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卡奇在马克思辩证法面临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双重扭曲下,提出了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总体性辩证法是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展开。强调了主体、客体之间的统一,从而使辩证法重新具有革命性质。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来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总体性辩证法的革命性和人道主义性质,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主体性;物化
一、马克思辩证法面临的双重扭曲
所谓对辩证法的双重扭曲和毁损,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企图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取消辩证法,他们将经验自然科学视为唯一的参照系,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借以强奸事实的空洞的结构,以此否认辩证法存在的正当性。第二重扭曲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代表,他们虽然承认了辩证法存在的合理性,但却采取一种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辩证法,最终使辩证法滑向实证化和庸俗化的边缘。而卢卡奇则认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它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改变现实。与修正主义相对立,认为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的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一种方法……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2]p161显然,在卢卡奇看来,这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被修正主义者视为神明的所谓事实并不是“纯”事实,它必然是“因认识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方法论的加工下才能成为事实。”[2]p53因为即使是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列举,不加任何说明,这本身就是一种“解释”。一些机会主义者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取得“纯”事实并找到它们的联系,并以此来对抗辩证法的结构。但是卢卡奇深刻的指出,这种机会主义采取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对抗辩证法实质上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倾向于产生一种非常迎合这种看法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物化的社会结构,局部规律越加越合理化,精确化,但是整体却不具有合理性。在卢卡奇看来,这些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下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还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它虽然是看到了社會中的一些现象,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形成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还是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联系,并没有达到具体的、总体的、现实的联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忽略了作为其依据事实的历史性质。”[2]p55对此,恩格斯指出这种错误来源的实质在于“精确的”的经济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精确的”经济理论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实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精确的”的经济理论总是将现存的经济状况看作是一个时期内不变的,或者只考虑一些十分明显的变化。从而忽视了客观现实是不断流动、不断发展的。而为了能够从这些“事实”前进到真正意义上的事实,卢卡奇认为,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本来的历史制约性,并且抛弃那种认为它们是直接生产出来的观点:它们本身必定要受到历史的和辩证的考察”。[2]p56
第二重扭曲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些论述使大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误解。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由一个规定向另一个规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矛盾的不断扬弃和相互转换,因此形而上学中的那些片面的和僵化的因果关系必定会被辩证法的相互作用而取代。但是卢卡奇又尖锐地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虽然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转变和流动,但是对辩证法中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连提都没有提到,更不要说把它置于与它相称的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了”。卢卡奇之所以会发出如此责难,是因为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的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而并不是揭示规律,构造概念之间的流动性。如果改变现实的中心问题被忽视,那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将与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此时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正当性和合理性都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状态中,面对辩证法的这样一个紧迫的局面,卢卡奇的首要任务就是拯救辩证法的理论合法性,阐明辩证法的理论生命力。所以,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应运而生。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以历史为载体,恢复了辩证法中的特有的流动性,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二、恢复总体性辩证法的合理性:重塑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统一
在辩证法面临双重扭曲的境况中,卢卡奇对主客体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卢卡奇认为,恩格斯没有能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统一的问题,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导致辩证法失去了自身的流动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革命性。而失去了革命性的辩证法,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最本质的属性。如此,要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最重要的是重塑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重塑历史过程重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先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是怎样造成的呢?卢卡奇认为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是困扰近代理性主义的一个根本难题。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对立就埋下了主客体分裂的种子。虽然中间经历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以及实证主义者把高度专门化领域的知识作为哲学的目的而放弃对知识化的整个领域做统一把握的努力,但是主客体之间尖锐的矛盾还是没有被克服。另外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产生,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和控制,人的主体性地位遭到破坏。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失去了作为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仅仅作为客体存在,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性破裂。
