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归途Take the long way home巴芬岛Bastions大岩壁首登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b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从飞机上下来,严寒不仅能感受到,同样也能看到,周围像是被冻住了一样。温度计显示-29℃,吸入一口冷气肺部像火燎一样,之后干燥的空气让我们很快流鼻血。路上一群孩子在结了冰的路面上踢球,一个个敞着领口也没人戴帽子,这个1500人的小镇刚送走漫长的冬季,这天也是太阳出来以后最暖和的一天。
  这里是Pond Inlet加拿大巴芬岛北端,同时几乎也是加拿大最靠北的城镇。巴芬岛位于北极圈内,是世界第五大岛屿,终年处于来自北极的极地气流影响中,冬季极度严寒,夏季依然可能暴风雪肆虐。年平均气温在-8.5℃,比同纬度的雷克雅未克低近15℃。一千多年前,维京船长Leif Eriksson在从格陵兰岛出发的航海中发现了这个岛屿,作为他们海上的陆上基地。1615年英国航海家Baffin发现这片岛屿并公布于世,之后在开辟西北航路和科考中,更多的航海家、捕鲸船拜访这里。15年前摄影师Eugene Fisher使得巴芬岛进入了极限登山家们的视野。他描述道:“在北极有这样一座被人遗忘的岛屿。北极圈以北560公里,这个面积有两个英国大的北极陆地埋藏着让人着迷的秘密。沿着它狂野的海岸线矗立着众多无人涉足的最为陡峭的大岩壁等待着将来的极限登山家。毫无疑问这片岛屿将会是这个探寻人类极限时代的一个新的篇章。”
  我们先在镇上住了五天适应寒冷的天气,利用这段时间把750公斤的攀登装备和给养物资分装进35个包里,同时了解一下沿结了冰的海上往南到达岩壁以及继续往南回到巴芬岛Clyde河的路线信息。当地因纽特人多年的极地生活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因纽特语里有个单词“Qaujimajatuqangit”,意思就是这种一代一代累计起来对于冰的状况判断的经验。
  从Pond Inlet东海岸在结了冰的Buchan海湾继续向东。我们原先想驾着狗拉雪橇,不过现实只允许我们乘坐雪地摩托,后面拖着装满了装备的名为“Qamutiiks”的旧式因纽特木制雪橇。五天的路程在严寒和崎岖的冰面上颠簸着度过,因为强风吹蚀形成的最高达一米多的冰塔甚至数次让雪橇颠覆。
  等我们到达Buchan海湾入口的时候,一下轻松解脱了很多,站在海湾厚厚的冰面上,静静地观察这座从水中伸向天空近千米的巨大岩壁Bastions,它的南壁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一块陡峭光滑的大岩壁。在出发前我们都没有把握,能否找到这块大岩壁,或者它能否符合我们的期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出发了,不顾无功而返的风险,也把寒冷等诸多困难抛诸脑后,为的是追求探寻无人探寻之地的激情,同时也能在人类探索史上留下一小段章节。
  在Bastions脚下我们设立了大本营。一段接着一段绳距,我们开始了Bastions南壁的攀登。每天只能上升50~150米。十分谨慎地在光滑的壁面上攀登,在裂缝区则必须先把其中结的冰层刮干净才能塞入手指、手掌、肩膀或者整个身体。和在Cerro Murallon一样,晚上在最高点固定好绳索后降回冰面大本营。暴风雪正在酝酿着,每隔三天便有一次暴风雪在巴芬湾上生成加强,掠过海上毫无障碍的冰面,撞击在Bastions山上,这一天攀登没有任何可能。过后在晴空下就等着受寒冷的煎熬。不过在Bastions南壁却可以享受一点微气候的好处。太阳照在南壁的岩石上,可以让温度升至零度左右。
  攀登至三分之二的岩壁高度有一处半米宽的平台,站立足够了,用来睡觉有点窄。我们搭建了一处吊帐,后面的几个晚上将在此度过而不必降回冰面大本营。晚上就着同伴的打呼声入睡,有谁翻个身,同伴就觉得几乎从吊帐掉下去,当然理论上是不会发生的,每个人都通过绳索连在岩壁上。不比雪山攀登随时可以化雪取水,大岩壁攀登时使用吊帐一个很大的困难是水源。帐外吊着数个装满雪的背包和拖吊包,雪是我们从冰面上拖吊上来的。一个油炉疲软地烧雪化水。每天早上的准备工作也极为麻烦,我们只能挨着个地起“床”穿衣。喝点速溶咖啡和麦片后继续开工。沿着一条手指宽的岩缝,我们不得不开始人工攀登。之后是一段白云英石,虽然能很稳地放岩塞,但岩石中的水晶颗粒也能把手划出一道很深的口子。
