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意外頻發引全城關注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r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來,本澳的交通亂象早已被市民形容為“黑暗期的到來”,而政府公佈今年上半年的交通事故的案例亦呈急速上升的趨勢,首5個月交通意外總數約10,800多宗,於斑馬線及步行線內發生的傷亡共149人,當中逾90人是長者。由此帶出的訊號值得當局反思當下的交通環境。
  繼6月初青洲小學附近發生一起九齡學童橫過斑馬線被車撞斃慘案,數日後氹仔又發生攜幼童返家的七旬長者於斑馬線被撞傷,同樣在氹仔,20日又發生一起八十八歲婆婆沿斑馬線橫過馬路時被“黃的”撞倒的事故。此外,於氹仔和澳門亦分別有途人於斑馬線被撞,幸沒至於傷及人命。單月內多椿斑馬線交通意外,令人惋歎當下澳門交通安全指數何來?事件亦直接向當局敲響了警鐘。
  交通安全意識的缺失
  一單單人為引起的斑馬線交通事故,引起社會各界對行人路權的分配、執法,及道路行駛者的權力和責任等問題的關注。“血的教訓一單案件都嫌多。”政府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阮若華這樣向記者回應。
  “針對現時的交通混亂狀況,警方應定時檢討道路交通法規的執行情況,駕駛者必須尊重行人路權,否則行人作為馬路上的弱勢,當有意外發生時,弱勢者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阮若華認為,近年關乎行人於斑馬線上的交通意外頻繁發生,但血的教訓,雖然一單又一單,似乎並未促使社會駕車人士能遵守道路交通法規,亦顯見人們在交通認知方面越來越薄弱,故認為政府應做更多交通法例及執法工作的宣傳。他舉例說,以往只有遊客區有行人亂過馬路,現在連學校區、舊區的行人也很普遍地亂過馬路了。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社會思考:究竟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做得不夠?還是整個城市秩序出了什麼問題?
  對此,街總離島工作委員會、政府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鄭煜向記者補充說:交通安全意識的推廣,自然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及家長的以身作則,社會的整體氛圍也很重要,“試想一下,當小朋友在學校裡接收到的是安全行路意識,但當走出校門,面臨的是街上路人行車爭奪路面、亂作一團的過路狀況,試問再好的基礎教育又能否繼續根植小朋友的心靈呢?”除了學校的教育外,對駕駛者的教育,尤為重要。他建議當局,針對衝紅燈、不守道路守則等行為,或者輕微交通事故者,當罰款或扣分制的方式未能起到懲罰作用時,可考慮適時引入限制違法者的人身自由的做法,如引入強制性安全駕駛意識的培訓課程等,以加強駕車人士的安全意識。長遠而言,政府可透過定期開展各類交通安全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的出行安全意識,加強教育駕駛者的行車操守,嚴加檢控和處罰違規行為,確保行人和駕駛者安全。
  無奈的交通基建設施
  現時《道路交通法》,是由實施十多年的《道路法典》修訂而來。隨著城市硬件的高速發展,現行交通法規是否仍然適合現今澳門的路面情況呢?