怎样才能克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裂状态呢?在卢卡奇看来最关键的就是找出可以使它们克服分裂、实现统一的中介和基础。卢卡奇认为,黑格尔提出的“历史”概念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历史作为一个流动的过程扬弃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独立性,克服了主客体之间相互背离而产生的僵硬性。另外,卢卡奇认为主客体之间的分裂状态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有关。由于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产生,人被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失去了作为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而要消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对立,就必须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恢复人作为统一的主客体的总体性状态。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消融主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从而达到主客间的统一。 虽然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在克服主客体分裂的问题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他的思想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黑格尔站在传统理性的立场上,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沼,认为理性高于历史,历史必然会在某处停止。所以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问题。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理论真正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问题,因为这一观点将历史运动理解为真正的现实。
毫无疑问,总体性是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展开。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分析可以看到,卢卡奇并不是在不加限定的、一般意义上谈论总体性,而是深入到其本质的层面,也就是在以人为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层面来谈总体性。正是因为历史概念的提出,我们才克服了内容和形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但黑格尔提出的历史概念毕竟没有能摆脱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卢卡奇认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使历史概念得到真正贯彻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展开。如果说历史是辩证法中的载体,那么“具体的总体性”就是辩证法中的本质。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论者之所以没有办法深入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总体性,忽视了历史的作用。
卢卡奇认为,单纯的历史的某一个方面和作为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不仅仅是特殊和普遍的差别程度上的对立,而且是可以上升到观点和方法上的冲突。作为统一过程的历史就表现出整体观的重要性,而单个的历史事件是统一历史过程的一个部分。卢卡奇认为,具体的总体性就是“历史地(因而在现实中)带有特殊因素的普遍性”[2]p193。这样来看,“总体性”这一范畴与历史这一辩证法的载体和根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性是历史的总体性,历史是总体性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在统一体。之所以说历史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在统一体,是因为从整个历史来看,它并不是单个历史事件的相加而是在我们认识一个历史过程时,需要把这些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到一个辩证过程的诸方面的层次上,而不是片面的、单个地处理某一历史事件。
除此之外,总体性还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历史作为一个总体总是处于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流动和生成过程之中,任何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只有置于这一总体性的生成过程并与这一总体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显现其真实的意义并得到真实的领会。”[4]p297在卢卡奇看来,我们应该把“现刻”理解为一种生成,而这种生成作为一种中介沟通了过去和将来。“现刻”并不是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种带有趋势性、生成性的过程。只有当我们自身有了这种意识,“现刻”才可以显示出服从于人类的生成过程。卢卡奇也认为只有那种自愿地创造未来而且其使命就是创造未来的人,才能看出“现刻”的具体真理性。所以我们不能抛开总体的这种动态性和生成性来来静态地理解历史事實和历史现象。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就是“总体性”和“历史”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卡奇认为,只有以历史为载体的总体性辩证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辩证法。
三、总体性辩证法的性质
总体性辩证法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革命性和人道主义性质。在革命性的问题上,卢卡奇虽然作为一名理论家,但是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他分析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提出总体性辩证法,主要目的就是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扬弃物化,最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样看来,总体性辩证法是具有革命性的。而对于总体性辩证法的人道主义性质来说,卢卡奇所有的辩证法思考,在深层次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寻求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总体性辩证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使社会历史进程成为一种环绕着人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运动而展开的总体性进程。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革命性。“总体性范畴的首要性在于它是科学里的革命原则的承担者。”[2]p27重视总体性辩证法的革命性对我们正确认识总体性辩证法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只有具有总体性的意识,才能认识到我们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改造客体。使客体具有人的印记,而不是单纯的,与人没有联系的客体。而卢卡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提出总体性辩证法,目的就是构造一种实践性的理论。
当卢卡奇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上时,他发现作为物化现象彻底牺牲者的无产阶级,同时也是扬弃物化现象的最根本的力量,改变现实是这一阶级的重大任务。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实践的阶级意识才拥有改造事物的能力。”[2]p237这一阶级可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克服物化世界的异化现实,目的是达到自身的解放。这样来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单单是一种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总体性辩证法就是无产阶级作为自觉的、统一的主体和客体现实活动的辩证法。
相反,由于伯恩斯坦等人意识不到总体性辩证法,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存在的。这样思考问题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宿命论的倾向,人们就只能以一种宿命论的态度来屈服于现实。而这样说来,无产阶级的斗争也会丧失其必要性和合法性。只有当无产阶级具有总体性的意识,环抱着对总体性的渴望,意识到自身的物化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它才有力量、有动力进行自觉的革命行动,瓦解资产阶级的物化结构,真正使现存状态革命化。
总体性可以克服人的片面和分裂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地深入探讨,我们发现他一个主要目的是探索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确立人的主体性。“人已经成为一切(社会)事物的尺度。”[2]p176历史不单单是没有人为活动痕迹的纯粹的历史,自然环境也可以经过人的实践去达到一个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环境。历史与人有内在循环关系,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历史和人可以实现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当商品在社会中占有统治性地位时,我们就会忽视人的作用。此时的人就相当于整个机器系统的部件,而这一机器系统事先已经存在并且自由运行,并不依赖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人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主体,而是成为一个片面化,机械化的抽象存在。
而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人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一味服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通过对总体性辩证法的强调,可以克服片面性和机械化,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也只有我们树立了总体性辩证法的意识,才能自觉地站在总体和历史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物性化的侵蚀,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担负起弘扬人道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福生.现代性批判和总体辩证法——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解读[J].岭南学刊.1998(1)
