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纺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麻纺行业是否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张世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际市场整体需求量萎缩,对于麻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减少。麻纺织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等严重困难。特别在这种较大风险出现时,麻纺织企业原先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纺织:那是否会削弱我国麻纺织行业竞争力?
张世平:这倒不会。我国麻纺织业资源丰富,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分别包括苎麻纺织业、亚麻纺织业、黄(红)麻纺织业、大(汉)麻纺织业以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同时在加工规模和市场竞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我国麻纺纤维使用量达70万吨,占全球麻纤维加工量的12%以上,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规模和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额的60%以上,是具有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天然植物纤维产业。但我国麻纺织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平均规模仅有5500万元,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465家,销售产值仅265亿元。因此,针对麻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非常重要,加快制定促进麻纺织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麻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持我国麻纺织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麻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张世平:我国麻纺织业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稳步发展,技术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销售产值达265亿元。其中苎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65亿元,亚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达100亿元。2007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75亿美元,出口18.12亿美元,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的70%以上。其中,苎麻主要纺织品2.67亿美元,亚麻主要纺织品出口5.45亿美元。
中国纺织:麻纺织品是天然纤维,具备产业发展的环保性能和其纤维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特性,但是在消费市场中,麻纺织品似乎并不多见,这是市场开拓问题还是受到消费者观念的局限呢?
张世平:的确,麻纤维天然具有吸湿、透气、抑菌、防霉、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卫生保健特性,麻纺织品、服装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绿色消费和时尚潮流的需求,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加大非棉植物(主要是麻类植物)纤维开发利用”是“十一五”及后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各种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最高达2000万亩以上,麻纤维产量达300万吨。麻纺织在资源使用、纺织加工、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整个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产业的显著特点,有利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对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消费和拓展市场空间,其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泛、产业带动性强,涉及近千万的农业和麻纺织相关劳动力就业,是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民生产业。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落后。麻纱、布等传统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纯麻和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我国的麻纺织品主要都是出口欧美国家,在我国终端市场麻纺织品的占有量较低,企业对于麻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拓展不足,虽然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
中国纺织:那么,麻纺织业发展申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
张世平: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麻纤维加工和麻纺织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落后。苎麻纤维脱胶和苎麻纺织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缺少苎麻纺织机械设备研制的支承,成为苎麻纺织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原料的种植方面,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进口依存度高,成为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因为麻纺织行业相对规模小,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中国纺织:在麻纺织行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张世平: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建设麻纺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创新体系;建设麻纺织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向最终麻纺织品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拓展国内外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建设工艺技术先进的节水、节能、废水治理环保排放的麻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培育麻类作物种植与纤维、纺织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也确定了调整的重点,比如在产品开发创新上,加快提升麻纱、麻布及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水平;提升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上,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户的问题;提升黄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改变落后状态;加强对麻纺纱工艺及设备整合的研究;重视麻纤维纺织工艺技术设备提高效能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加大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各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另外,我们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将建设若干具有规模的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和纤维纺织加工业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如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
中国纺织:作为行业协会,在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中介桥梁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张世平:行业协会将促进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与完善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加强麻纺织品服用性能、功能的研究,制定产品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并帮助企业发展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如麻纺织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创新项目享受国家创新中小企业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资金支持,将麻纺织技术装备研制列入国家重大纺织技术装备项目,重点落实苎麻纤维加工和纺织先进技术设备研制项目;将麻作物种植、收割(剥麻)等机械研制列入国家农机开发项目;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种植产业化的原料生产企业享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政策;对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与品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鼓励麻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麻纺织产品广告宣传费享受优惠税收政策;麻纺织企业出国参展;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在国外设立营销机构给以专项资金补贴;建议设立“麻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麻作物良种培育、原料市场风险调节和麻纺织消费市场拓展等行业发展工作等等。
张世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际市场整体需求量萎缩,对于麻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减少。麻纺织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等严重困难。特别在这种较大风险出现时,麻纺织企业原先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纺织:那是否会削弱我国麻纺织行业竞争力?
张世平:这倒不会。我国麻纺织业资源丰富,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分别包括苎麻纺织业、亚麻纺织业、黄(红)麻纺织业、大(汉)麻纺织业以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同时在加工规模和市场竞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我国麻纺纤维使用量达70万吨,占全球麻纤维加工量的12%以上,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规模和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额的60%以上,是具有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天然植物纤维产业。但我国麻纺织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平均规模仅有5500万元,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465家,销售产值仅265亿元。因此,针对麻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非常重要,加快制定促进麻纺织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麻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持我国麻纺织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麻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张世平:我国麻纺织业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稳步发展,技术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销售产值达265亿元。其中苎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65亿元,亚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达100亿元。2007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75亿美元,出口18.12亿美元,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的70%以上。其中,苎麻主要纺织品2.67亿美元,亚麻主要纺织品出口5.45亿美元。
中国纺织:麻纺织品是天然纤维,具备产业发展的环保性能和其纤维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特性,但是在消费市场中,麻纺织品似乎并不多见,这是市场开拓问题还是受到消费者观念的局限呢?
张世平:的确,麻纤维天然具有吸湿、透气、抑菌、防霉、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卫生保健特性,麻纺织品、服装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绿色消费和时尚潮流的需求,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加大非棉植物(主要是麻类植物)纤维开发利用”是“十一五”及后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各种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最高达2000万亩以上,麻纤维产量达300万吨。麻纺织在资源使用、纺织加工、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整个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产业的显著特点,有利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对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消费和拓展市场空间,其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泛、产业带动性强,涉及近千万的农业和麻纺织相关劳动力就业,是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民生产业。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落后。麻纱、布等传统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纯麻和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我国的麻纺织品主要都是出口欧美国家,在我国终端市场麻纺织品的占有量较低,企业对于麻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拓展不足,虽然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
中国纺织:那么,麻纺织业发展申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
张世平: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麻纤维加工和麻纺织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落后。苎麻纤维脱胶和苎麻纺织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缺少苎麻纺织机械设备研制的支承,成为苎麻纺织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原料的种植方面,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进口依存度高,成为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因为麻纺织行业相对规模小,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中国纺织:在麻纺织行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张世平: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建设麻纺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创新体系;建设麻纺织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向最终麻纺织品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拓展国内外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建设工艺技术先进的节水、节能、废水治理环保排放的麻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培育麻类作物种植与纤维、纺织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也确定了调整的重点,比如在产品开发创新上,加快提升麻纱、麻布及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水平;提升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上,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户的问题;提升黄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改变落后状态;加强对麻纺纱工艺及设备整合的研究;重视麻纤维纺织工艺技术设备提高效能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加大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各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另外,我们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将建设若干具有规模的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和纤维纺织加工业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如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
中国纺织:作为行业协会,在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中介桥梁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张世平:行业协会将促进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与完善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中心、麻纺产品认证中心等。加强麻纺织品服用性能、功能的研究,制定产品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并帮助企业发展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如麻纺织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创新项目享受国家创新中小企业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资金支持,将麻纺织技术装备研制列入国家重大纺织技术装备项目,重点落实苎麻纤维加工和纺织先进技术设备研制项目;将麻作物种植、收割(剥麻)等机械研制列入国家农机开发项目;麻类作物良种培育、种植产业化的原料生产企业享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政策;对麻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技术与品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鼓励麻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外消费市场,麻纺织产品广告宣传费享受优惠税收政策;麻纺织企业出国参展;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在国外设立营销机构给以专项资金补贴;建议设立“麻纺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麻作物良种培育、原料市场风险调节和麻纺织消费市场拓展等行业发展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