  長期關注本澳交通狀況的三十行動聯盟負責人高岸峰向記者表示,影響本澳交通問題的根本是承載力問題。他解釋說:一是澳門地少人多,居住密度已是全世界最高的了,各類機動車輛已達廿二萬輛,令小城的整個道路交通承受巨大壓力。加上各區道路工程不斷,隨著人口增長和遊客數量倍增,加速了人車爭路的交通路面情況;二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駕駛者,也帶來其他地區的駕駛習慣;三是現行考核車牌制度太寬松;四是行人及駕駛者的安全意識薄弱,等等,造成了現時交通配套設施跟不上,交通意外頻發的問題越見凸顯。
  對於近年交通之混亂現象,各界一直以來歸究於路面複雜和人口增加。阮若華表示認同,他說,今時今日,人口較十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城市規劃又沒有跟上,路少、人多、車多,演變成現今人車爭路的交通亂象隨處可見,如今已到了極需政府加大力度改善的時候了。“倘若路面盡是‘人車交匯’,自然增加了意外的發生機會。過往發生意外,人們往往習慣於歸究路面複雜,而不去思考怎麼根治這種亂象的根源,導致症結問題一直存在而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澳門的行人安全輔助設施,由最初時的行人輔助線,到斑馬線,再到紅綠燈的普遍設置,意味著路面上‘人車博奕’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鄭煜說道,作為政府技術部門,在規劃任何交通輔助設施時,包括斑馬線的規劃,在如何保持路面通暢與行人安全方面之間,應以交通安全為首要目的,直言這已是當今社會共識。但可惜的是,當局往往在發生車禍後,才會有針對性地被動做些加強執法的工作,例如,加派警員駐守執法,但當事件淡忘後,一切措施回復以往的做法,這也是包括學校社區多年來向有關部門溝通和反應社區交通安全不足的問題後,要求政府加強力度改善而又得不到有效解決的原因。
  未來交通規劃的幾點建議
  澳門很多城市設施相對落後,政府提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口號,更一度成為市民的戲言。鄭煜相信,本澳為此更要著力進行交通設施方面的長期規劃,如,坊間和社區向政府反應多年的社區交通安全建議:在學校區增減速帶和警示燈、斑馬線前設置提醒駕駛者的指示、改善斑馬線燈光不足和街樹遮擋駕駛者視線、在交通黑點盲點增派警員,及增設行人天橋、天橋電梯等等改善過路設施……鄭煜直言,有關部門應改變一直以来對社區意見往往不太重視的作風,為保障行人和車輛駕駛者安全,多與社區合作,吸納來自社區的意見。
  高岸峰談及本澳多個交通黑點,如:宋玉生公園行车天橋橋尾、塔石廣場行車隧道、友誼大橋引橋段、西環大橋等地點都是險象環生的交通黑點,當局要前瞻性看到當中的危險性,盡早做出相應措施。此外,因應本澳十多萬電單車駕駛者的行車安全,要做出道路規劃,現時有西環大橋專設有電單車專道,但因為電單車始終是安全系數最低的交通工具,駕駛者“左穿右插”行駛於車輛之間,安全隱患不少。長遠地看,逐步減少使用電單車,到最終限制電單車的使用,是有必要的。另外,要解決目前人車爭路的交通問題,可在未來的新填海區規劃連結舊城區的交通道路,舒緩一部分交通承載力,及至2015、2016年跨路氹澳門地段輕軌建成後,才會有機會徹底得到改善,而當前可做的是優化硬件設施,然而人多車多,短期內交通不可能得到改善,尤其澳門半島更是會更加嚴重……
  “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之遠景,比較好的社區環境和交通狀況,是提升旅遊服務質素的要素之一,倘旅客一來到澳門,就要感受一番人車相爭的交通亂像。何來休閒旅遊感受呢?”鄭煜表示,澳門目前的交通基建設施未能應對人口增長的規模,故要改善交通混亂不堪的狀況,可在路環、氹仔及未來3.5平方公里新填海區城市規劃方面,增設行人步行設施系統,甚至設置自行車通道,大型天橋等,減少“人車博奕”的交滙點,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交通環境。
其他文献
當代的人們比過去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更多地見證了歷史的爆炸,眼看著一次又一次政治風暴席捲一個又一個政權。政治變革,尤其是當代政治變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爆發的方式展開,看似還牢不可摧的權力體系在短短數月甚至數天內就全線瓦解,民眾在經歷普遍絕望之後,勝利卻突然變得易如反掌,不可思議。  其實,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革命只是一個長期趨勢的最後環節。在這個最後環節到來之前,社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期刊