  通过卫星电话得知有四天稳定的天气窗口,对于完攀剩余的路段应该是足够了。之后的攀登很顺利,几乎全程红点,甚至连最棘手的指缝路段也自由完攀了。两周里,在这块拔“冰”而起的700米高的大岩壁上,我们忍受着各种困难和疲劳,最终当我们到达Bastions顶端的时候心里感到无比的满足。脚下的岩石,从未有人类踏足也未能有人能从这个视角欣赏Buchan海湾、Cambridge和Quernbiter峡湾。远远向东望去,冰面的边际和巴芬湾海水相接,在我们视野以外便是格陵兰岛。在巴芬岛26处峡湾大岩壁上30条路线中,这条路线可能是难度最高的(X-/A4)。
  回想过去这两周,云海、午夜阳光、泛着红色的花岗岩、透着纯净的幽蓝的冰以及几乎成为我们躲避严寒的庇护所的岩壁即将成为记忆。
  巴芬岛的冬季逐渐远去,坚冰开始融化,我们几个知道,我们的生命全寄托在脚下这片随时可能破碎的冰面。等待着我们的是每人拖着75公斤雪橇的350公里的20天行程回撤到巴芬岛Clyde河。
  从Bastions出发后不久我们就感受到无法忍受的艰难。连着装载了七八十公斤装备的雪橇的安全带,狠狠地磨着髋骨,剧烈的疼痛折磨着每个人。同时不安的情绪笼罩着我们每个人。如果冰面破碎怎么办?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们。
  冰冷的寒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我们心头一喜,风筝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11平方米的风筝像面巨大的风帆,配合着滑雪板,最快可以达到40公里时速,这样每天可以轻松前进二三十公里,甚至40公里。冰山在身边掠过,跃过冰面上的裂缝,滑过已经溢出冰面的海水。
  到Clyder河的时候,天上聚起一团黑云,暴风雪又将来临,我们已经没必要再担心。一切都过去了。我们给Bastions上的路线取名“漫漫归途(Take the Long Way Home)”。尽管极高的攀登难度,但完成攀登对我们来说才是冒险的真正开始。对我本人来说,在茫茫冰面上前行,几个小时看不见一点地标,也是未曾有过的经历。在因纽特语里有个词“Taulittuq”,描述的就是这种向着一个看不见的目标一路前行的感受。
  
  后记
  一次又一次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最蛮荒的地方度过,这种让旁人无法想像的经历成为我人生的写照,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样的远征对我不仅仅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运动,寻找一条尽可能难的路线,然后尽可能以自身力量去接近它去完攀它,然后离开它。这其中需要体现的是一种创造性,在我看来也是远征登山的发展趋势。这需要,同时也能撩拨起现代的登山者们胸怀强烈的探险欲望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跨越自身极限的渴求。
其他文献
珠峰东坡是一个未被人熟知的地方,直到2001年我国政府才首次组织科考人员和记者,对它进行科学考察。珠峰、马卡鲁峰、高原草甸、高原湖泊、冰川、原始森林、兰花……在这条环线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艳丽的杜鹃花、巨大的柏树、浓密的沙棘树,时隐时现的飞禽走兽以及瀑布、湿地和湖泊,无限风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美妙而奇异的自然画卷。山谷内景观资源极为丰富,以徒步生态科考旅游为主,并与尼泊尔巴隆国家公园相连,成为世
推荐理由:在一个孤立的小岛上汇聚着各种形态的水—奔腾的瀑布、喷涌的间歇泉、蒸腾的雾气、寒冷的冰和暖人心的温泉。  实现指数:★★☆☆☆  要抵达这座令人称奇的岛屿,可乘坐北欧航空(SAS)在哥本哈根转乘冰岛航空,往返票价总共1.3万元左右人民币。  维京人、火山、温泉、极光、精灵、北欧神话,这些让人浮想联翩的词汇,只会与一个国家联系起来—冰岛,而你可以在岛上一日看尽不同形态的水。黄金瀑布在首都雷克
为什么要来参加复古骑行?  这个城市的变化太快,就像是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流体,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环境在改变,人际交往在转变。更多幸福的机会与沮丧的失落交替存在,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变得太过迅速和飘忽不定,让人无法专注做事,也没办法理智去做出判断。“复古骑行”,实际上就是对这样液态世界的一种反对和修正。我们喜欢骑自行车,因为它的自由随性,也因为骑车时,你会真正地融入到自然当中,脚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说到山楂县,你会想到什么?一定有点望梅止渴的生津之感吧,可惜这个山楂县并不盛产山楂,而是电影外景地——湖北远安县希望充分利用《山楂树之恋》和张艺谋的影响力,发展旅游经济将远安县改叫“山楂县”。看来当年苏州洞庭东山没跟着《橘子红了》改名作什么“橘子山”,实在是意识跟不上潮流啊。  紧接着又有新闻传出值左宗棠126周年忌辰之际,有人呼吁将湖南湘阴县改名为“左宗棠县”,以打造湘
