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政府主义的代表克鲁泡特金在他的著作《互助论》中提出,互助合作是一切生物进化的法则。本文对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进行挖掘,认为《互助论》中所蕴含的“互助、平等”的理念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社会保障改革
社会保障,是人类互助与合作精神催生的一朵奇葩。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前者追求效率,后者倡导公平,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重读俄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代表作《互助论》,对反思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克鲁泡特金及其《互助论》
(一)克鲁泡特金其人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出生于俄国世袭王公家庭,高贵的出生使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曾担任沙俄军官,后离开军职致力于地理学研究,在地理领域成绩卓越,一度成为颇有声望的地理学家。后来他受到西欧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放弃了贵族继承权,加入革命党,参加了推翻农奴制的国民粹派革命运动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核心人物。此后,他在国外流亡四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一直从事无政府主义活动和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施蒂纳,蒲鲁东,特别是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克鲁泡特金所创立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崇尚一种建立在互助和自由、平等之上的“自我牺牲”精神①。克鲁泡特金可谓是无政府主义的集大成者,是世界著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和领袖。
(二)《互助论》
《互助论》是克鲁泡特金流亡西欧时期于1902年发表的著作。全书是作者1890至1896年间在伦敦用英文写成并陆续发表在英国《十九世纪》杂志上单篇论文的结集。书名全译《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全书共分八章,前两章用大量生物学和动物学的资料,描述了动物间的互助,后六章从蒙昧人的原始氏族和部落、野蛮人的村落公社、中世纪城市的各种行会组织、现代人的劳方和资方团体,论述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互助。通过《互助论》这部专门“论述互助法则的书”,克鲁泡特金揭示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除了互争法则以外,还有一个互助法则,而在动物进化和人类进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互助而不是互争。
二、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
(一)“竞争”与“互助”两大法则同时存在
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认为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克鲁泡特金认为“生存竞争”如果只按它的狭义(即各个体之间完全为争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竞争)来使用,就会失去它的哲学的和原有的真实意义②。克鲁泡特金基本上赞成达尔文的主张和学说体系,他同样引用生物进化的规律来观察人类社会生活。但他并不完全赞同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法则,他认为生物在一群之内不仅存在竞争,更是通过互助的方式进化发展。可以说生物群之间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助性的强弱。并且,他坚持认为互助是一种本能,不是通过后天的道德训练获得的。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法则,指的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强调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生存就是竞争。自然只偏爱那些具有优势的物种和个体,对于劣势的一方,它总会残忍地夺取它们刚刚得到的生命和宝贵的自由。达尔文的这一思想突出了效率的重要性。克鲁泡特金虽然认为互助是人类进化的法则,但是并不否定达尔文的竞争法则,如果一味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一味追求公平和平等,必将导致效率低下,最终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克鲁泡特金的互助思想是建立在生存竞争机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解读其思想精髓的时候,绝不能将其理解为只提倡互助而否定竞争。事实上,“竞争”体现的是一种效率优先的思想,而“互助”则代表公平与平等,效率和公平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进化和发展的主导法则
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是一种人的天性和本能。他认为人类除了具有一种狭隘的利己本能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互助本能。在经过长期大量地实地观察和考察后,他得出这种互助互援的本能来源于动物的合群性生活。无论是低等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团结协作还是等高等动物如猿猴的群居,无论是小鸟等弱小动物的互相保护还是凶猛野兽的联合猎食,无不体现着互助的天性。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同样如此,从原始人的部落风俗、野蛮人的村落公社、中世纪的城市行会到近现代的工会组织,互助行为无处不在。“它从氏族扩展到种族、种族的联盟、民族,最后最低限度在思想上扩展到了整个人类。在扩展的同时,也更加精深了。”③总之,克鲁泡特金认为人类一切文明和进步都是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之上的,互助这一原则是日常生活的必要基础。
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互助是一切生物进化的法则,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互助和平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平等的价值理念存在于互助之中。克鲁泡特金并没有在互助论中对互助和平等下过定义,但是只要我们认真体会就不难发现互助和平等的内涵。前文中已提过互助是一种本能,平等则是互助的前提。在发生互助行为之前,提供援助的一方一定是将受助的一方视为平等的主体。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可以说是克鲁泡特金互助原则的根本之义。此外,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人和动物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获得平等报偿的权利。平等的生存权即人生来便是平等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报偿平等则指的是个人通过一定的劳动,平等地获取社会报酬。
总之,“在人类道德的进步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互助而不是互争……”④,互助作为一种社会本能,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互助法则萌发了人类“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自我牺牲精神来源于人们互助的需要。任何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陷入困境,这时候都需要来自他人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帮助,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济人之困、救人之难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一个人不计较自身利益的得失或是自觉舍弃牺牲自身利益而帮助他人、进行互助协作便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克鲁泡特金认为当时由于受到国家和私有财产的阻挠,互助、平等的社会风气始终没有形成,亟需一种可以支撑的力量和信念来鼓舞人心。他视自我牺牲精神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人们将向着这崇高的道德理想努力前行,直到将来人们甚至会为了获得一个自我牺牲的机会而相互竞争。自我牺牲的实质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奉献,可以说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自我牺牲精神。 三、互助思想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启示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时代转变,从不同群体或阶层利益分割向城乡居民普遍受惠的时代转变,从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全体国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时代转变。面对这样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时代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保障改革应树立“人人平等,把公平放在首位”的理念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差距巨大,而且长期以来是政策分割与分治,城乡居民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求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社会公正,追求共建、共享和安全保障及高质量生活。另外,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同样巨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仅在社会保障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保障能力等方面更是差距巨大。
