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才能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放弃教学,偏科教学,成人化教育,以及不适当的吹捧和拔苗助长都是有害于儿童基础教育的。本文论述了儿童画的基本定义及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童画;智力;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8-02
当今对儿童画的关注,已遍及千家万户,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但如何正确认识和评析儿童画,却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早在1882年,艺术学者里奇写出其研究成果《儿童是艺术家》。至今一百多年间,又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美术家,相继对儿童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家黄翼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是一部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水平的专著。研究儿童发育的专家还根据儿童画人的完整度来判断其智力发展水平。现代派艺术家从儿童画原创性造型中寻找纯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童年时代是记忆印痕的永存期,又是形象思维的活跃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专门研究儿童画的德国学者基尔申什内尔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儿童图画和少年图画没有人指导,没人教学,怎样发展?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人的才能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放弃教学,偏科教学,成人化教育,以及不适当的吹捧和拔苗助长都是有害于儿童基础教育的。
一、什么是儿童画
儿童画是人的一个生命阶段和儿童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共有的和特有的产物,它是以年龄群划分出来的,有儿童自己动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留下可视痕迹的一种运动,游戏或是儿童对自己直觉感知的事物做出来的形象表述。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1.儿童画是一定年龄的特有产物,过了这个年龄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无法弥补,也难以追回了。
2.儿童画必须是儿童动手完成的。主要是靠直觉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以保持鲜活的童心童趣。
3.最初的儿童画本质上不是画,只是手臂运动留下的痕迹即涂鸦。认识力提高后,形象有了稳定性就可以作画了。
二、儿童画的分期
中外学者对儿童画的分期做过许多研究,有过许多论述,使用的概念虽不尽相同,但分期的依据都是从大量不同年龄儿童所反映的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不同特征中概括的。美国学者厄尔W·林德曼论证了儿童的智力和美术的创造力的三个发展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兹编录如下。
第一阶段(2~4岁),用手或其他东西乱涂乱画。儿童从自己的活动、周围物体的运动、撕扯纸张或玩玩具等各项活动中得到乐趣,对这些活动的结果发生好奇。第二阶段(4~8岁),用符号或图形表达意思。孩子通过符号或画画相互影响,刺激自己的官能,力图领会其中的含义,这一阶段的美术能力发展很快,保证了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三阶段(8~12岁),开始用有结构力度的组合形象的画表现事物,也是儿童画的最后阶段或现实艺术的开端。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幻想,但他們已开始具有社会意识,懂得多了,看得多了,看得细了,已不再满足过去简单的美术活动。这一阶段儿童作画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画形更趋逼真,夸大部分减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得到关照;画中最详细的部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学科增多,兴趣转移,孩子们的美术能力出现不平衡发展。
三、儿童画评析
1.留下痕迹的运动——偶然涂鸦与受控涂鸦。我们看到孩子的涂鸦痕迹。发现你只要给孩子们预备好纸笔,让他们去涂,他们立刻会对痕迹发生好奇,不久还会产生自信。画直线主要靠肘臂运动,画圆圈则要靠掌指运动,在肢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发达了脑的指挥机能。长期的痕迹刺激,又会使视觉感受力有所提高,为形象的形成打下基础。应该使家长懂得,涂鸦练习是婴幼儿的“必修课”。从偶然涂鸦到受控涂鸦的转变是体能和智能的一个进步,万勿斥以胡涂乱抹而加以制止。
2.所见,所知,所想——幼儿到底在画什么。在幼儿会画圆圈后就想为圆圈命名,心理学家称之为“命名期”,因赋予痕迹新的意义,开始萌发形象,具有象征功能,因此又被划入“象征期”、“图式期”。在一幅被命名《妈妈》的儿童画里,在圆圈下画了四肢,在圆圈上画了烫发,在圆圈里面画了眼睛、鼻子。儿童描写人的时候,是完全依照他自己的想法的。
对于儿童作画是画其所见,还是画其所知,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今一直在争论着。我们认为应该把两者看作互为补充,最终要反映儿童的认识水平。看见的是形状,知道的是道理,二者结合就会使认识水平提高一步。
3.莫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谈儿童画的直觉美。据说当代已故的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画水墨肖像时是从眼睛画起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画家没有按“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而是只抓关键。儿童们靠直觉感受就能画出使成人感动,甚至令人叹服的人物写生画来。在这方面我们切不可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不敢放手让小孩们画画。
4.儿童在挑战。儿童看东西沿着“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发展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深入,认识愈深入,视觉分化愈细致。反之视觉分化愈细致,获取的信息愈充分,认识愈全面。所以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视觉分化程度不一样,画出来的作品深入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说儿童画就是儿童画,儿童画之所以可爱,真像儿童可爱一样,在于他们的天真无邪。他们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憧憬,奇特的想象是大人难以企及的。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包装儿童也无可厚非,但过偏过急也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儿童画水平与其将来能否成为画家并无必然联系,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发展兴趣,发展感官,开启智力和培养健康心理,应该说儿童画对心身发展的要求比对技能技巧要求更高,切勿错过这个特有的不可往返的时期,让儿童快乐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岳宁.儿童画教与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画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2]范晓莉.儿童画构图的“锦囊妙计”[J].当代幼教,2012,(7).
