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的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它情文并茂,博大精深。可是,对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却是深奥难懂,佶屈聱牙,如读天书。综观近年来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材已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更侧重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测试。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妨从这样几个步骤入手。
关键词:读出感觉 品出韵味 译得透彻
一、读出感觉
情是文之魂,那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无不渗透于这流传千古的字里行间。那抑扬铿锵、缠绵悱恻的意境,那悠扬明快,清新含蓄的感情,只有在反復诵读中,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朱光潜告诉我们:“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所以说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勤学苦练地读。课堂上诵读文言文的方式有许多种: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竞赛读,配乐读,看图读……
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可以借助教参中提供的CAI素材为课文配以优美的图画,让学生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的涓涓溪流中领略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教学《活板》时,带好道具,一边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一边为学生表演活版印刷的制作过程,寓教于乐,学得愉快,教得轻松;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则用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那份闲情逸致……
二、品出韵味
阅读过文言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读文言文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与额外“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古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也正是这种“猜”,才能给阅读带来新鲜感和发现的乐趣,才能给教学带来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语言带挈思维,思维关照语言,只有这两种运动的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而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热情最为浓烈和高涨的时候往往是第一节课,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的品析一定要放在第一节课。在多次诵读课文的基础之上,猜课文的内涵,品课文的韵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猜测与品读中体会文言文那份独特的魅力。
比如,在讲授《小石潭记》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画面:1.河东先生馆;2.知与不知轩;3.临潭观景亭;4.寄情山水楼。其中包括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基础之上寻找作者开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与后来的“悄怆幽邃”,这一“乐” 一“悲”的原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景与情”又是如何交融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真实地感受文言文的美丽。
三、译得透彻
虽说文言文可以“猜”,但我们教学更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 古文翻译这一环节也是非同寻常、不可忽视的。正视文言文的字面教学,这是基础,也是大纲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文言文的翻译一般可以从字、词、句、语段四个方面入手。在诵读、品味基础之上把全篇文章贯通起来,虽然不一定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但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做到释义准确明白。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既要清楚词语的本义,又要理解在具体语段中的特定含义。在指导学生译句时,我一般是分成这样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找关键词”。文言文的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字字难理解,如果把那些最难理解的“疙瘩词”解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翻译句子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些潜藏的“拦路虎”找出来,然后学习“武松打虎”的精神,做打虎英雄。比如“安敢毒耶”的“毒”应理解为“怨恨”;“山行六七里”的“山”是名词作状语;“为天下唱”中“唱”通“倡”……这些关键词解决了,还怕不会翻译这句话吗?第二步是 “疏通”。即调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使之基本通顺,符合现代的说话习惯。文言文中常有被动、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等现象,老师在平时要做好督促工作,强化对重点词法句法的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
文言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感受一代风流人物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逐步确立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让学生的精神走向丰润完满。■
关键词:读出感觉 品出韵味 译得透彻
一、读出感觉
情是文之魂,那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无不渗透于这流传千古的字里行间。那抑扬铿锵、缠绵悱恻的意境,那悠扬明快,清新含蓄的感情,只有在反復诵读中,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朱光潜告诉我们:“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所以说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勤学苦练地读。课堂上诵读文言文的方式有许多种: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竞赛读,配乐读,看图读……
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可以借助教参中提供的CAI素材为课文配以优美的图画,让学生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的涓涓溪流中领略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教学《活板》时,带好道具,一边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一边为学生表演活版印刷的制作过程,寓教于乐,学得愉快,教得轻松;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则用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如诗如画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那份闲情逸致……
二、品出韵味
阅读过文言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读文言文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与额外“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古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也正是这种“猜”,才能给阅读带来新鲜感和发现的乐趣,才能给教学带来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语言带挈思维,思维关照语言,只有这两种运动的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而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热情最为浓烈和高涨的时候往往是第一节课,所以我认为对文言文的品析一定要放在第一节课。在多次诵读课文的基础之上,猜课文的内涵,品课文的韵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猜测与品读中体会文言文那份独特的魅力。
比如,在讲授《小石潭记》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画面:1.河东先生馆;2.知与不知轩;3.临潭观景亭;4.寄情山水楼。其中包括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基础之上寻找作者开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与后来的“悄怆幽邃”,这一“乐” 一“悲”的原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景与情”又是如何交融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真实地感受文言文的美丽。
三、译得透彻
虽说文言文可以“猜”,但我们教学更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 古文翻译这一环节也是非同寻常、不可忽视的。正视文言文的字面教学,这是基础,也是大纲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文言文的翻译一般可以从字、词、句、语段四个方面入手。在诵读、品味基础之上把全篇文章贯通起来,虽然不一定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但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做到释义准确明白。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既要清楚词语的本义,又要理解在具体语段中的特定含义。在指导学生译句时,我一般是分成这样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找关键词”。文言文的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字字难理解,如果把那些最难理解的“疙瘩词”解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翻译句子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些潜藏的“拦路虎”找出来,然后学习“武松打虎”的精神,做打虎英雄。比如“安敢毒耶”的“毒”应理解为“怨恨”;“山行六七里”的“山”是名词作状语;“为天下唱”中“唱”通“倡”……这些关键词解决了,还怕不会翻译这句话吗?第二步是 “疏通”。即调整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使之基本通顺,符合现代的说话习惯。文言文中常有被动、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等现象,老师在平时要做好督促工作,强化对重点词法句法的归纳,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
文言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感受一代风流人物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逐步确立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让学生的精神走向丰润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