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高质量人才资源,但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以“保证学位质量,符合社会需求”为对策,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完善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本科双学位教育 培养模式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备受青睐。在新形势下,多学科型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扩大和深入,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正在为更多的高校所采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为理论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保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本文以“保证学位质量,符合社会需求”为对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辅修双学位教育
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试行探索,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科技发展中具有极大优势,历史上很多重要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运用了多种知识和思想,历届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大多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合理使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弥补了学生专业不理想转专业的不足。转专业的名额有限,要求条件高,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同学的需要,通过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这一部分学生的双学位学习效果普遍良好。此外,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良好效果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辅修双学位政策导向。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缺乏统一依据,高校间的差异较大,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依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也不全面。
二、问题对策提出的依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规模和数量扩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实现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学位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直是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从专业类型到知识构成要求越来越明确。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使其与之步调一致。只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才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引导与制度规范的缺失,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师和学生认识存在误区,等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关注每个环节,结合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具体特点,进行制度建设和改革研究。
1.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授课方式有多种,有集中授课,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有分散修读,根据自身时间安排随限定班级修读,还有跨校修读,等等。其中授课时间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为数不少,这种授课形式相对于其他授课形式而言,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和参与授课的教师都形成较大的压力,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教学质量监控更是如此。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必须且迫切的。结合双学位教育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从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的方案。
第一,教务处负责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校方监控。本科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应包含的内容:双学位的报名、收费、运行、成绩、学分和毕业要求等,还应包含教学质量的要求和监控等明确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应依托主学位的巡视和听课制度,结合双学位的授课形式,调整要求细节。由学生所在学院的相关人员负责课程巡视工作,由相关专业退休教师组成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抽查听课,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双学位开课学院负责相应制度的执行和研究双学位授课方法和技巧。由学院负责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校方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进行授课调整和质量提高。严把教师授课资格审查关,深入研究教案编写。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来源较广、学习基础差别较大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要求的改革。
第三,重视学生管理。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退出自愿,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意识比较强,但是在教育运行过程中,课程压力大,各种竞赛和学生活动并行,学生出勤和学习质量受到很大冲击。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项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专业开课学院配合进行。学院将修读双学位同学的管理工作作为独立管理任务安排,依托主学位的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建立针对双学位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管理突出两个方面:学生所在学院面向相同或相近主学位不同双学位的学生,统一进行管理,这是双学位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相对主学位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双学位学生竞赛和其他活动较少,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习和思想引导;不同主学位相同双学位的学生管理由开课学院负责,统计出勤和课堂学习情况,反馈到学生学院,相互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研究主学位与双学位的合理组合
本科学士学位分为文、理、工、经、管、法、农、医、军等十二种学位,主学位和双学位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不同的组合方式有难易差别,因为各高校覆盖学士学位种类不等。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实践基础上,研究不同组合方式的可行性和优劣对于办好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至关重要。合理地组合是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前提。
我校属工科院校,先后开设英语、计算机、法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双学位专业。实践证明,前面两种双学位专业运行压力很大,从学生的学习压力,到学校的办学压力都比其他专业要大很多,修读的同学多数都无法通过所有课程中途退选,还有个别同学无法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无法继续招生,究其原因,选修辅修双学位与主学位组合不当,选修的同学课业压力过大。
将文、经、管、法等各类专业作为辅修双学位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比理工类专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具有生命力。文和法专业适应面大,选修的同学也比较多,最终成功获取学位的也较多;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有一定要求,文科类专业数学基础不够,在实际运行中难度较大,文理兼收的文科专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
理工类专业对学生的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并且需要较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最后一步毕业论文环节,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理工互修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3.提高双学位的正确认识
