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民谣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喜欢Paul simon & Art Garfunkel 的朋友吗?”我第n次在BBS上贴出这张帖子,也准备第n次一无所获。我很为Simon & Garfunkel 委屈,这个喧闹嘈杂的世界上,真正静下心去听纯净如水的音乐的人,实在太少了!
  无关无聊爱情,没有无病呻吟,太简单的旋律,太模糊的字眼——这就是Simon和他的民谣摇滚。说是摇滚,却比任何一首现代电子合成乐都要轻柔舒缓,从遥远的年代穿越时空而来—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你会想起什么呢?留着长发,有着温柔蓝眸的嬉皮(Hippy)士?抑或阳光灿烂的旧金山!那是一个太天真的年代,青年们在自己长发上插上鲜花,在军警的枪口插上鲜花,他们不介意被称做花童(flower children)或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只是厌恶了无休止的战争和政治,他们要自己的“爱与和平”。
  然而那终究是一场壮美的梦。也许你还记得1968年美国电影《毕业生》,最后时刻男主角班杰明驱车抢走了他的新娘,那时的音乐便是Simon & Garfunkel 的《Scarborough Fair》。
  那是如传统水墨画一般的朦胧意境,淡然的声音似乎从天际飘来:“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你将要去斯卡布罗集市?荷兰芹、洋苏叶、迷芷香和 百里香……)
  没人能说清歌中的四种香草究竟指的是什么,只是反复吟唱,伴着若有若无的吉他声,简单质朴如《诗经》中那些四字的诗句,一再循环,层层深入。关于歌词的含义更为扑朔迷离。主音中主人公让人代他问候小镇上曾经的爱人,和声却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山中孩子的成长,白雪覆盖的棕色土地以及孩子的最终命运:“a prinkling of leaves washes the grave, with silvery tears”(飘落的叶子以银色泪水冲刷坟墓),“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ve long ago forgotten”(为一个早已被遗忘的理由而战)。
  是一首怀旧的情歌?是一首单纯的反战之歌?似乎都是,而又都不是。Simon 自己的观点则是:“对于这些歌词意味什么,没有真正正确或完全错误的答案。”也许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可我认为妙不可言。
  初听他们的歌往往只注意到旋律的优雅清新,细细品味——更加杰出的是歌词。Simon 是一手作曲填词的,他的每一首歌词都可以当做诗来阅读,所以很多评论家称他为“诗人,吉他手和歌唱家”或是“多愁善感的民谣诗人”。是的,他不同与其他歌手之处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观察力敏锐思想深邃的诗人。
  《The Sound of Silence》,Simon & Garfunkel 在1965年时推出的惊世之作:“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人们言之无义,人们充耳不闻,人们写下歌曲却无人分享。)什么是寂静之声?Simon 冷静地说:是现代文明带来的人与人的冷漠!
  如果《寂静之声》只是低声控诉,《I am a rock》则是受伤者故做坚强的独白:“I am a rock,I am an island!”(我是岩石,我是孤岛)为什么呢?因为在deep and dark December, 因为爱会带来伤痛,因为需要坚实的城堡去保护脆弱的心,因为—— “a rock feels no pain,and island never cry.”(岩石不会疼痛,小岛永不哭泣)
  相比之下《Feelin’Groouy》则轻快得多:“I’ve come to watch your flowers growing……let the morning time drop all its petals on me .”(我来看你的花开……让早晨的时光把花瓣撒在我身上)他们热情地宣告:“All is groovy!”而《For Emily》则运用蒙太奇手法缓慢拉近镜头:“Your cheeks flushed with the night we walked on frosted filelds of juniper and lamplight.”(你的双颊映红了夜晚,我们漫步在灯光覆满寒霜的杜松旷野)
  就在10月初,我收到第一张Simon & Garfunkel 的专辑,是一位喜欢Simon 的斑竹在南京找了又寄过来的。他(或她?)办了一个Paul Simon 的网站,叫做“民谣时光”—是我偶尔在网上搜索到的:浅蓝的主页,朴拙明了却翔实地提供了很多信息,喜欢Simon 的人实在应该去看一看。CD封面是黑白的,一张Simon & Garfunkel 合照。他们穿着简单的毛衣,像街头任何一个擦肩而过的人一样。没有任何闪亮包装,只是亲昵地靠着,甚至显得有些“土气”。可这就是真正的他们,明亮的眼睛和微扬的嘴角露出些许从容和睿智的气息。
  Simon & Garfunkel, 一生都没有什么传奇式经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16岁组成“Tom and Jerry”卡通式乐队,水到渠成地走红,直至平平淡淡地分手—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没有争吵也没有名利之争,两人依然是最要好的朋友,只是选择了不同音乐道路:Garfunkel 继续唱民谣,Simon 则偏爱对南非、牙买加和爵士乐的融合。他们合作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对彼此友谊的表白:“when you’re weary, feeling small,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 I’lldry them all. I’m on your side when times get rough, 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ll lay me down.”(当你疲惫无助,举步艰难,当你眼含泪水,我来为你擦干,当时光变得不平,我仍在你身边,当朋友们都已无踪,我愿躺下像一座横跨于忧愁河的桥。)
  这首《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在1970年格莱美赚了三项大奖,唱片销量超过900万张,然后二人各奔东西。其实这奖实在算不了什么。他们曾拿过奥斯卡最佳歌曲,他们的《Mrs. Robinson》打败过大名鼎鼎的Beatles (披头士又译甲壳虫),仅Simon 一人就拿过格莱美16次大奖,是拿格莱美次数第二多的歌手。但他们的音乐始终未染上一丝商业气息,纯净,自然的民谣。永远的民谣。
  我并不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人,但我听得出他们的心在歌唱:航行吧,你的梦在闪亮,如果你需要,我就会在你身旁;只要你愿意,我就会在忧愁河上为你架桥!——还有什么比这份友谊更真挚,更大气呢?
