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听
“听”指听课,它是同学们复习旧知、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虽然每天都在听课,殊不知,“听”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听课要注意同步性。所谓“同步”,就是使自己的“听”与老师的“讲”保持一致,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顺着老师的引导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当出现部分听不懂被“卡”住时,要舍得放手,先做记号,留待课后再去解决,应立即跟上讲课步伐,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次,听课要注意全面性。如果课堂上只是“听听而已”,那只能是合格的“听众”,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有效率的听课除了“耳到”,还要手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要求听课的同时做演示操作、绘制地理简图和记好课堂笔记;“心到”要求听课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善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眼到”要求听从老师的指挥,或看黑板,或看教辅,或看地图册等;“口到”则要求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与回答问题等。
再次,听课必须做好课堂笔记。为防止因“记”误“听”,记笔记的原则是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记就记重点、记问题、记教材没有的。可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符号法。把老师讲课中的着重点、易错点、常考点画上特定的符号予以强调。第二,补充法。在教辅资料的空白处附上注释。第三,整合法。绘制思维导图,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二看
看书不仅仅是看课本,它还包括教材、教辅、作业本、试卷、笔记本、错题簿等,而笔记本和错题簿属“私人订制”,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强。另外,应根据内容地位不同,采取不同的读书方式。对常考并且是重点、易错点、难点的内容要精读。而对只需作一般了解的内容,略读即可。看书时要把握重点,就得圈划关键词与做读书笔记。如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多沼泽的原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分布了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积水成沼;④河流多,有结冰期,且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会发生凌汛现象。“蒸发量”、“冻土层”、“地势”、“凌汛”四个关键词就可浓缩四个要点意思,还可在旁边附上批注“基本思路:水分的收支关系”。
三练
在有限时间内搞“题海战术”,容易导致吃“夹生饭”,怎么才算把题“吃透”?那就是做题不能就题论题,不要只追求做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做题中提高读图能力,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模式。如做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分析题,就要提炼出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成因公式:信风 地形 洋流;关于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也可提炼公式:流程 流量 流速 流时 流求(河流的运输需求) 水运网。简言之,练习不在于练,而在于领悟方法,这才是做练习的最终目的。
另外,针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而不必动笔。
有些同学对一些错题总爱纠住不放。其实有些题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如月相的成因、地球的演化史、土壤的形成机制、生物循环的特点、臭氧层空洞的成因等内容已不在课程标准的范围,隐含这些考点的题目本身就是超纲,那就没必要再耗时间。而有些题目之所以做错,也跟题目本身设计不严谨或有科学错误有关。因此,对待错题不要一味“咬住不放”,遇到暂时拐不过弯的,可以先放一放,避免无谓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必要时可以向老师求助。
四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难以提出好问题的。地理提问可以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的思路大胆提出问题,提问的格式一般有“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
假设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黄赤交角变小,我国的地势变为东高西低,全球气候变暖,会分别导致哪些地理现象的变化?西欧平原为什么种植业不发达?俄罗斯亚洲部分为什么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不是水运?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沿海为什么出现荒漠?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很好地训练思维能力。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寻找解决办法。多媒体演示法、画图法、公式法、辩证法、实验法、读图法等都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倘若独立思考后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当然对于别人的观点不能全盘机械吸收,也要想想别人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局限性、是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照搬别人的东西是“复印机”,经过个人思考有选择地吸收别人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是创新。
作者简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2013届高三毕业生,现就读于复旦大学,高考总分662,居全省第36名(有效人数:348 261人);文科综合总分268分,居顺德区第1名、全省第20名(有效人数:341 604人)。
“听”指听课,它是同学们复习旧知、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虽然每天都在听课,殊不知,“听”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听课要注意同步性。所谓“同步”,就是使自己的“听”与老师的“讲”保持一致,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顺着老师的引导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当出现部分听不懂被“卡”住时,要舍得放手,先做记号,留待课后再去解决,应立即跟上讲课步伐,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次,听课要注意全面性。如果课堂上只是“听听而已”,那只能是合格的“听众”,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有效率的听课除了“耳到”,还要手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要求听课的同时做演示操作、绘制地理简图和记好课堂笔记;“心到”要求听课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善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眼到”要求听从老师的指挥,或看黑板,或看教辅,或看地图册等;“口到”则要求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与回答问题等。
再次,听课必须做好课堂笔记。为防止因“记”误“听”,记笔记的原则是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记就记重点、记问题、记教材没有的。可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符号法。把老师讲课中的着重点、易错点、常考点画上特定的符号予以强调。第二,补充法。在教辅资料的空白处附上注释。第三,整合法。绘制思维导图,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二看
看书不仅仅是看课本,它还包括教材、教辅、作业本、试卷、笔记本、错题簿等,而笔记本和错题簿属“私人订制”,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强。另外,应根据内容地位不同,采取不同的读书方式。对常考并且是重点、易错点、难点的内容要精读。而对只需作一般了解的内容,略读即可。看书时要把握重点,就得圈划关键词与做读书笔记。如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多沼泽的原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分布了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积水成沼;④河流多,有结冰期,且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会发生凌汛现象。“蒸发量”、“冻土层”、“地势”、“凌汛”四个关键词就可浓缩四个要点意思,还可在旁边附上批注“基本思路:水分的收支关系”。
三练
在有限时间内搞“题海战术”,容易导致吃“夹生饭”,怎么才算把题“吃透”?那就是做题不能就题论题,不要只追求做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做题中提高读图能力,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模式。如做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分析题,就要提炼出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成因公式:信风 地形 洋流;关于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也可提炼公式:流程 流量 流速 流时 流求(河流的运输需求) 水运网。简言之,练习不在于练,而在于领悟方法,这才是做练习的最终目的。
另外,针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而不必动笔。
有些同学对一些错题总爱纠住不放。其实有些题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如月相的成因、地球的演化史、土壤的形成机制、生物循环的特点、臭氧层空洞的成因等内容已不在课程标准的范围,隐含这些考点的题目本身就是超纲,那就没必要再耗时间。而有些题目之所以做错,也跟题目本身设计不严谨或有科学错误有关。因此,对待错题不要一味“咬住不放”,遇到暂时拐不过弯的,可以先放一放,避免无谓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必要时可以向老师求助。
四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难以提出好问题的。地理提问可以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的思路大胆提出问题,提问的格式一般有“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
假设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黄赤交角变小,我国的地势变为东高西低,全球气候变暖,会分别导致哪些地理现象的变化?西欧平原为什么种植业不发达?俄罗斯亚洲部分为什么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不是水运?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沿海为什么出现荒漠?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能很好地训练思维能力。
问题提出以后,就要寻找解决办法。多媒体演示法、画图法、公式法、辩证法、实验法、读图法等都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倘若独立思考后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当然对于别人的观点不能全盘机械吸收,也要想想别人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局限性、是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照搬别人的东西是“复印机”,经过个人思考有选择地吸收别人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是创新。
作者简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2013届高三毕业生,现就读于复旦大学,高考总分662,居全省第36名(有效人数:348 261人);文科综合总分268分,居顺德区第1名、全省第20名(有效人数:341 6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