作者简介:宋孟琦(1993.5--),女,河北唐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主体性;物化
一、马克思辩证法面临的双重扭曲
所谓对辩证法的双重扭曲和毁损,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企图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取消辩证法,他们将经验自然科学视为唯一的参照系,认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借以强奸事实的空洞的结构,以此否认辩证法存在的正当性。第二重扭曲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代表,他们虽然承认了辩证法存在的合理性,但却采取一种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辩证法,最终使辩证法滑向实证化和庸俗化的边缘。而卢卡奇则认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它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改变现实。与修正主义相对立,认为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的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一种方法……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2]p161显然,在卢卡奇看来,这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被修正主义者视为神明的所谓事实并不是“纯”事实,它必然是“因认识目的不同而变化的方法论的加工下才能成为事实。”[2]p53因为即使是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列举,不加任何说明,这本身就是一种“解释”。一些机会主义者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抽象、实验等取得“纯”事实并找到它们的联系,并以此来对抗辩证法的结构。但是卢卡奇深刻的指出,这种机会主义采取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对抗辩证法实质上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倾向于产生一种非常迎合这种看法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物化的社会结构,局部规律越加越合理化,精确化,但是整体却不具有合理性。在卢卡奇看来,这些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下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还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是物化意识的产物。它虽然是看到了社會中的一些现象,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形成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联系还是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联系,并没有达到具体的、总体的、现实的联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忽略了作为其依据事实的历史性质。”[2]p55对此,恩格斯指出这种错误来源的实质在于“精确的”的经济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精确的”经济理论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实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而“精确的”的经济理论总是将现存的经济状况看作是一个时期内不变的,或者只考虑一些十分明显的变化。从而忽视了客观现实是不断流动、不断发展的。而为了能够从这些“事实”前进到真正意义上的事实,卢卡奇认为,我们“必须了解它们本来的历史制约性,并且抛弃那种认为它们是直接生产出来的观点:它们本身必定要受到历史的和辩证的考察”。[2]p56
第二重扭曲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些论述使大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误解。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由一个规定向另一个规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矛盾的不断扬弃和相互转换,因此形而上学中的那些片面的和僵化的因果关系必定会被辩证法的相互作用而取代。但是卢卡奇又尖锐地指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虽然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转变和流动,但是对辩证法中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连提都没有提到,更不要说把它置于与它相称的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了”。卢卡奇之所以会发出如此责难,是因为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法的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而并不是揭示规律,构造概念之间的流动性。如果改变现实的中心问题被忽视,那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将与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此时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正当性和合理性都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状态中,面对辩证法的这样一个紧迫的局面,卢卡奇的首要任务就是拯救辩证法的理论合法性,阐明辩证法的理论生命力。所以,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应运而生。总体性辩证法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以历史为载体,恢复了辩证法中的特有的流动性,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二、恢复总体性辩证法的合理性:重塑历史过程中主客体的统一
在辩证法面临双重扭曲的境况中,卢卡奇对主客体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卢卡奇认为,恩格斯没有能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统一的问题,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导致辩证法失去了自身的流动性,也就失去了自身的革命性。而失去了革命性的辩证法,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最本质的属性。如此,要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最重要的是重塑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要重塑历史过程重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先厘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是怎样造成的呢?卢卡奇认为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是困扰近代理性主义的一个根本难题。笛卡尔的身心二元对立就埋下了主客体分裂的种子。虽然中间经历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以及实证主义者把高度专门化领域的知识作为哲学的目的而放弃对知识化的整个领域做统一把握的努力,但是主客体之间尖锐的矛盾还是没有被克服。另外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产生,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支配和控制,人的主体性地位遭到破坏。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失去了作为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仅仅作为客体存在,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性破裂。
怎样才能克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裂状态呢?在卢卡奇看来最关键的就是找出可以使它们克服分裂、实现统一的中介和基础。卢卡奇认为,黑格尔提出的“历史”概念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历史作为一个流动的过程扬弃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独立性,克服了主客体之间相互背离而产生的僵硬性。另外,卢卡奇认为主客体之间的分裂状态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有关。由于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产生,人被自己的创造物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失去了作为统一的主体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而要消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对立,就必须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恢复人作为统一的主客体的总体性状态。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消融主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从而达到主客间的统一。 虽然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在克服主客体分裂的问题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他的思想也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黑格尔站在传统理性的立场上,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沼,认为理性高于历史,历史必然会在某处停止。所以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问题。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理论真正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问题,因为这一观点将历史运动理解为真正的现实。
