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有位物理学家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因此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以前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观念转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分期付款”,“空间余弦定理”等等,新教材关于这方面的探究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设计合理,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潜能。
(2)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学习 的图象性质这节课时,如果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观察特点总结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内容我分了三课时来上,上这节课的过程大致如下:先由简谐振动等物理中事例引入本节课题,指出形如 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用途,学好它对学习数学和物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函数 的简图,图画好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象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A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 的图象 。 的图象 ,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对后面几道例题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除了大胆放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补充和小结。
(3)教学中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例如: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 ,求证 书上用了三种常规方法:综合法,比较法,分析法来证明这道题,但这道题都是用本章的知识来解决的,虽然这样做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本章知识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在讲完上述三种常规方法后,提出问题:“本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三角和向量等角度去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她们的思维。
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題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4)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以前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观念转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分期付款”,“空间余弦定理”等等,新教材关于这方面的探究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设计合理,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潜能。
(2)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如在学习 的图象性质这节课时,如果仍旧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所有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效果将大打折扣,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画图、观察特点总结规律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部分内容我分了三课时来上,上这节课的过程大致如下:先由简谐振动等物理中事例引入本节课题,指出形如 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用途,学好它对学习数学和物理都有重要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函数 的简图,图画好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象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A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由 的图象 。 的图象 ,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对后面几道例题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节课的效果是不错的。另外除了大胆放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补充和小结。
(3)教学中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例如:已知a,b,c,d都是实数,且 ,求证 书上用了三种常规方法:综合法,比较法,分析法来证明这道题,但这道题都是用本章的知识来解决的,虽然这样做可以起到强化和巩固本章知识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在讲完上述三种常规方法后,提出问题:“本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可以引导学生从三角和向量等角度去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她们的思维。
因此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題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4)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