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自改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小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要正视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然后从问题入手,确定目标,依据目标逐一诊断,依次修改,直至达到目标。要让小学生规范使用修改符号,要重视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关键词:自改能力;修改目标;修改策略
文章不厌百回改。与其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如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尤其对于学生的习作而言,更是需要反复修改。就像打铁,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锻打、修正,是打造不出精美耐用的器具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但是,如何对待学生习作的修改?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之一。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确立了习作在教材中的独立地位,使之自成体系,能力培养方面涉及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并贯穿始终,每学段、每册、每单元均有相应的要求,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规定:写一个身边的人,要求写出他的特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这就为习作修改提供了直接依据,本文拟就基于统编教材的习作自改能力培养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视问题。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论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大多数老师都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那就是重教师批改而轻学生自改。虽然教师也要求学生打完草稿后要认真修改,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上,老师的要求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这种操作上的失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修改方法上疏于指导,二是在修改过程中缺乏跟踪,三是在修改效果上缺少评价,四是与习作要求与脱节。由于我们没把功夫用在刀刃上,所以造成了作文教学的事倍功半,致使作文教学长期在高消耗、低收益的困境中徘徊。虽然教师下了很大功夫,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到语言,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认认真真的批改,既有眉批、还有总批,但是当老师把精心批改的作文本发回到学生手里时,很多学生连看都不看,有的即使看也是走马观花。所以,这次作文出现的问题,下次作文照样还会重复。究其原因,是老师代替学生做了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教师在不了解学生想法的情况下,硬把自己的观点塞给学生,学生如何会买账?教师的这种包办式的批改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还是在引导学生自改作文上下功夫、花气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改习作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在具体操作上花些心思了。
二、确定目标。教师要从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出发,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从立意、谋篇、语言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一把尺子,下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每次作文都要求学生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例如,根据新课标规定,三四年级作文要做到“注意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依据这一目标,在进行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时,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以下目标:1.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从自己平时看到的家乡的山河湖泊、楼台亭榭、庙堂楼阁等选择一处你认为最值得推介的美景,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描绘一下,分享给老师、同学,并推荐个你的亲朋好友,尤其是要把你认为最值得一看的、有特色的地方写具体、写清楚。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把目标告诉学生后,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首先确定自己想要推荐的景点,并从记忆中挖掘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些细节,想想那个最让自己感兴趣点在哪里?你为什么感兴趣?想好以后再让学生动笔写。写完了,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自己要写内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明白。如果没有,再进一步补充。自己觉得可以了,便告诉老师,老师在让学生读给同学们听,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建议。通过集思广益,自己再继续修改,修改完,再用目标这把尺子衡量一下,是否符合目标要求?如果自己觉得拿的出手了,再交给老师,大家再一起欣赏评价。
三、规范符号。规范使用修改符号既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工具,就像医生要熟悉所使用的手术器械一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会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不但给修改习作带来方便,也让习作在修改后不但不会变得面目全非,杂乱无章,反而更加美观,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观赏性。调整顺序的符号,像一只只扎下去又浮水面小鸭子,在字里行间游来游去;删除号好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拖着卷曲的尾巴,停在枝头吟唱;好词佳句则像一波波红色的浪花,在欢呼雀跃;替换符号像一个电话听筒,似乎在通知对方位置的调整;增加的文字,则被放在一个漏斗内,通过下端的一个小巧的出口,出现在属于自己的新的岗位上……。每次作文完成之后,我总是挑出一些修改符号使用比较规范、修改比较成功、卷面比较美观的习作,在班内展出,督促学生在重视习作修改的同时,注重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四、提供示范。笔者平时经常拿出一些自己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渡给学生听,同时,把自己最初产生灵感、确定主题、选择材料、组织文字、反复增删、字斟句酌的过程,告诉给学生,以此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对于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对待习作修改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我的心儿砰砰跳”习作训练时,我拿出自己曾在一个刊物上发表的诗歌《播种希望》与学生分享:童心是一块墒情适宜的土地∕种下什么长什么∕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它會长成一轮红日∕种下一个崇高的信念∕它会化作一叶风帆∕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它会让大地百花齐放∕只要有阳光∕世界就不缺少温暖。这首诗最先定名为《童心》,原文是:童心是一块土地/种下什么就会长出什么∕种下一颗爱心∕它会生成一片阳光∕种下一个理想∕体会化作双桨∕只要世界有阳光∕就永远充满希望。把标题换成“播种希望”,主题更加鲜明了,首句加上“墒情适宜”,意在说明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而第三句修改后比原文更加精炼,第四句把种爱心改成种太阳,形象更具体可感,而第五句把“风帆”换成“双桨”,更增加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教育正是播种希望的事业,所以在意境上,修改后的第七句比原文主题升华了。最后两句点题,水到渠成。 每次习作完成之后,我总是会挑出一些修改的比较认真、比较成功的佳作,或在评讲时作为范文在同学们面前展示,或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供大家欣赏、借鉴。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完成以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写的很好,他写的是自己家里养的一只鹅,开头就写到:“我家养了一只鹅,它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然后写了这只鹅是怎么来的,长什么样子,多么可爱,还写了自己与这只鹅一起玩耍、平时鹅主动担负起看家护院责任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为保护这只鹅被瓦片砸伤的经历等有趣的事情,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生动感人。我表扬过他以后问他这篇文章改了几遍?他告诉我改了五遍。我让他把每一次的底稿都交上来,然后,在讲评课上给同学们看,还让他讲了自己修改文章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改,大家都深受启发。