“儘管傳統的閱讀已被邊緣化,  但實體書店仍不會被淘汰”  ——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先生  在澳門水坑尾街有一家書店——澳門文化廣場。這家於1988年成立的書店,與商務印書館同屬一個出版集團,那麼兩者的命運有何截然不同呢?  記者採訪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先生。他表示:“‘商務’這次鬱鬱而歸是一件很令人可惜的事情。近年本地商舖租約成倍上翻,即便是老字號書店,也很難能夠招架得住。書店是可以給年
期刊
“只做‘專’的書局,只是專門賣書。”  ——葡文書店經理  黎美英女士  近年來澳門旅遊業發展越來越好,板樟堂一帶亦成為了遊客必遊之地。然而,這也並不妨礙澳門葡文書店在這裡安靜地生存。嘈雜的人群和寧靜的葡文書局,儼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為本澳最大的葡文書店,除了各類葡文書籍以外,近年來也設一些具有“澳門特色”的紀念品專櫃。葡文書店經理黎美英女士很自豪地說,“書局1985年6月10日成立的時候,
期刊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它承載著中國古老文明,與茶葉、絲綢被認作是中國古代的三大外交品。瓷器除了是承載文化的藝術品,同時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日常用到的鍋碗瓢盆也離不開瓷製品。而在澳門瓷器店也由來已久,除了有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店舖,還有近十年前開始的新式工藝瓷器店。今期本刊將帶你走進這些瓷器店,感受其中各盡不同的文化韻味。
期刊
一部《來自星星的你》吸引了無數中國觀眾,尤其是受到眾多青少年的青睞。據視頻網站統計,《星星》在中國播放次數累積已超過10億。在影視文化商業化發展中,韓國影視將傳統文化同現代文化成功結合,既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又將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保留,實現影視商業化的成功轉型。  3月5日的北京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議上,人大代表、人藝院長張和平講述了人藝的一些發展和困境,王岐山打斷講話插話提到了正在熱播的韓
期刊
二月賭收380億再創單月新高  博監局公佈2月博彩收入為380億澳門元,按年增長40.3%,更破去年十月的364.8億元高位紀錄。若與一月比較,按月升32%。今年首兩月博彩毛收入累計為667.46億元,按年增23.7%。博彩稅目前佔政府收入比例在80%以上,且持續上升,帶動政府龐大財政盈餘,過去五年財政盈餘占GDP比例平均23.5%。財政盈餘投資令政府擁有極龐大金融資產等值,其中單是財政儲備已相等
期刊
澳門回歸十三年多來,實現了經濟繁榮、民生改善、民主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2012年,澳門全年本地生產總值3482億澳門元,比2011年增長19.2%。人均本地生產總值61.19萬澳門元,比2011年增長15.1%。澳門能取得上述成就,一方面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全力關心和支持。不過,在看到令人欣喜的成就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澳門社會全面進步和
期刊
隨著博彩業的蓬勃發展,澳門早已成為一座享有“東方拉斯維加斯”美譽的賭城。光彩奪目的賭場愈來愈多,清淨淡雅的書店卻越來越少。六月中,澳門知名書店——商務印書館宣佈結業的消息,在社會各界掀起一番議論:這家在香港家喻戶曉的書店,何以在澳門卻面臨結業的境地?在昔日常客嘆惜之餘,亦影射出澳門現今書店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  閱讀,仿佛已不是現代都市人的必需品。究竟這座賭場處處的小城之中,書香文化還剩多少?縱觀
期刊
澳門作為年接待三千萬人次旅客的旅遊城市,因為公交服務做得不理想,或者說是沒有贏得民心的認同,公交一直成為社會各界批評的議題。而同樣擔負本澳公共交通服務工具的主體服務提供者──的士,亦因應公交不力而變得供不應求,成為巴士、“發財巴”之外受遊人青睞的交通工具,正因此,的士成為本澳關口、碼頭、機場至各賭場酒店的重要生力軍,而隨著每一個颱風天或節假日,的士業所發生的違法報導每每成為各大報章,及至政治社團針
期刊
在眾多成功的實體書店中,本刊記者致電採訪到了“北京萬聖書園”的經營者——劉蘇里先生。這家一度被譽為“海內外學子的精神家園”的書店,令到季羨林學者也曾在一次文化沙龍中讚歎道:“萬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為書店的創始人劉蘇里,1993年10月,他創辦了北京萬聖書園,劉蘇里的另一個身份是聲名遠播的學者型書人、中國當代圖書市場的民間觀察者。在他的管理下,萬聖書園由原來專營人文、社科、古籍、思想類圖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