念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从实践层面改变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家庭教育从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回归生活的陪伴。但要注意,带有教育目的的陪伴不只是生活日常,家长在陪伴中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才能确保陪伴教育的有效性。
在陪伴中要有情感交流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陪伴是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玩手机。这种陪伴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孩子的心思可能根本就不在作业上,而在手机那里。另一种陪伴是紧紧地盯着孩子,稍有状况就在旁边指手画脚。这种陪伴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感,适得其反。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应当是有情感交流的陪伴。陪伴孩子不是时时刻刻守着孩子,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应当暂时离开。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在一旁做自己的T作,此时没有了家长的监视,孩子的内心才是放松的,而家长自身的专注又会感染孩子,激励孩子同样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作业。这种陪伴虽无言语的交流,但有心灵的相通。
有效的陪伴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比如,书信交流。
2019年父亲节前夕,我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并告诉他们,这封信要作为父亲节礼物寄给他们的爸爸。有些孩子刚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们平时和父亲交流很少。为此,我讲了一些我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有的父亲提着水果、牛奶在校门口翘首张望;有的父亲扛着沉重的行李,跟在身高一米七几却两手空空健步如飞的儿子身后。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安静了,有话写了。有学生跟我说,感觉一下子把平时很想对父亲说却又说不清楚的话说完整说明白了。我帮孩子们把信送到邮局,这一切并没有事先告诉家长。父亲节前后,家长群里沸腾了,各种感动和兴奋霸屏。收到信的家长各种激动,还没有收到的各种羡慕各种期待,甚至有一位爸爸跟我一再确认是否有他儿子的信,生怕信件被邮局弄丢了。很多爸爸都给孩子写了回信。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从此每两周和儿子通信一次。
在网络时代,短信、电话、视频等交流方式的确很便捷,但是我们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是至亲的人,当面进行情感交流时就越觉得难为情,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出口,书信可以打破这种尴尬。此外,书信便于家长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付诸实施,特别是对于父母在外地的孩子、高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在陪伴中注意角色转换
家庭教育应以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能够适应和融入社会并能实现自我良好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人为目标。常见的有进步意义的观点有:反对家长权威、倡导亲子平等,反对惩罚、倡导赏识,等等。这些观点是对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积极突破,但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当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目标由孩子对家庭利益的服从上升到孩子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一高度时,家长的角色也就必然要具备相应的社会属性。
有这样一个案例:平时严厉的父亲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去了酒吧,女儿喝得酩酊大醉,迷迷糊糊感觉自己是被人抱走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女儿发现自己在家里,父亲已经没了身影,床头放着一封信。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女儿,请记住你喝酒的极限……以后你一个人在外面会遇到坏人,爸爸也没有办法永远在你的身边保护你,因此,你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带女儿去酒吧喝醉并抱着她回家,这位父亲扮演的是现实社会中不光彩的角色,但这是在为女儿独自步入社会做准备。很多事情,采取围堵的策略是无意义的,欲望是人的天性,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不如引导孩子去认识、去适应,学会自我保护。
在陪伴中善于發现和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一切能对孩子的情感产生冲击的情境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比如,孩子受到表扬、遇到挫折、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等,情感是失衡的,这是我们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我们在对孩子的性格特征足够了解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情境,对孩子的心智进行磨炼。
我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她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而且有些急躁,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写字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写得不好,她都会把字擦掉或是打个叉重新写,这导致她写字的速度很慢。
对自己要求高而且执着是一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失败,就很不好了。针对女儿的这种情况,我也在寻找机会对她进行引导。前段时间,体育老师在教踢毽子,她踢得不好,回家来我就陪她练习。我们采取比赛的形式,一人一次轮流来,每次连续踢的次数多的人记一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高的获胜。在踢毽子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刚开始两人持平,然后让她超过我一点,后来我再追上她,慢慢超过她一点,再多超过一点,让她有点急。在她急躁的时候,我就会和她聊聊彼此的心情,讲讲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她明白遇事需要沉着冷静。在这一输一赢、得意与焦急之间,我努力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输赢。
踢毽子的游戏让女儿认同我和她是公平的竞争双方,真实的比赛情景让她的情感得到真实而充分的表达,彼此坦诚的交流确保了陪伴的情感基础,这是一次有效的带有教育目的的陪伴。
综上所述,有效的家庭教育应当在回归生活现实的亲子陪伴中进行。家长应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或者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有效的情感交流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