毫无疑问,总体性是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展开。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分析可以看到,卢卡奇并不是在不加限定的、一般意义上谈论总体性,而是深入到其本质的层面,也就是在以人为主体性的社会历史层面来谈总体性。正是因为历史概念的提出,我们才克服了内容和形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但黑格尔提出的历史概念毕竟没有能摆脱客观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卢卡奇认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使历史概念得到真正贯彻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是以历史为载体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展开。如果说历史是辩证法中的载体,那么“具体的总体性”就是辩证法中的本质。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论者之所以没有办法深入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总体性,忽视了历史的作用。
卢卡奇认为,单纯的历史的某一个方面和作为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不仅仅是特殊和普遍的差别程度上的对立,而且是可以上升到观点和方法上的冲突。作为统一过程的历史就表现出整体观的重要性,而单个的历史事件是统一历史过程的一个部分。卢卡奇认为,具体的总体性就是“历史地(因而在现实中)带有特殊因素的普遍性”[2]p193。这样来看,“总体性”这一范畴与历史这一辩证法的载体和根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体性是历史的总体性,历史是总体性的历史。历史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在统一体。之所以说历史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在统一体,是因为从整个历史来看,它并不是单个历史事件的相加而是在我们认识一个历史过程时,需要把这些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到一个辩证过程的诸方面的层次上,而不是片面的、单个地处理某一历史事件。
除此之外,总体性还有动态性和生成性。“历史作为一个总体总是处于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流动和生成过程之中,任何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只有置于这一总体性的生成过程并与这一总体过程联系起来,才能显现其真实的意义并得到真实的领会。”[4]p297在卢卡奇看来,我们应该把“现刻”理解为一种生成,而这种生成作为一种中介沟通了过去和将来。“现刻”并不是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种带有趋势性、生成性的过程。只有当我们自身有了这种意识,“现刻”才可以显示出服从于人类的生成过程。卢卡奇也认为只有那种自愿地创造未来而且其使命就是创造未来的人,才能看出“现刻”的具体真理性。所以我们不能抛开总体的这种动态性和生成性来来静态地理解历史事實和历史现象。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就是“总体性”和“历史”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卡奇认为,只有以历史为载体的总体性辩证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辩证法。
三、总体性辩证法的性质
总体性辩证法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革命性和人道主义性质。在革命性的问题上,卢卡奇虽然作为一名理论家,但是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他分析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提出总体性辩证法,主要目的就是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扬弃物化,最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样看来,总体性辩证法是具有革命性的。而对于总体性辩证法的人道主义性质来说,卢卡奇所有的辩证法思考,在深层次上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寻求人在历史中的地位问题。总体性辩证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使社会历史进程成为一种环绕着人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运动而展开的总体性进程。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革命性。“总体性范畴的首要性在于它是科学里的革命原则的承担者。”[2]p27重视总体性辩证法的革命性对我们正确认识总体性辩证法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因为只有具有总体性的意识,才能认识到我们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改造客体。使客体具有人的印记,而不是单纯的,与人没有联系的客体。而卢卡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提出总体性辩证法,目的就是构造一种实践性的理论。
当卢卡奇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上时,他发现作为物化现象彻底牺牲者的无产阶级,同时也是扬弃物化现象的最根本的力量,改变现实是这一阶级的重大任务。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实践的阶级意识才拥有改造事物的能力。”[2]p237这一阶级可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克服物化世界的异化现实,目的是达到自身的解放。这样来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单单是一种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总体性辩证法就是无产阶级作为自觉的、统一的主体和客体现实活动的辩证法。
相反,由于伯恩斯坦等人意识不到总体性辩证法,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存在的。这样思考问题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宿命论的倾向,人们就只能以一种宿命论的态度来屈服于现实。而这样说来,无产阶级的斗争也会丧失其必要性和合法性。只有当无产阶级具有总体性的意识,环抱着对总体性的渴望,意识到自身的物化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它才有力量、有动力进行自觉的革命行动,瓦解资产阶级的物化结构,真正使现存状态革命化。
总体性可以克服人的片面和分裂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地深入探讨,我们发现他一个主要目的是探索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确立人的主体性。“人已经成为一切(社会)事物的尺度。”[2]p176历史不单单是没有人为活动痕迹的纯粹的历史,自然环境也可以经过人的实践去达到一个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环境。历史与人有内在循环关系,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历史和人可以实现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当商品在社会中占有统治性地位时,我们就会忽视人的作用。此时的人就相当于整个机器系统的部件,而这一机器系统事先已经存在并且自由运行,并不依赖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人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主体,而是成为一个片面化,机械化的抽象存在。
而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人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一味服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通过对总体性辩证法的强调,可以克服片面性和机械化,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也只有我们树立了总体性辩证法的意识,才能自觉地站在总体和历史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才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物性化的侵蚀,树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担负起弘扬人道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福生.现代性批判和总体辩证法——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解读[J].岭南学刊.1998(1)
作者简介:宋孟琦(1993.5--),女,河北唐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