  我在暗夜里听这些歌,透明的音乐水一样静静流淌,空灵而美好。无奈而迷茫的叹息,无意中触痛心灵最深处,自然地流泪。他们唱着:“‘Kathy, I’m lost’.though I’knew she was sleeping, I’m empty I’m aching and I don’t know why. ”(“凯茜,我迷失了。”尽管我知道她在安眠,我空虚,我疼痛,我不知道为什么)(《American》),他们唱:“I stand alone without beliefs, the only truth I know is you.”( 我孤独地站着,没有信仰,我知道那唯一的真实就是你)这时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敏感而脆弱的青年,是厌恶了“Every day’s an endless stream of cigarettes and magaines” (香烟和杂志像无尽的溪流充斥着每一天)式乏味生活的人,而他们又是理智的,他们揭开社会空虚复杂的一面。如果说Bob Dylan 是从思想上解放了摇滚乐的先驱,Simon 则是以异于刺耳的布鲁斯的更为艺术性方式掀起这场摇滚变革。Bob 激进的方式号召无爱的世界起来忏悔时,他唱着“Blowing in the wind”(此歌被诗人余光中略作删节后收入《白玉苦瓜》),Simon 依然秉着惯有的文学气息,拨动人们的心弦。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注目于Simon, 毕竟是他从事创作和唱主音,分手后也是他成绩较大,先是《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拿了两项格莱美大奖,纪念猫王的《Graceland》被评为20世纪80年代摇滚乐最重要的唱片,而后又与Bob Dylan 合作推出几张大碟。可是如果少了Garfunkel“天使般的和声”,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Simon & Garfunkel——欧美音乐史上无可争议的黄金搭档。
  分手后的Simon 和Garfunkel 也偶尔合作,因为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是如此心心相印,无论何时,只要其中一个轻轻拨起琴弦,另一个就会自然而然的和声而唱,会心的微笑已替代所有多余的言语。就在1981年纽约中央公园那个Stary stary night, 年华已逝的他们再次唱起旧日情怀,为自己,也为在场的20万同样从20世纪60年代走过的忠实听众。那是怎样一个夜晚呵,熟悉的吉他,寂静的人们,轻颤的心。
  我喜欢Simon, 不是肤浅的迷恋,而是对一位诗人式音乐家的崇敬。在评论家笔下,Simon 杰出在于他的歌对社会和人生有敏锐而独特的思考,在如我般热爱Simon的听众眼里,原因只有一个:他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恰好是Garfunkel 对Simon的评价。
  至今年10月,Simon已整整60岁了,可就在去年,他又推出一张唱片《You’re the one》,我自然是买不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着以上快乐的文字,想象着明天的早餐,哼着那首吟颂自由的《El Condor Pasa》(西班牙语,意为雄鹰飞过):“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是的,我愿意,只要我可以,我一定愿意。)——继续在BBS上贴些乱七八糟的帖子。
  
  补记:我实在是不喜欢目前的流行音乐和无聊电视剧,所以我选择喝茶读诗看《卡萨布兰卡》式的老片子。我知道现在不可能再有Simon & Garfunkel 那样纯粹为心而唱的人了,所以我怀念那段民谣时光,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这些质朴美好的歌——永远的民谣。■
其他文献
在我看来,沙尘暴是突然闯入地球的怪物。这厮浑身浊黄一片,像是患有严重的哮喘,发疯似地,把不知从哪里吞进肚里的沙尘不断地吐到地面上,过瘾后扬长而去。  记得第一次目睹沙尘暴是在十年前。那时我还小,正独自在楼下玩儿着,忽然,只见天空被大片大片的浊云覆盖,就像清澈的泉水中撒进了泥沙,顿时天昏地暗。我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望着天空直发呆,老妈急匆匆地跑来把我拉回了家里。不一会儿,起风了,鬼哭狼嚎的,仿佛要把楼