也就是说,实现我国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任务仍然艰巨。因此,社会保障改革首先应当树立人人平等的理念,把公平放在第一位。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并保障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的福利,即任何国民都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以公平、平等为尺度来逐渐消除制度安排中的歧视与排斥现象,实现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总之,社会保障改革应该树立三个“平等”理念:一是国民平等,而是城乡平等,三是地区平等。
(二)社会保障改革应该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是当时还不太富裕的国家把包袱甩给企业、企业把包袱甩给社会的过程中建立的。所以,当时的社会保障更多的是以市场竞争的效率原则而不是以社会互助的公平原则进行建构。由于起点的失误,本来应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发挥公平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带上了政府投入少而企业与个人负担重、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高度一致的市场化色彩。
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不要效率。社会保障的效率并不在于参与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致,而是指社会保障管理和基金增值方面的效率。比如,社会救助的效率,主要在于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目的是实现更大范围或更高水平上的救助,亦即实现社会公平。再比如,社会保险的效率,主要在于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构的增值效率。
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切实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社会保障改革应坚持互助共济的原则
如果要将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还需要遵循互助共济的原则。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维护,都是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的,共享既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其他多重目标的基本手段,它强调风险分摊和互助共济,是以集体的互济、群体与个体的互助来分散个体遭遇的风险,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与融合。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偏离了上述理念,必然带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异化,造成对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害,进而造成其他制度职责紊乱,成为国家发展的负面因素。
国际经验证明,互助合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改革中的尝试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制度的优势广泛适用于保险互助组织,即使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相互制保险机构股份化的趋势,然而在农险领域,互助合作的生(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命力仍毋庸置疑。日本农业保险从农业特性出发,集农户互助与政策扶持高效配合,设计精巧、运行低耗,被誉为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将互助共济原则融入到社会保障改革当中必将给改革带来巨大的成效。正所谓互助是共济的前提,共济是互助的必然结果。
(四)社会保障改革中应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
郑功成教授从全球范围出发,将社会保障发展进程划分为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和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他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它既需要着重考虑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又必须以改造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 同时还面临着如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问题,从而主张整体协调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保障阶段,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更应当在改革中发扬“自我牺牲”精神。
在改革过程中,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之间应当将改革大局放在首位,将全体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决不能因为私心而损害国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集体和个人尤其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执行政策法规的过程中更应该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社会保障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实现全体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共同为实现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
社会保障理念的升华对社会保障改革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孤有所助、伤有所治、残有所扶、死有所葬、遭灾者有救助、失业者能解困的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克鲁泡特金的互助思想,努力寻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发扬“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赵明光.无政府主义王子:克鲁泡特金[J].大科技(自然探索),2006,(02).
[2]李强.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初探[J].国际政治研究,1984,(01).
[3]陈运新.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伦理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
[4]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2005,(03).
[5]陈之骅.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剖析[J].世界历史,1980,(05).
[6]姜芃.《克鲁泡特金传》评介[J].世界历史.1986,(02).
[7]李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意义及思路[J].青春岁月,2010,(20).
[8]杨玉梅.读《互助论》谈构建和谐社会[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
[9]关信平.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10]陈桂香.“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6,(02).
[11]张业清.论克鲁泡特金的正义道德观[J].江西社会科学,1988,(04).
[12](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
注释:
①赵明光.无政府主义王子:克鲁泡特金[J].大科技(自然探索),2006(02),第64页.
②陈运新.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伦理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第10页.
③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第264页.
④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第265页.