修读辅修、本科双学位的优势不言而喻,无论对学校专业建设,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学校、教师和同学都存在片面、消极的认识,这些认识阻碍了辅修双学位的积极发展。
校方的一种片面认识是将双学位当做创收的渠道,并不列入学校发展的全局综合考虑,缺乏积极态度,列举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困难和优势,相应的研究和实践不够充分;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推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对于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缺乏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面临教学工作压力大,同时也影响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应从人事考核要求方面考虑政策倾斜,对辅修双学位教育工作给予定位和认可,为任课老师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动力。充分认识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将在未来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教育竞争力和高校生存能力。
任课老师存在的片面认识也是为了拿课时费,将双学位教育等同为兼职打工创收,缺乏教学热情、积极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上表现为备课不充分,时间观念不强,上下课时间不严格;在组织教学中,调停课频繁,不遵从教学规律,授课集中度疏密不匀。要调整教师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一方面从学校的考核审查上政策调整,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将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辅修双学位的同学存在投机心理,没有努力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仅仅是为了拿到双学士学位证书作为就业时的敲门砖。短期效果良好,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但长远来看存在很大的危机,没有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将面临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模式也会受到冲击和挑战。因此,要端正学生态度,切实提高知识水平,拓展视野,提升实践和应用能力。
四、符合社会需求
1.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向社会需求靠拢,订单式培养,校企结合,推动产学研建设等已经走上历史舞台。其中,订单式培养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已有较大范围推广,企业对专业的需求比较单一、明确,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比较吻合。众多本科院校更多致力于校企合作,深入产学研结合探索实践,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在提高,综合性要求高,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紧跟企业需求,深化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优化组合。
2.区域经济对主双学位的组合要求
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走与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通过加强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培养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间良性互动带来双赢效果。制定“因地制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从特色专业的评比到品牌专业的建设,都是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进行主双学位组合,以及如何有机组合,使特色和品牌专业更上一层楼,使弱势专业得到强力补充和发展,最终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提高。
五、结语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是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生命力。发展辅修双学位教育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强化质量监控,深入研究学位间搭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0-62.
[2]陈学敏,漆玲玲,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6-28.
[3]浩歌.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
关键词: 本科双学位教育 培养模式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备受青睐。在新形势下,多学科型高校实施辅修双学位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模式。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扩大和深入,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正在为更多的高校所采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为理论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保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本文以“保证学位质量,符合社会需求”为对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辅修双学位教育
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试行探索,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科技发展中具有极大优势,历史上很多重要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运用了多种知识和思想,历届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大多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合理使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弥补了学生专业不理想转专业的不足。转专业的名额有限,要求条件高,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同学的需要,通过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这一部分学生的双学位学习效果普遍良好。此外,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良好效果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辅修双学位政策导向。因此,高校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缺乏统一依据,高校间的差异较大,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依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也不全面。
二、问题对策提出的依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规模和数量扩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实现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学位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直是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从专业类型到知识构成要求越来越明确。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使其与之步调一致。只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才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引导与制度规范的缺失,质量监控不到位,教师和学生认识存在误区,等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关注每个环节,结合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具体特点,进行制度建设和改革研究。
1.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授课方式有多种,有集中授课,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有分散修读,根据自身时间安排随限定班级修读,还有跨校修读,等等。其中授课时间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为数不少,这种授课形式相对于其他授课形式而言,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和参与授课的教师都形成较大的压力,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教学质量监控更是如此。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必须且迫切的。结合双学位教育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从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的方案。
