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学阶段作为整个国民教育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思政课的信仰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因此,作为中学思政课堂的主导者,思政教师理应肩负起党和国家交予的重要使命,提升中學生的政治信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坚守政治信仰,育人者当自育
1.提升政治认同,在思想上坚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与其他科任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不管是在自身理论建构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都需要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和判断力,拥有更坚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这也是对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为此,中学思政教师要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用对真理的信仰负责任地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生的信仰。
2.加强理论学习,在专业上塑造信仰
理论素养是中学思政教师的核心能力。处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及途径甚至已超过教师,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就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更无法引导学生用理论武装头脑。为此,思政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论自信,在专业上塑造信仰。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仅要研究教科书,还要阅读丰富的课外理论书籍;二要加强时政研究,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学习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领会党中央的施政方针与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增强教学时代感。
3.建立督促机制,在行动中巩固信仰
为了考查和巩固思政教师的信仰,可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一是完善思政学科的教研集备制度。在教研集备活动中,教师要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情实感出发,分析和交流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可建立相应考核机制,督促和激励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用。二是健全思政课堂的听课反馈机制。中学党组织负责人、校长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共同推动思政教师的信仰建设。三是建立学生评价思政教师的制度。学生能否获得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信仰,可以折射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程度与水平。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中学思政课提出的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从信仰出发,主动落实新课标对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构建充满信仰光芒的中学思政课堂。
二、铸就信仰路径,亲其师信其道
1.坚持价值引领,在传授中传递信仰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民族国家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之中,由此决定了其公民必须具有超越理性的政治信仰[1]。无独有偶,北师大林崇德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公民道德、国家认同等都是指向价值观的。中学思政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信仰,首先自己要懂得分辨并抵制各种错误和消极的价值观,构筑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系,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价值方向。
例如在教学必修四“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笔者选用当年度本地“最美农妇”周英舍己救人的案例,通过设计“周英这一行为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她的人生有价值吗?如何体现?怎么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信仰。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中学思政教师要关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事件,借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论,帮助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2.注重学理分析,在认知中认同信仰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信仰的认知是实现信仰认同的前提。思政教师要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尊重教育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发展到认同。
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在讲哲学时安排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在分析时政时穿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之要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理分析,让学生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接受信仰教育,不断引领学生在自主思辨中感受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信仰认同。
3.发掘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体验信仰
中学思政教材中所涉及的情境大多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教材资源与学生探讨人生信仰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广泛挖掘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并创造有利于塑造信仰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政府的责任”时,可事先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政府近些年“为民办实事”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政府所做政务,从而树立正确的政府观,并认同政府的行为。
信仰不仅是思想认识,也是行为实践。真正的科学理论乃在实践之内,成为扩充理论和达到新的可能性的手段[3]。因此,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如在研学活动中开发“红色线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信仰、践行信仰,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纠正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和错误行为。总之,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的理解,并将其升华为自己内心的最高信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思政教师担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政治信仰的重大任务。教师理应毫不动摇地坚定信仰,自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打造一个充满信仰光芒的思政课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3.
(责任编辑
一、坚守政治信仰,育人者当自育
1.提升政治认同,在思想上坚定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与其他科任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不管是在自身理论建构还是教育教学工作中,都需要具备更高的政治觉悟和判断力,拥有更坚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这也是对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为此,中学思政教师要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用对真理的信仰负责任地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生的信仰。
2.加强理论学习,在专业上塑造信仰
理论素养是中学思政教师的核心能力。处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及途径甚至已超过教师,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就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更无法引导学生用理论武装头脑。为此,思政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论自信,在专业上塑造信仰。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仅要研究教科书,还要阅读丰富的课外理论书籍;二要加强时政研究,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学习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领会党中央的施政方针与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增强教学时代感。
3.建立督促机制,在行动中巩固信仰
为了考查和巩固思政教师的信仰,可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一是完善思政学科的教研集备制度。在教研集备活动中,教师要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情实感出发,分析和交流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可建立相应考核机制,督促和激励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用。二是健全思政课堂的听课反馈机制。中学党组织负责人、校长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共同推动思政教师的信仰建设。三是建立学生评价思政教师的制度。学生能否获得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信仰,可以折射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程度与水平。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中学思政课提出的更高水平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从信仰出发,主动落实新课标对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构建充满信仰光芒的中学思政课堂。
二、铸就信仰路径,亲其师信其道
1.坚持价值引领,在传授中传递信仰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民族国家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之中,由此决定了其公民必须具有超越理性的政治信仰[1]。无独有偶,北师大林崇德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公民道德、国家认同等都是指向价值观的。中学思政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信仰,首先自己要懂得分辨并抵制各种错误和消极的价值观,构筑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系,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引向正确的价值方向。
例如在教学必修四“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笔者选用当年度本地“最美农妇”周英舍己救人的案例,通过设计“周英这一行为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她的人生有价值吗?如何体现?怎么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递信仰。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中学思政教师要关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事件,借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论,帮助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2.注重学理分析,在认知中认同信仰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对信仰的认知是实现信仰认同的前提。思政教师要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尊重教育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发展到认同。
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在讲哲学时安排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在分析时政时穿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总之要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理分析,让学生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接受信仰教育,不断引领学生在自主思辨中感受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信仰认同。
3.发掘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体验信仰
中学思政教材中所涉及的情境大多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教材资源与学生探讨人生信仰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广泛挖掘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并创造有利于塑造信仰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政府的责任”时,可事先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政府近些年“为民办实事”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政府所做政务,从而树立正确的政府观,并认同政府的行为。
信仰不仅是思想认识,也是行为实践。真正的科学理论乃在实践之内,成为扩充理论和达到新的可能性的手段[3]。因此,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如在研学活动中开发“红色线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信仰、践行信仰,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纠正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和错误行为。总之,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的理解,并将其升华为自己内心的最高信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思政教师担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政治信仰的重大任务。教师理应毫不动摇地坚定信仰,自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打造一个充满信仰光芒的思政课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3.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