五、掌握技巧。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变成文字的过程。所以动笔前要想好先想好写什么,怎样写;那些作为重点,哪些略写等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仅把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作语文知识训练的过程来看待,还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思路。说明白,就要想想那个地方没交代清楚?调整一下,然后重新再说,直到说完整、说清晰,说的顺畅、条理为止。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但要耐心倾听,还要细心诊断,并及时引导。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随时跟踪学生自改习作的过程,并随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告诉学生要明确你想告诉别人什么?你所写的内容是否能支撑你所确立的中心意思?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完整?你打算从几个方面叙述?需要分几个段落?分的段落是否层次清晰?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否过渡自然?另外,你的文章读起来是否顺畅?有没有读不通的感觉?是用词不当,还是标点符号用的不够准确?书面是否整洁?书写是否工整?有没有错别字?沒把握的要查工具书。
按照以上方法,我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修改,对照目标和自己的习作,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诊断,找出毛病,依法施治。自己觉得改的差不多了,再同桌交换,进行互改。同桌互改完以后,再在小组内交流,在组长主导下,每个人轮流拿出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内其他同学听,然后小组成员依次就文章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综合小组成员的建议,在进行修改。各小组完成修改后,再在教师主导下,在班内进行集体评改。每小组推荐一篇习作,由组长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人说说自己看出的毛病所在,并提出修改方案。教师综合各自的评价意见后,进行总结。集体修改完以后,再由学生本人根据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建议,重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全面修改。修改好以后,再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批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事先要针对习作内容、学生情况等,在备课过程中预设活动方案,以便更好的把握课堂节奏,保障活动的序要、有效进行。教师要全程参与,并且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以主治医生的身份,观察、掌控整个诊断、治疗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课堂进度,要针对活动方式等适时提出建议,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以及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等及时进行指点。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达成目标,从而进一步熟练技巧,形成能力。如此,再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做到能够得心应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做好自己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易进《小学语文教学论》,2013.4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文章例话》,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自改能力;修改目标;修改策略
文章不厌百回改。与其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如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尤其对于学生的习作而言,更是需要反复修改。就像打铁,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锻打、修正,是打造不出精美耐用的器具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但是,如何对待学生习作的修改?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之一。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确立了习作在教材中的独立地位,使之自成体系,能力培养方面涉及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修改等基本能力,并贯穿始终,每学段、每册、每单元均有相应的要求,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规定:写一个身边的人,要求写出他的特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这就为习作修改提供了直接依据,本文拟就基于统编教材的习作自改能力培养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视问题。在以往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论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大多数老师都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那就是重教师批改而轻学生自改。虽然教师也要求学生打完草稿后要认真修改,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上,老师的要求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并没有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这种操作上的失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修改方法上疏于指导,二是在修改过程中缺乏跟踪,三是在修改效果上缺少评价,四是与习作要求与脱节。由于我们没把功夫用在刀刃上,所以造成了作文教学的事倍功半,致使作文教学长期在高消耗、低收益的困境中徘徊。虽然教师下了很大功夫,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到语言,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认认真真的批改,既有眉批、还有总批,但是当老师把精心批改的作文本发回到学生手里时,很多学生连看都不看,有的即使看也是走马观花。所以,这次作文出现的问题,下次作文照样还会重复。究其原因,是老师代替学生做了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教师在不了解学生想法的情况下,硬把自己的观点塞给学生,学生如何会买账?教师的这种包办式的批改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还是在引导学生自改作文上下功夫、花气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改习作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在具体操作上花些心思了。
