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学模式迈入了全新的阶段,在新时期的教学当中,素质教育理念成为了主流,它推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地位完成转变,来以此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教学就是新课改后,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更趋向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构建新型课堂,本文将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18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它最突出的改变在于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路径,把教师大包大揽的知识传授过程,以学生主动探索的形式来进行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教学模式与学生的适配性提高,会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逐渐的改变應试教育下以分数为先的教学理念,能够为现代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就将围绕这一教学理念,浅析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做好分组,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的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的学生因为能力的不同,在学习当中接受知识的效率也有快慢之分,优等生效率高能够带动中层生和后进生,拉近学生的距离,同时学生间的不同想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获取更为全面宏观的学习心得。因此,笔者认为,分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能力高低为划分依据,均匀的设计组内差异,进而让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
在时机的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一次班级的摸底考试,以阶段性的学习内容为主,通过针对性的摸底测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结合平时表现,如作业完成度、课堂问答问题正确率等信息,综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然后将学生分为A、B、C三个阶层,小组的构建方法就以ABC均匀安插为形式,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根据班级实情去确定。以这种形式设计的小组,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的时候,组内的学生还能够形成有效的“帮扶”,互助进步、共同成长,优等生能够在辅导中层生和后进生的过程中完成二次学习巩固能力,中层生和后进生能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强化个人素质,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合理安排表现机会,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优等生的表现机会要远多于中层生和后进生,原因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总会选取组内的优等生发言,这就无形中减少了中层生和后进生的表现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对优等生的依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会下降,学习任务也就逐渐变成了优等生的“个人命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表现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师可以在设计“轮值”的组内机制,即组内组长的人员不固定,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表现去决定组长的归属。举个例子,教师可以以进步幅度为依据,比如在考试中,优等生的成绩稳定,但是分数没有明显提升,中层生和后进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就可以以学生成绩提升的幅度为组长归属权的依据。还有就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等信息为参照,去灵活的决定“谁做组长”的问题。除此之外,课堂发言也要实行固定化的“轮流发言”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种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展示自我,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强化。
三、引导学生组间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竞争、竞赛”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带有胜负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知识在竞赛中“一较高下”,能够激发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集体性的竞赛,学生往往能够迸发出更为高昂的斗志。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创设组间竞争机制,以阶段性的学习内容为主,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随堂测试、作业完成度,都以分数制的形式展示,然后取组内平均分作为最终的成绩,在每一次竞赛后排出名次。因为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果单纯的以分数高低的形式去进行评判,会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努力的成分,有的学生明明进步了,但是因为整体成绩较差,导致了平均分低,在分数中无法体现。所以教师可以以“进步幅度”为评判的标准,这样能够保证合理性。在这种组间竞争中,学生会为了获得胜利迸发出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的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不断的强化个人素质,班级中会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想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完成知识探索,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强化,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胜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神州,2020,(12):124.
[2]刘保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渊(高中版),2020,(1):683.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18
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它最突出的改变在于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路径,把教师大包大揽的知识传授过程,以学生主动探索的形式来进行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教学模式与学生的适配性提高,会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逐渐的改变應试教育下以分数为先的教学理念,能够为现代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就将围绕这一教学理念,浅析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做好分组,优化教学过程
科学的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的学生因为能力的不同,在学习当中接受知识的效率也有快慢之分,优等生效率高能够带动中层生和后进生,拉近学生的距离,同时学生间的不同想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获取更为全面宏观的学习心得。因此,笔者认为,分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能力高低为划分依据,均匀的设计组内差异,进而让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
在时机的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一次班级的摸底考试,以阶段性的学习内容为主,通过针对性的摸底测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结合平时表现,如作业完成度、课堂问答问题正确率等信息,综合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然后将学生分为A、B、C三个阶层,小组的构建方法就以ABC均匀安插为形式,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根据班级实情去确定。以这种形式设计的小组,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的时候,组内的学生还能够形成有效的“帮扶”,互助进步、共同成长,优等生能够在辅导中层生和后进生的过程中完成二次学习巩固能力,中层生和后进生能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强化个人素质,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合理安排表现机会,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优等生的表现机会要远多于中层生和后进生,原因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总会选取组内的优等生发言,这就无形中减少了中层生和后进生的表现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对优等生的依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会下降,学习任务也就逐渐变成了优等生的“个人命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表现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
教师可以在设计“轮值”的组内机制,即组内组长的人员不固定,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表现去决定组长的归属。举个例子,教师可以以进步幅度为依据,比如在考试中,优等生的成绩稳定,但是分数没有明显提升,中层生和后进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就可以以学生成绩提升的幅度为组长归属权的依据。还有就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等信息为参照,去灵活的决定“谁做组长”的问题。除此之外,课堂发言也要实行固定化的“轮流发言”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种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驱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展示自我,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强化。
三、引导学生组间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竞争、竞赛”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带有胜负意味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知识在竞赛中“一较高下”,能够激发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集体性的竞赛,学生往往能够迸发出更为高昂的斗志。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创设组间竞争机制,以阶段性的学习内容为主,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随堂测试、作业完成度,都以分数制的形式展示,然后取组内平均分作为最终的成绩,在每一次竞赛后排出名次。因为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如果单纯的以分数高低的形式去进行评判,会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努力的成分,有的学生明明进步了,但是因为整体成绩较差,导致了平均分低,在分数中无法体现。所以教师可以以“进步幅度”为评判的标准,这样能够保证合理性。在这种组间竞争中,学生会为了获得胜利迸发出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的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不断的强化个人素质,班级中会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这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想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完成知识探索,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强化,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胜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神州,2020,(12):124.
[2]刘保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渊(高中版),2020,(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