您个人是否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户外运动中您对装备和衣物的要求首要的三点是什么?  Tim Boyle:我非常享受在户外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是专业的户外探险者,不像攀登者那样对装备科技有相当高的要求。平时比较多的户外活动就是打猎、钓鱼,打猎的时候最危险的是失温,所以保持衡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舒服,如下雨时可以保持干爽、炎热时可以凉快、寒冷时可以保持体温以保证安全,这就是我认为在户外最重要的三个
今天早上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肚子上的肉在嘲笑你?我们可以拿出下班后的几个小时赶出一个方案;也可以为了客户下单喝上几斤,可就是不能为身体挤出点时间来活动活动。就算你爱好户外运动,可是只要你不是职业玩家,户外时间和一年的工作时间相比,真是捉襟见肘。伦敦的bullder.com网站对110个男人做过调查,发现收入越丰厚的工作,体重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你是一个金融经理,那你的年体重涨幅可能会达到20
在现实生活中,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会让人们固守于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代代相传,就成为了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蕴育中,人们享受着古今一脉相通的积淀与沉稳。然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求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推陈出新,创造发展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一个首要条件。因而,喜新而不弃旧,往往是人们所要寻找的理想平衡点。人们期望熟知的幸福亘古不变,身心遁入超越时空的桃源仙境。却又渴望着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世事
祈望格聂  格聂山区攀登历史  格聂山头笼罩有冰川,终年白雪皑皑,阳光映照下,艳光令人不可逼视。格聂被奉为藏传佛教的重要神山,实至名归。格聂山脚下有一冷谷寺,从建立至今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冷谷寺的建筑古朴,在群山环绕间更显得肃穆典雅。在此修行的僧侣数曾一度屈指可数,现已恢复往日盛况,有数百名僧侣在此诵经礼佛。从山下行来,迎向依山傍水的冷谷寺,禅寺身后更有数不清的尖峭山头此起彼落。怎不让人惊叹,
一双脚究竟能奔跑多远,我们无从而知。一颗心究竟能承载多少梦想,这一切要用行动去丈量。置身于山间、穿梭于丛林、盈跃于水上,第一步的迈出便注定了终生的执着。  运艳桥,一个腼腆内秀的大男孩,一位活跃在国内外越野赛的跑者,一名严谨认真的户外媒体工作者。圈内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桥,人如其名,亲切、热情、阳光。独特的空灵与俊秀中,夹杂着温柔和帅气。  谈及跑步,还是要从小桥上高中时算起,但真正接触越野跑是在大
塔尔钦:母亲一样博大的小镇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当然高原只要有阳光,总是很灿烂—我们一干人把整个下午消磨在塔尔钦一家茶馆。茶馆开在一户藏民自己家里,中年男主人殷勤周到地不停给每个人续水,他的母亲抱着孙子坐在我们旁边,不时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他们相互间的交谈自然都是我们不懂的藏语,而我们所说的汉话估计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鸟语,一间屋子,两个世界,感觉很奇特。老人膝上那孩子的眼睛出奇的明亮,在低矮昏暗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