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土语文”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路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亲土语文”的核心理念
  1.亲近土地,提升有机指数
  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的利奥波德,在他的生态和环境世界名著《沙乡年鉴》中,从土地道德的角度来关注人类的命运,指出人类要长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须从道德层面对土地予以敬重。由此,我们可以把亲土理解为人类敬重土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或乡土范围的日渐萎缩,国人的亲土意识正呈现出日渐淡薄的趋向。在我国,语文课程在道德教育中地位特殊,所以作为土地主人之一的乡村语文教师,必须扛起培育乡村儿童土地道德的大旗,和土地未来的主人儿童一起共读《沙乡年鉴》《一个人的村庄》《大地上的事情》《瓦尔登湖》等专著,让亲土情感滋润儿童的心灵。亲土,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需要让它在实际生活中显现为具体行动。因此,作为中国教育主场之一的乡村学校,还要以语文课程为基点,让儿童走进乡村田园,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儿童去阅读土地、熟识土地、敬重土地,使得儿童即使长大成才离开家乡之后,仍会不时回到家乡并能够永远地记住曾经的“乡土”和“乡愁”。
  2.放养语文,提升活力指数
  当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只囿于语文课堂。语文学习和课外生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造成了学生的语言学、用分离,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进程。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边界。作为乡村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儿童意愿和顺应儿童发展天性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走进乡村田园,在有情有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感性及理性的自主体验并愉悦建构的语文学习,补充学生好学之情、活学之智和绿色之钙,培育学生的土地道德。
  将上述理念与当下乡村田园的实际充分链接整合,我们进一步规范了近年来兴起的田园语文课程实践的具体方向,精心创设出田园语文的个性表达——田园亲土语文,简称“亲土语文”。我们构建的“亲土语文”,是以培养学生的土地道德为重要目标,以统编课程和儿童的乡村田园生活为学习资源,以统编本教材为依托主体,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和学习内容,以项目助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语文拓展性课程。与“亲土语文”匹配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学习系统,是一个涵盖语文知识、语文生活、语文实践的语文课堂。上述三者以项目为统领,既可以独立实施,又能够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每一次项目助学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条直抵学生学习核心地带的高速公路;教在基础,重在体验,贵在运用,乐在分享,是“亲土语文”课堂鲜明的特色。这样的实践样态,关联性好、运用性活、系统性强,对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和指导价值。
  二、“亲土语文”课程的开发
  1.并行式开发
  “亲土语文”课程,实行“亲土物型课程”和“亲土文本课程”双线并行的课程建构思路。亲土物型课程,以亲土馆和亲土园为主要抓手。建造亲土馆,初建农耕文化展览厅和农家菜肴操作厅。开辟亲土园,指导学生种植适宜的农耕植物。让亲土馆和亲土园成为学校的田园,成为开发学生双手和大脑潜能的生活教育空间站,成为实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资源库,成为学生感受生命个性化成长的沃土。进而让学生走进乡村田园任何一角,都会带着在学校田园构建的知识基础、培养的探索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处处求发展,人人有进步”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2.迁移式开发
  “亲土语文”课程,遵从江苏教育厅马斌处长的指导:“引导儿童到课本里找到适合的内容,迁移到他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亲土语文”课程,或是直接根据儿童所处乡村田园的实际,确定主题项目开展综合性学习,或是间接根据儿童学习统编本教材的情况,确定主题项目开展综合性学习,结合识字与写字学习、阅读课文学习、口语交际学习和写作学习,从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发现所学习内容与学生乡村田园生活的关联点,以这个关联点为基础生发出主题项目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亲土活动菜单式文本教材,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语言,灵动且多方式运用语言,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3.菜单式开发
  这种亲土活动菜单式文本教材,主要从这样的“六美”维度来进行构思。
  (1)田園美景,链接统编本教材和乡村田园资源,在引导学生以赏美景、寻美景、绘美景为主要内容的亲土语文学习活动中,走进乡村田园,熟识乡村田园,亲近乡村田园。
  (2)田园美文,链接统编本教材和乡村田园资源,结合丰富多彩的田园美文开展阅读、赏析、实践、写作等品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亲土情感,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田园美耕,依托“田园美耕”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体认、体验、体悟”农耕文化三个层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好“立足农耕,传承文明,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智慧人”的育人目标。
  (4)田园美音,充分链接统编教材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以“亲土语文”学习为载体,让美音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田园生活,在感性和理性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综合能力,濡染土地德行。
  (5)田园美味,链接统编本教材和乡村田园美味之资源,开展“亲土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或单项之美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与乡村田园美食的亲切“交往”中,知食物之知识、品食物之乐趣、烹食物之情调、育土地之道德。
  (6)田园美事,乡村天天有美事,教师在引导学生讲美事、说美事、写美事的体验活动中,让弥散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事儿熏陶他们的心田,滋润他们亲近乡土的情感。
  4.串联式开发
  “亲土语文”课程,采用与统编本语文课程双线组元一致的串联思路。把“亲土语文”学习主题作为外显线索、把“亲土语文”要素作为内隐线索,按照母语认知的内在规律,把“亲土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统筹规划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亲土语文”课程内容中。整体构建、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同时,着力于“亲土语文”的真情真性口语交际、“亲土语文”的全语全本阅读教学、“亲土语文”的实景实情写作教学等个性化课程框架的建构。   三、“亲土语文”的实施路径
  1.大地文本的串联路径
  大地文本串联路径,是我们进行土地道德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这里的文本串联,是把统编本教材和乡村田园巨型文本进行串联,指导学生对乡村田园进行品读体味。在两个文本串联的品读体味中,让学生熟知乡村田园,亲近乡村田园,濡染亲土情感。
  2.项目助学的推进路径
  “亲土语文”有三味。
  (1)亲土味。“亲土语文”融合统编本语文课程资源与乡村田园资源,以项目助学为第一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满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亲近土地。