第一,教务处负责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校方监控。本科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应包含的内容:双学位的报名、收费、运行、成绩、学分和毕业要求等,还应包含教学质量的要求和监控等明确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应依托主学位的巡视和听课制度,结合双学位的授课形式,调整要求细节。由学生所在学院的相关人员负责课程巡视工作,由相关专业退休教师组成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抽查听课,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双学位开课学院负责相应制度的执行和研究双学位授课方法和技巧。由学院负责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校方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进行授课调整和质量提高。严把教师授课资格审查关,深入研究教案编写。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来源较广、学习基础差别较大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要求的改革。
第三,重视学生管理。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退出自愿,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意识比较强,但是在教育运行过程中,课程压力大,各种竞赛和学生活动并行,学生出勤和学习质量受到很大冲击。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项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专业开课学院配合进行。学院将修读双学位同学的管理工作作为独立管理任务安排,依托主学位的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建立针对双学位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管理突出两个方面:学生所在学院面向相同或相近主学位不同双学位的学生,统一进行管理,这是双学位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相对主学位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双学位学生竞赛和其他活动较少,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习和思想引导;不同主学位相同双学位的学生管理由开课学院负责,统计出勤和课堂学习情况,反馈到学生学院,相互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研究主学位与双学位的合理组合
本科学士学位分为文、理、工、经、管、法、农、医、军等十二种学位,主学位和双学位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不同的组合方式有难易差别,因为各高校覆盖学士学位种类不等。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实践基础上,研究不同组合方式的可行性和优劣对于办好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至关重要。合理地组合是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前提。
我校属工科院校,先后开设英语、计算机、法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双学位专业。实践证明,前面两种双学位专业运行压力很大,从学生的学习压力,到学校的办学压力都比其他专业要大很多,修读的同学多数都无法通过所有课程中途退选,还有个别同学无法完成毕业论文,最终无法继续招生,究其原因,选修辅修双学位与主学位组合不当,选修的同学课业压力过大。
将文、经、管、法等各类专业作为辅修双学位专业,对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比理工类专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具有生命力。文和法专业适应面大,选修的同学也比较多,最终成功获取学位的也较多;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有一定要求,文科类专业数学基础不够,在实际运行中难度较大,文理兼收的文科专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
理工类专业对学生的理科基础要求较高,并且需要较多的实践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最后一步毕业论文环节,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理工互修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3.提高双学位的正确认识
修读辅修、本科双学位的优势不言而喻,无论对学校专业建设,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学校、教师和同学都存在片面、消极的认识,这些认识阻碍了辅修双学位的积极发展。
校方的一种片面认识是将双学位当做创收的渠道,并不列入学校发展的全局综合考虑,缺乏积极态度,列举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困难和优势,相应的研究和实践不够充分;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推广,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对于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缺乏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面临教学工作压力大,同时也影响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应从人事考核要求方面考虑政策倾斜,对辅修双学位教育工作给予定位和认可,为任课老师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动力。充分认识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将在未来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教育竞争力和高校生存能力。
任课老师存在的片面认识也是为了拿课时费,将双学位教育等同为兼职打工创收,缺乏教学热情、积极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上表现为备课不充分,时间观念不强,上下课时间不严格;在组织教学中,调停课频繁,不遵从教学规律,授课集中度疏密不匀。要调整教师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一方面从学校的考核审查上政策调整,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将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辅修双学位的同学存在投机心理,没有努力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仅仅是为了拿到双学士学位证书作为就业时的敲门砖。短期效果良好,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但长远来看存在很大的危机,没有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将面临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模式也会受到冲击和挑战。因此,要端正学生态度,切实提高知识水平,拓展视野,提升实践和应用能力。
四、符合社会需求
1.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向社会需求靠拢,订单式培养,校企结合,推动产学研建设等已经走上历史舞台。其中,订单式培养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已有较大范围推广,企业对专业的需求比较单一、明确,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比较吻合。众多本科院校更多致力于校企合作,深入产学研结合探索实践,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在提高,综合性要求高,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紧跟企业需求,深化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优化组合。
2.区域经济对主双学位的组合要求
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走与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通过加强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培养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间良性互动带来双赢效果。制定“因地制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从特色专业的评比到品牌专业的建设,都是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进行主双学位组合,以及如何有机组合,使特色和品牌专业更上一层楼,使弱势专业得到强力补充和发展,最终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提高。
五、结语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是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生命力。发展辅修双学位教育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强化质量监控,深入研究学位间搭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0-62.
[2]陈学敏,漆玲玲,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6-28.
[3]浩歌.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