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浓度梯度倍增的氧氟沙星(Ofx)体外诱导获得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株,进一步研究MTB对氟喹诺酮类(FQs)药物的耐药稳定性变化,初步分析其耐药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突变特点。
方法选取MTB标准株H37RV和24株临床分离Ofx敏感株,在Ofx浓度递增的含药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诱导菌株对Ofx的耐药性,微量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法测定FQs药物的MIC变化情况,测序鉴定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情况,分析不同突变位点与耐药程度的关系。将6株临床分离Ofx耐药株和体外诱导耐药株,在无药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观察耐药稳定性变化,包括MIC变化及gyrA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在24株临床分离Ofx敏感株中,有21株诱导后MIC值是诱导前8倍以上,成功诱导为耐药株,且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也发生交叉耐药,测序除1株未检测到突变,其余均检测到gyrA基因QRDR的热点突变,其中94位突变占60%(12/20),且相应半数最低抑菌浓度(MIC50)达8 μg/ml以上。6株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中,有4株发生90位突变,占67%,但相应MIC50仅为2 μg/ml。临床分离耐药株无药连续传代21代,MIC值无明显变化,突变点未发生变化;诱导耐药株无药连续传代11代,MIC值无明显变化,3株菌QRDR区发生新的突变。
结论通过Ofx体外诱导试验可以获得对3种FQs药物均耐药的MTB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 88、94位突变与MTB对FQs的高水平耐药相关;MTB对FQs药物的耐药稳定性较强,较难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