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陶瓷作为一种艺术曾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陶瓷作为一种工艺品,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是让世人所赞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艺术是一种纽带,也是一种桥梁,加强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世界人民通过辉煌的陶瓷艺术认识了中华文明的非凡和伟大。在英语中,“中国”与“陶瓷”同名——被称为“China”。由此可见,陶瓷在世人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定窑,五大名窑之首,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窑在金河北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北曲阳县润滋村、燕山村一带。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代时仍继续生产,以出产白瓷著称。定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北宋后期也为宫廷烧制了大量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度阶段。
定瓷,北宋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不太透明,《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足此可见,在宋代白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装饰方法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现代缂丝的方法。其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烧制的白釉中以一种白中泛黄,湿润如象牙的“粉定”最佳,其釉稠腻似乳,对瓷胚有相当的覆盖力和修饰作用,成品被形容为“宛如薄施脂粉的少女肌肤”,所以被称作“粉定”。定窑除烧制白釉以外还烧制黑釉、绿釉和酱釉,烧造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底刻“奉化”、“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综上,总结定窑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定窑宋代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和白釉剔花瓷。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第二,定窑产品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的邢窑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第三,定瓷有芒,芒是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中最“短命”的窑场,以其独特而稀有的“天青色釉瓷”,传世仅存70余件,价值连城,弥足珍贵。窑址位于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根据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在北宋被金灭掉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几十年。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汝窑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
汝瓷,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为主。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有独特魅力。汝窑除烧制青瓷之外,还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综上汝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釉色青而润泽。第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第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第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哥瓷,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的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另外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滢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饱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总结哥瓷的特征主要是瓷器通体以“开片”著称;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哥窑的开片大多是“金丝铁线”。
钧窑,钧窑在今河南属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钧窑始创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日、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
除五大名窑之外宋代还有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就宋代制瓷业的状况考据,大致有如下主要特点:其一,窑址数量超过唐代;其二,宋代的品美及使用面较前代大为拓展;其三,宋代的瓷器还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品味。就宋代而言,瓷器工艺,无论是在造型、装饰及釉色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称得上是陶瓷工艺史上的高峰阶段,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青铜工艺,汉代砖石画像,都是前无此面貌后又有所不如的。
参考文献:
[1]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2009,2:14.
[2]夏燕靖.中国设计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11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0:70.
定窑,五大名窑之首,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窑在金河北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窑址位于现在的河北曲阳县润滋村、燕山村一带。定窑创烧于唐代,经过五代,于北宋时达到鼎盛时期,在宋代时仍继续生产,以出产白瓷著称。定窑虽然是民间瓷窑,但北宋后期也为宫廷烧制了大量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度阶段。
定瓷,北宋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胎薄而轻,质地坚硬,色泽洁白,不太透明,《归潜志》上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足此可见,在宋代白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装饰方法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现代缂丝的方法。其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烧制的白釉中以一种白中泛黄,湿润如象牙的“粉定”最佳,其釉稠腻似乳,对瓷胚有相当的覆盖力和修饰作用,成品被形容为“宛如薄施脂粉的少女肌肤”,所以被称作“粉定”。定窑除烧制白釉以外还烧制黑釉、绿釉和酱釉,烧造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底刻“奉化”、“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综上,总结定窑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定窑宋代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和白釉剔花瓷。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第二,定窑产品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的邢窑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第三,定瓷有芒,芒是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中最“短命”的窑场,以其独特而稀有的“天青色釉瓷”,传世仅存70余件,价值连城,弥足珍贵。窑址位于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根据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在北宋被金灭掉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几十年。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汝窑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
汝瓷,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为主。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有独特魅力。汝窑除烧制青瓷之外,还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综上汝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釉色青而润泽。第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第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第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哥瓷,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的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另外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滢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饱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总结哥瓷的特征主要是瓷器通体以“开片”著称;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哥窑的开片大多是“金丝铁线”。
钧窑,钧窑在今河南属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钧窑始创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日、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
除五大名窑之外宋代还有耀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就宋代制瓷业的状况考据,大致有如下主要特点:其一,窑址数量超过唐代;其二,宋代的品美及使用面较前代大为拓展;其三,宋代的瓷器还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品味。就宋代而言,瓷器工艺,无论是在造型、装饰及釉色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称得上是陶瓷工艺史上的高峰阶段,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青铜工艺,汉代砖石画像,都是前无此面貌后又有所不如的。
参考文献:
[1]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2009,2:14.
[2]夏燕靖.中国设计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11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