期刊
1.主办单位    《少年文艺》编辑部 苏州少年文学院    2.活动口号    ★《少年文艺》读者俱乐部首次大行动,点燃你的青春岁月  ★中国少年的一次集体壮举,中国人的第一次环太湖旅行  ★文学与旅行的结合,素质与能力的检阅  ★把足迹留存于江南大地,让梦想翱翔在天地之间    3.活动宗旨    弘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山水游览、文化考察、文学联谊和素质训练等多样
期刊
第一次见到C.T.的时候,他穿了一件黯蓝的衬衣,洗得泛出模糊的淡白。  他戴眼镜,没有胡须,像一个神情干净而亮丽的孩子。他用微笑的音调介绍自己是以后的语文老师。  在这个班里坐的都是从独木桥挤过来的人,有着不羁和狂傲,神情闪烁着暧昧,早已厌倦了和老师成为朋友的游戏。那只是一种开在水底的花,优雅华丽却遥不可及。每个人都习惯带着高傲而冷漠的心在时间中行走,看窗外混浊的阳光缓缓移动步子,一寸一寸地吞没身
期刊
用一张白纸  折成船  叠成鹤  却再也不能恢复  平整光滑的它  就像你我的故事  原以为已远去  却在不经意间  触到了当时的痕迹  或深 或浅    风的知己  有人说  鱼是风的知己  风吹起水面圈圈涟漪    后来  造物主把鱼带到了红尘  让它选择想要的生活  鱼说  怀念它和风的一段故事    于是  银色的鱼骨  被制成了 一串  耀着银光的风铃    任凭造物主怎样摇动  听
期刊
普通的一天  沙滩上 坐着个孩子    普通的一天  海在太阳的溺爱下  眨着眼  忽地猛扑上来 给沙滩一记响亮的耳光  又大笑着跑去  他无所顾忌  因为他知道  沙滩是个逆来顺受的家伙    小草躲在岩石背后  偷偷往这边看  海风呵斥了他一声  他连忙低下了头    啊,我爱大海!  两个胖女人欢呼着从海里跑出  脚下沙土飞扬 留下一连串七扭八歪的深洞  一个贝壳被她们踩碎了  
期刊
你的声音真好听  当手指在你雪白的梦中  奔跑、跳跃  你的声音就乘着羽毛  飞出来    窗户突然长出了  梦的眼睛  欢迎你这个新朋友  明亮的尘埃精灵  围着你  开始心爱的舞蹈    那些最高的音符  是乘着星星的翅膀  飞走的  它们要停泊在远方  榛树林的树冠上  等待和黎明五点的鸟  一起歌唱    重的音符在坠落  让我们想起  那只又经典又顽皮的苹果  它正从你的头顶  徐徐降落
期刊
站在街边的树下  一些叶子飘在头上  和那风一起戏弄发丝  乱了吧    手上的书一页页地抖着  老师的话像那叶子  从耳边闪过  和那噪音一起  烦着呢    鼻梁上的眼镜让尘埃蒙了去  看不清路标  远处有人望着我笑  和那街灯一起  恼着呢    我和树站在街边  叶子牵着书包一起下坠  父亲的目光  和那天色一样  沉着呢
期刊
起风了,一片叶子在空中起飞了,他不像蝴蝶,也没有飘落,他宛若一只鸟,在空中飞翔,飞向了遥远的地方。  谁也猜不到他要去哪里,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不停地飞,永远也不要落下来。  他要成为一只鸟,完成他一生的心愿,每一片叶子的前世都是一只鸟,每一片叶子都渴望成为一只鸟。  飞呀,他路过了幸福,路过了痛苦,路过了人们的花园,和一个女人的眼泪,他没有为任何人停留,即使错过了自己一生想要得到的东西,
期刊
我没有穿雨衣  只一个人漫步 在那条  甚是熟悉的街  我怕雨的凝重  那种与雨珠肌肤相接的  感觉,让我心动  这是个雨季  可这雨落得柔逸  我听到了雨水分子  相撞的声音  “噼噼”“啪啪”  我看到了击水的泡泡  飞上了天  带我去水珠儿世界    这是个雨季  我十七岁的雨季  而思绪没有因此变湿  落雨在窗外  我的心和这雨季一样  沉醉  (作者系安徽合肥合钢中学高二学生)
期刊
很久已来叶弥已是一个对时间毫无概念的人了,哦,还有对季节。她可以把头埋在一堆书中五个小时不抬一下,比如今天。  若不是为了找一本前两年用过的英语笔记,她还可以这样埋下去,直到天黑。抬起头来的时候她一瞥瞥到了电子钟上的万年历,8月31日,星期日。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并非十分平常的一天,因为第二天是开学的日子。  可对于一个即将—不,已经升入高三的学生—叶弥来说,又真的很平常,因为提前补课已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