  (2)自然味。“亲土语文”把儿童的语文学习提升到语文生活的高度来对待,努力让儿童在乡村田园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机融合中习得语文素养。
  (3)语文味。“亲土语文”体现课程意识,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保持教与学的常规形态,以现行的统编本教材为核心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叠加其他课程相关知识和田园综合实践活动。
  在“亲土语文”三味理念观照下,我们创生了“亲土语文”项目助学,或是直接根据学生所处的乡村田园的实际确定主题项目;或是间接根据学生学习统编本教材的情况,从统编本教材所学内容中发现与儿童乡村田园生活的关联点,以这个关联点为基础生发出主题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项目选择合适的、乐意探究的子项目,基于乡村田园主题项目整合诸多课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
  3.民风民俗的沉浸路径
  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民风、民俗沉浸路径的三步走策略。
  (1)文化理解。提供关于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背景资料,带着儿童去阅读理解,让所有的后续体验活动都能够链接一个具体的乡风民俗文化背景。
  (2)氛围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自主确定的民风民俗主题项目任务,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按照事先制订的活动计划,走进弥漫着民风民俗气息的乡村田园现场,自主、合作地进行观察体验和实地记录,在民风民俗的实景资源中更好地获得一种在场感。
  (3)意味解讀。学生从乡风民俗活动实际的体验和记录中,每个人除了完成主题项目任务、获得公共意义的理解之外,还会有更为丰富的个人体会。尤其需要让每位学生把自己丰富的个人体味,通过语文的多种方式与同学们分享。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大公镇北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摘要:样本高职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玩手机的情况严重,这有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应该加强网络环境整治、加强课堂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有力地引导学生走出“手机控”。  关键词:高职院;“手机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0-03  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优劣关系着人才培养的优劣。当前,湖南高职(含专科)在校人数超过47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的主要形式。但朗读也需要技巧,统编本教材通过课后习题的形式,巧妙将朗读的技巧加以要求和呈现。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后习题的具体要求,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注意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式把长句子读好。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分析、综合、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真实的情境,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判断,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关于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摘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多是“问题学生”,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批评、处罚,但效果不佳。如果换种思维,包容学生的“问题”,使之逐渐成为“优点”,这种教育理念称为“包容性成长”。推行“包容性成长”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须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问题学生;包容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68-03  一粒沙子进入蚌的身体,蚌
摘 要:本文探讨开发流行歌曲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情感性及丰富的文词资源促进中职作文教学,从而为中职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职;作文;流行歌曲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一大难题,教师必须灵活变通、独辟蹊径,寻一些能贴合学情的路子来改善作文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想写、能写、写好的目的。巧妙利用流行歌曲,充分挖掘其教学资
美丽的白云山下,繁华的环市东商圈,古朴的华侨新村,闪耀着一颗职校明珠——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2011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学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性学校的行动计划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复核,被教育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标志着学校迈入了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的新时期。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应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设计,追寻智慧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为现代教学的“满堂问”,课堂气氛看似热烈,实际成效不大,课堂教学呈现“假繁荣”现象。因此,教师能否科学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契机,便成为当下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预设,追寻问题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展开,关键要看
摘 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验收工作的完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旅游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同产业发展的融合度,通过探索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办
摘 要:实施生活化德育、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历来是笔者不断探索的课题。2011年6月笔者在全国中职学校德育校长培训班上的发言引起了众多中职校长们的共鸣,后应国家教育部相关领导的指示和众多校长们的邀请,笔者于2012年2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官网上开设了一门《实施生活化德育,点亮中职生精彩人生》的演讲课程。该文重点介绍和总结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和推广中职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一些作法,以
作者简介:张 莉(1977-),女,教育学副教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摘 要: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矫正技术认为,在问题行为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态度、观念以及行为入手,改变该生态的部分因素,必将促进儿童在某些程度上的变化,进而间接矫正问题行为。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的重构技术,对幼儿园的一例个案开展研究,总结出了运用本技术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