二、确定目标。教师要从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出发,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从立意、谋篇、语言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一把尺子,下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每次作文都要求学生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例如,根据新课标规定,三四年级作文要做到“注意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依据这一目标,在进行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训练时,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以下目标:1.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从自己平时看到的家乡的山河湖泊、楼台亭榭、庙堂楼阁等选择一处你认为最值得推介的美景,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描绘一下,分享给老师、同学,并推荐个你的亲朋好友,尤其是要把你认为最值得一看的、有特色的地方写具体、写清楚。3.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把目标告诉学生后,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首先确定自己想要推荐的景点,并从记忆中挖掘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些细节,想想那个最让自己感兴趣点在哪里?你为什么感兴趣?想好以后再让学生动笔写。写完了,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自己要写内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明白。如果没有,再进一步补充。自己觉得可以了,便告诉老师,老师在让学生读给同学们听,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建议。通过集思广益,自己再继续修改,修改完,再用目标这把尺子衡量一下,是否符合目标要求?如果自己觉得拿的出手了,再交给老师,大家再一起欣赏评价。
三、规范符号。规范使用修改符号既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工具,就像医生要熟悉所使用的手术器械一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会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不但给修改习作带来方便,也让习作在修改后不但不会变得面目全非,杂乱无章,反而更加美观,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观赏性。调整顺序的符号,像一只只扎下去又浮水面小鸭子,在字里行间游来游去;删除号好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拖着卷曲的尾巴,停在枝头吟唱;好词佳句则像一波波红色的浪花,在欢呼雀跃;替换符号像一个电话听筒,似乎在通知对方位置的调整;增加的文字,则被放在一个漏斗内,通过下端的一个小巧的出口,出现在属于自己的新的岗位上……。每次作文完成之后,我总是挑出一些修改符号使用比较规范、修改比较成功、卷面比较美观的习作,在班内展出,督促学生在重视习作修改的同时,注重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四、提供示范。笔者平时经常拿出一些自己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渡给学生听,同时,把自己最初产生灵感、确定主题、选择材料、组织文字、反复增删、字斟句酌的过程,告诉给学生,以此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对于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对待习作修改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我的心儿砰砰跳”习作训练时,我拿出自己曾在一个刊物上发表的诗歌《播种希望》与学生分享:童心是一块墒情适宜的土地∕种下什么长什么∕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它會长成一轮红日∕种下一个崇高的信念∕它会化作一叶风帆∕种下一片绿色的希望∕它会让大地百花齐放∕只要有阳光∕世界就不缺少温暖。这首诗最先定名为《童心》,原文是:童心是一块土地/种下什么就会长出什么∕种下一颗爱心∕它会生成一片阳光∕种下一个理想∕体会化作双桨∕只要世界有阳光∕就永远充满希望。把标题换成“播种希望”,主题更加鲜明了,首句加上“墒情适宜”,意在说明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期。而第三句修改后比原文更加精炼,第四句把种爱心改成种太阳,形象更具体可感,而第五句把“风帆”换成“双桨”,更增加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教育正是播种希望的事业,所以在意境上,修改后的第七句比原文主题升华了。最后两句点题,水到渠成。 每次习作完成之后,我总是会挑出一些修改的比较认真、比较成功的佳作,或在评讲时作为范文在同学们面前展示,或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供大家欣赏、借鉴。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完成以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写的很好,他写的是自己家里养的一只鹅,开头就写到:“我家养了一只鹅,它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然后写了这只鹅是怎么来的,长什么样子,多么可爱,还写了自己与这只鹅一起玩耍、平时鹅主动担负起看家护院责任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为保护这只鹅被瓦片砸伤的经历等有趣的事情,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生动感人。我表扬过他以后问他这篇文章改了几遍?他告诉我改了五遍。我让他把每一次的底稿都交上来,然后,在讲评课上给同学们看,还让他讲了自己修改文章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改,大家都深受启发。
五、掌握技巧。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变成文字的过程。所以动笔前要想好先想好写什么,怎样写;那些作为重点,哪些略写等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仅把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作语文知识训练的过程来看待,还从写作的角度出发,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思路。说明白,就要想想那个地方没交代清楚?调整一下,然后重新再说,直到说完整、说清晰,说的顺畅、条理为止。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但要耐心倾听,还要细心诊断,并及时引导。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随时跟踪学生自改习作的过程,并随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告诉学生要明确你想告诉别人什么?你所写的内容是否能支撑你所确立的中心意思?你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完整?你打算从几个方面叙述?需要分几个段落?分的段落是否层次清晰?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否过渡自然?另外,你的文章读起来是否顺畅?有没有读不通的感觉?是用词不当,还是标点符号用的不够准确?书面是否整洁?书写是否工整?有没有错别字?沒把握的要查工具书。
按照以上方法,我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修改,对照目标和自己的习作,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诊断,找出毛病,依法施治。自己觉得改的差不多了,再同桌交换,进行互改。同桌互改完以后,再在小组内交流,在组长主导下,每个人轮流拿出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内其他同学听,然后小组成员依次就文章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综合小组成员的建议,在进行修改。各小组完成修改后,再在教师主导下,在班内进行集体评改。每小组推荐一篇习作,由组长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人说说自己看出的毛病所在,并提出修改方案。教师综合各自的评价意见后,进行总结。集体修改完以后,再由学生本人根据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建议,重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全面修改。修改好以后,再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批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事先要针对习作内容、学生情况等,在备课过程中预设活动方案,以便更好的把握课堂节奏,保障活动的序要、有效进行。教师要全程参与,并且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以主治医生的身份,观察、掌控整个诊断、治疗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课堂进度,要针对活动方式等适时提出建议,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以及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等及时进行指点。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达成目标,从而进一步熟练技巧,形成能力。如此,再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做到能够得心应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做好自己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易进《小学语文教学论》,2013.4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文章例话》,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