关键词:儿童画;智力;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8-02
当今对儿童画的关注,已遍及千家万户,成为社会一大热点。但如何正确认识和评析儿童画,却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早在1882年,艺术学者里奇写出其研究成果《儿童是艺术家》。至今一百多年间,又有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美术家,相继对儿童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家黄翼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是一部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水平的专著。研究儿童发育的专家还根据儿童画人的完整度来判断其智力发展水平。现代派艺术家从儿童画原创性造型中寻找纯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童年时代是记忆印痕的永存期,又是形象思维的活跃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专门研究儿童画的德国学者基尔申什内尔提出过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儿童图画和少年图画没有人指导,没人教学,怎样发展?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人的才能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放弃教学,偏科教学,成人化教育,以及不适当的吹捧和拔苗助长都是有害于儿童基础教育的。
一、什么是儿童画
儿童画是人的一个生命阶段和儿童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共有的和特有的产物,它是以年龄群划分出来的,有儿童自己动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留下可视痕迹的一种运动,游戏或是儿童对自己直觉感知的事物做出来的形象表述。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1.儿童画是一定年龄的特有产物,过了这个年龄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无法弥补,也难以追回了。
2.儿童画必须是儿童动手完成的。主要是靠直觉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以保持鲜活的童心童趣。
3.最初的儿童画本质上不是画,只是手臂运动留下的痕迹即涂鸦。认识力提高后,形象有了稳定性就可以作画了。
二、儿童画的分期
中外学者对儿童画的分期做过许多研究,有过许多论述,使用的概念虽不尽相同,但分期的依据都是从大量不同年龄儿童所反映的心理机能成长需要的不同特征中概括的。美国学者厄尔W·林德曼论证了儿童的智力和美术的创造力的三个发展过程,具有普遍意义,兹编录如下。
第一阶段(2~4岁),用手或其他东西乱涂乱画。儿童从自己的活动、周围物体的运动、撕扯纸张或玩玩具等各项活动中得到乐趣,对这些活动的结果发生好奇。第二阶段(4~8岁),用符号或图形表达意思。孩子通过符号或画画相互影响,刺激自己的官能,力图领会其中的含义,这一阶段的美术能力发展很快,保证了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第三阶段(8~12岁),开始用有结构力度的组合形象的画表现事物,也是儿童画的最后阶段或现实艺术的开端。虽然这一阶段的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幻想,但他們已开始具有社会意识,懂得多了,看得多了,看得细了,已不再满足过去简单的美术活动。这一阶段儿童作画的特点可概括如下:画形更趋逼真,夸大部分减少;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得到关照;画中最详细的部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学科增多,兴趣转移,孩子们的美术能力出现不平衡发展。
三、儿童画评析
1.留下痕迹的运动——偶然涂鸦与受控涂鸦。我们看到孩子的涂鸦痕迹。发现你只要给孩子们预备好纸笔,让他们去涂,他们立刻会对痕迹发生好奇,不久还会产生自信。画直线主要靠肘臂运动,画圆圈则要靠掌指运动,在肢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发达了脑的指挥机能。长期的痕迹刺激,又会使视觉感受力有所提高,为形象的形成打下基础。应该使家长懂得,涂鸦练习是婴幼儿的“必修课”。从偶然涂鸦到受控涂鸦的转变是体能和智能的一个进步,万勿斥以胡涂乱抹而加以制止。
2.所见,所知,所想——幼儿到底在画什么。在幼儿会画圆圈后就想为圆圈命名,心理学家称之为“命名期”,因赋予痕迹新的意义,开始萌发形象,具有象征功能,因此又被划入“象征期”、“图式期”。在一幅被命名《妈妈》的儿童画里,在圆圈下画了四肢,在圆圈上画了烫发,在圆圈里面画了眼睛、鼻子。儿童描写人的时候,是完全依照他自己的想法的。
对于儿童作画是画其所见,还是画其所知,从本世纪30年代至今一直在争论着。我们认为应该把两者看作互为补充,最终要反映儿童的认识水平。看见的是形状,知道的是道理,二者结合就会使认识水平提高一步。
3.莫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谈儿童画的直觉美。据说当代已故的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画水墨肖像时是从眼睛画起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画家没有按“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而是只抓关键。儿童们靠直觉感受就能画出使成人感动,甚至令人叹服的人物写生画来。在这方面我们切不可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不敢放手让小孩们画画。
4.儿童在挑战。儿童看东西沿着“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发展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深入,认识愈深入,视觉分化愈细致。反之视觉分化愈细致,获取的信息愈充分,认识愈全面。所以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视觉分化程度不一样,画出来的作品深入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说儿童画就是儿童画,儿童画之所以可爱,真像儿童可爱一样,在于他们的天真无邪。他们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憧憬,奇特的想象是大人难以企及的。家长们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包装儿童也无可厚非,但过偏过急也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儿童画水平与其将来能否成为画家并无必然联系,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发展兴趣,发展感官,开启智力和培养健康心理,应该说儿童画对心身发展的要求比对技能技巧要求更高,切勿错过这个特有的不可往返的时期,让儿童快乐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岳宁.儿童画教与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画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
[2]范晓莉.儿童画构图的“锦囊妙计”[J].当代幼教,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