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大量土地非农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失血”“贫血”状态。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發布16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确立了“三农”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人才是振兴的关键,如何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较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现象严重。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是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只有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人力资本理论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在一定的培育环境下,培育主体借助培育工具和信息技术,以多样化的培育方式将农业知识、技能、现代观念等传授给农民,使普通农民和有志从事农业职业的人成为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专业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支持扶持力度,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培育政策,提高其农业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地方官员开发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等问题,为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笔者对安徽省芜湖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芜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市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下辖4县4区以及2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57个镇(含涉农街道)747个村,总人口386万,其中农业人口210万,确权耕地面积325万亩。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139.87万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0元。
从2013年开始,芜湖市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握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开展初、中、高“三级贯通”等级认证,逐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到2017年底,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520名,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5150人,从事种植业3350人、畜牧养殖业1100人、水产养殖业700人;专业技能型770人;专业服务型4600人。对4823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初中高等级认证,其中高级职业农民77名、中级186人、初级4560名,认证合格率达93.7%。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评估中,芜湖市每年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
三、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育政策
2015年,芜湖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政办〔2015〕28号)。7个项目县区政府均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每年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紧密结合芜湖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遴选培训机构,创新培育模式,力求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有芜湖地方特色。南陵县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率先以县政府文件提出“用益物权”概念并加以实践;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信用贷款主要对象,成为邮储银行“三农”金融创新实验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可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培训 基地实训、导师团指导 规范认定、财政投入 信贷支持 项目扶持等“三个加法”,形成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农业农村部将其作为全国十大模式广泛推广。
(二)精准培育对象,精细开展教育培训
各项目县区安排人员逐村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库,发放给农民朋友一封信,详细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要意义、培育目的、遴选对象标准、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等内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对照标准,在自愿申报、村镇推荐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候选人中,采取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民主形式进行学员选拔,将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严格按照集中理论教学、基地实训、外出考察、学员互动、跟踪服务5个环节开展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局限于实用的专业技术,还重点从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科技发展、品牌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榜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双创”空间
命名一批特色突出、承载力强、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2017年,芜湖认定了19个“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示范基地”。其中,芜湖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芜湖南陵大浦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和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获批省级示范基地。南陵县设立14家农民田间学校,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就近培育。 (四)争取政策扶持,着力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
按照芜湖市委实施人才主战略,芜湖市农委出台《芜湖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选实施方案》,从2017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选拔培养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标兵100名,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专利或农业科技奖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从事农业特色产业,领办或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职业农民先进典型涌现出来:芜湖县杨良金同志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芜湖县返乡创业大学生马荣花等6位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南陵县谷浩、无为县马军秀享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资助。
(五)突出能力培养,加快培育农村技能人才
除完成年度省级计划任务外,近几年,芜湖市农委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州农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示范家庭农场主”“青年农场主”“休闲农业主”“综合种养大户”“江蟹养殖大户”等428名新型职业农民,赴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开展异地教学。通过到现代农业发达地区,请专家授课、考察学习,力图改变职业农民从业思维和观念,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提高素养。
(六)深化宣传引导,激励职业农民创业积极性
芜湖市农委与芜湖广电中心合作,在芜湖电视台开播《乡约鸠兹》农业栏目,每周两档,每档15分钟。自2017年7月开播一年以来,播出100余期,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典型和特色产业发展成功案例,进一步激发职业农民创业热情。
四、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经验总结
(一)促进主体培育,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大批职业农民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经营素质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目前,芜湖市基本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致富带头人轮训,参训学员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创办的家庭农场已达到52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62个,“三品一标”有效认证达到498个,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促进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鸠江区德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新型职业农民管大鹏的带领下,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成果:2015年“中小型西瓜系列专用型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2017年“中小型西瓜种质资源创制及系列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陵县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叶胜佳领办的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350亩,“稻鳖蛙共生模式”获2017年全国首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鸠江区职业农民汪大圣葡萄种植品种,获得2017年全国葡萄大赛金奖。
(三)促进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开展
近几年,芜湖市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电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全市有2000多名电商、休闲农业主参加培训,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培养。目前,芜湖市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269家,从业人员9450人,每年面向长三角地区接待游客约660万人次。有6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2017年销售额74亿元,较上年增长23%。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举办实战型电商人才的松鼠班,并筹建松鼠商学院,实现电商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机结合。
(四)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繁昌平铺镇新型职业农民李典中返乡创业,成立繁昌盛典农业公司,2018年实施“稻虾共作”“渔光互补”养殖面积已达到5120亩,比去年增加2300余亩,每亩净收入3000元左右。在其带动下,平铺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平铺镇新塘村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绿色发展模式,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为特征,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目标。目前,芜湖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7万亩,比2016年增加4万亩。
五、关于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尚未根本改善,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促进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新型職业农民制度。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构建和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进一步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来源、培训内容、扶持政策。有效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促进其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建立“农广校 市场主体”的多元培育主体,开展“学历 技能 创业”多元化教育培训。充实师资库,建立实训基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产业关键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制定完善培育扶持政策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比工作,通过政策扶持,激励职业农民创业热情。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六、结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核心因素。芜湖市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正在成为乡村转型崛起的源头活水。通过思想重视、服务保障及平台搭建三方面进一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农业、扎根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只有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只有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才能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注:本文是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7yjsjy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专家简介:
张贵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先后在《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农村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一、人力资本理论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指在一定的培育环境下,培育主体借助培育工具和信息技术,以多样化的培育方式将农业知识、技能、现代观念等传授给农民,使普通农民和有志从事农业职业的人成为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专业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支持扶持力度,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培育政策,提高其农业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地方官员开发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等问题,为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笔者对安徽省芜湖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芜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市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下辖4县4区以及2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57个镇(含涉农街道)747个村,总人口386万,其中农业人口210万,确权耕地面积325万亩。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139.87万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0元。
从2013年开始,芜湖市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握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开展初、中、高“三级贯通”等级认证,逐步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到2017年底,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520名,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5150人,从事种植业3350人、畜牧养殖业1100人、水产养殖业700人;专业技能型770人;专业服务型4600人。对4823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初中高等级认证,其中高级职业农民77名、中级186人、初级4560名,认证合格率达93.7%。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评估中,芜湖市每年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
三、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育政策
2015年,芜湖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政办〔2015〕28号)。7个项目县区政府均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每年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紧密结合芜湖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遴选培训机构,创新培育模式,力求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有芜湖地方特色。南陵县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率先以县政府文件提出“用益物权”概念并加以实践;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信用贷款主要对象,成为邮储银行“三农”金融创新实验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可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培训 基地实训、导师团指导 规范认定、财政投入 信贷支持 项目扶持等“三个加法”,形成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农业农村部将其作为全国十大模式广泛推广。
(二)精准培育对象,精细开展教育培训
各项目县区安排人员逐村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库,发放给农民朋友一封信,详细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要意义、培育目的、遴选对象标准、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等内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对照标准,在自愿申报、村镇推荐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候选人中,采取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民主形式进行学员选拔,将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严格按照集中理论教学、基地实训、外出考察、学员互动、跟踪服务5个环节开展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局限于实用的专业技术,还重点从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科技发展、品牌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其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榜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双创”空间
命名一批特色突出、承载力强、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田间学校)。2017年,芜湖认定了19个“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实训示范基地”。其中,芜湖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芜湖南陵大浦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和安徽蓝田特种龟鳖有限公司获批省级示范基地。南陵县设立14家农民田间学校,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就近培育。 (四)争取政策扶持,着力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人才
按照芜湖市委实施人才主战略,芜湖市农委出台《芜湖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选实施方案》,从2017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选拔培养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标兵100名,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专利或农业科技奖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从事农业特色产业,领办或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职业农民先进典型涌现出来:芜湖县杨良金同志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芜湖县返乡创业大学生马荣花等6位同志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南陵县谷浩、无为县马军秀享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资助。
(五)突出能力培养,加快培育农村技能人才
除完成年度省级计划任务外,近几年,芜湖市农委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州农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示范家庭农场主”“青年农场主”“休闲农业主”“综合种养大户”“江蟹养殖大户”等428名新型职业农民,赴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开展异地教学。通过到现代农业发达地区,请专家授课、考察学习,力图改变职业农民从业思维和观念,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提高素养。
(六)深化宣传引导,激励职业农民创业积极性
芜湖市农委与芜湖广电中心合作,在芜湖电视台开播《乡约鸠兹》农业栏目,每周两档,每档15分钟。自2017年7月开播一年以来,播出100余期,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典型和特色产业发展成功案例,进一步激发职业农民创业热情。
四、芜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经验总结
(一)促进主体培育,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大批职业农民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经营素质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目前,芜湖市基本完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致富带头人轮训,参训学员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创办的家庭农场已达到52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62个,“三品一标”有效认证达到498个,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促进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鸠江区德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新型职业农民管大鹏的带领下,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成果:2015年“中小型西瓜系列专用型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2017年“中小型西瓜种质资源创制及系列品种选育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陵县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叶胜佳领办的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350亩,“稻鳖蛙共生模式”获2017年全国首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金奖。鸠江区职业农民汪大圣葡萄种植品种,获得2017年全国葡萄大赛金奖。
(三)促进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开展
近几年,芜湖市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电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全市有2000多名电商、休闲农业主参加培训,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培养。目前,芜湖市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269家,从业人员9450人,每年面向长三角地区接待游客约660万人次。有6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2017年销售额74亿元,较上年增长23%。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每年举办实战型电商人才的松鼠班,并筹建松鼠商学院,实现电商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有机结合。
(四)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繁昌平铺镇新型职业农民李典中返乡创业,成立繁昌盛典农业公司,2018年实施“稻虾共作”“渔光互补”养殖面积已达到5120亩,比去年增加2300余亩,每亩净收入3000元左右。在其带动下,平铺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平铺镇新塘村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绿色发展模式,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为特征,实现了“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目标。目前,芜湖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7万亩,比2016年增加4万亩。
五、关于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尚未根本改善,依靠劳动者素质提升促进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新型職业农民制度。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构建和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进一步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来源、培训内容、扶持政策。有效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促进其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建立“农广校 市场主体”的多元培育主体,开展“学历 技能 创业”多元化教育培训。充实师资库,建立实训基地,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产业关键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制定完善培育扶持政策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职业化进程。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比工作,通过政策扶持,激励职业农民创业热情。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六、结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核心因素。芜湖市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正在成为乡村转型崛起的源头活水。通过思想重视、服务保障及平台搭建三方面进一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身农业、扎根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只有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只有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才能够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注:本文是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7yjsjy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专家简介:
张贵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先后在《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农村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