关键词: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社会保障改革
社会保障,是人类互助与合作精神催生的一朵奇葩。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前者追求效率,后者倡导公平,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重读俄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代表作《互助论》,对反思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克鲁泡特金及其《互助论》
(一)克鲁泡特金其人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出生于俄国世袭王公家庭,高贵的出生使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曾担任沙俄军官,后离开军职致力于地理学研究,在地理领域成绩卓越,一度成为颇有声望的地理学家。后来他受到西欧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放弃了贵族继承权,加入革命党,参加了推翻农奴制的国民粹派革命运动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核心人物。此后,他在国外流亡四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一直从事无政府主义活动和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施蒂纳,蒲鲁东,特别是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克鲁泡特金所创立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崇尚一种建立在互助和自由、平等之上的“自我牺牲”精神①。克鲁泡特金可谓是无政府主义的集大成者,是世界著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和领袖。
(二)《互助论》
《互助论》是克鲁泡特金流亡西欧时期于1902年发表的著作。全书是作者1890至1896年间在伦敦用英文写成并陆续发表在英国《十九世纪》杂志上单篇论文的结集。书名全译《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全书共分八章,前两章用大量生物学和动物学的资料,描述了动物间的互助,后六章从蒙昧人的原始氏族和部落、野蛮人的村落公社、中世纪城市的各种行会组织、现代人的劳方和资方团体,论述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互助。通过《互助论》这部专门“论述互助法则的书”,克鲁泡特金揭示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除了互争法则以外,还有一个互助法则,而在动物进化和人类进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互助而不是互争。
二、克鲁泡特金互助思想
(一)“竞争”与“互助”两大法则同时存在
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认为这是一个自然法则,是生物进化的规律。克鲁泡特金认为“生存竞争”如果只按它的狭义(即各个体之间完全为争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竞争)来使用,就会失去它的哲学的和原有的真实意义②。克鲁泡特金基本上赞成达尔文的主张和学说体系,他同样引用生物进化的规律来观察人类社会生活。但他并不完全赞同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法则,他认为生物在一群之内不仅存在竞争,更是通过互助的方式进化发展。可以说生物群之间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助性的强弱。并且,他坚持认为互助是一种本能,不是通过后天的道德训练获得的。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法则,指的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强调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生存就是竞争。自然只偏爱那些具有优势的物种和个体,对于劣势的一方,它总会残忍地夺取它们刚刚得到的生命和宝贵的自由。达尔文的这一思想突出了效率的重要性。克鲁泡特金虽然认为互助是人类进化的法则,但是并不否定达尔文的竞争法则,如果一味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一味追求公平和平等,必将导致效率低下,最终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克鲁泡特金的互助思想是建立在生存竞争机制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解读其思想精髓的时候,绝不能将其理解为只提倡互助而否定竞争。事实上,“竞争”体现的是一种效率优先的思想,而“互助”则代表公平与平等,效率和公平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进化和发展的主导法则
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是一种人的天性和本能。他认为人类除了具有一种狭隘的利己本能之外,还具有社会性的互助本能。在经过长期大量地实地观察和考察后,他得出这种互助互援的本能来源于动物的合群性生活。无论是低等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团结协作还是等高等动物如猿猴的群居,无论是小鸟等弱小动物的互相保护还是凶猛野兽的联合猎食,无不体现着互助的天性。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同样如此,从原始人的部落风俗、野蛮人的村落公社、中世纪的城市行会到近现代的工会组织,互助行为无处不在。“它从氏族扩展到种族、种族的联盟、民族,最后最低限度在思想上扩展到了整个人类。在扩展的同时,也更加精深了。”③总之,克鲁泡特金认为人类一切文明和进步都是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之上的,互助这一原则是日常生活的必要基础。
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互助是一切生物进化的法则,是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互助和平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平等的价值理念存在于互助之中。克鲁泡特金并没有在互助论中对互助和平等下过定义,但是只要我们认真体会就不难发现互助和平等的内涵。前文中已提过互助是一种本能,平等则是互助的前提。在发生互助行为之前,提供援助的一方一定是将受助的一方视为平等的主体。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可以说是克鲁泡特金互助原则的根本之义。此外,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人和动物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获得平等报偿的权利。平等的生存权即人生来便是平等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报偿平等则指的是个人通过一定的劳动,平等地获取社会报酬。
总之,“在人类道德的进步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互助而不是互争……”④,互助作为一种社会本能,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互助法则萌发了人类“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自我牺牲精神来源于人们互助的需要。任何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陷入困境,这时候都需要来自他人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帮助,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济人之困、救人之难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在克鲁泡特金看来,一个人不计较自身利益的得失或是自觉舍弃牺牲自身利益而帮助他人、进行互助协作便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克鲁泡特金认为当时由于受到国家和私有财产的阻挠,互助、平等的社会风气始终没有形成,亟需一种可以支撑的力量和信念来鼓舞人心。他视自我牺牲精神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人们将向着这崇高的道德理想努力前行,直到将来人们甚至会为了获得一个自我牺牲的机会而相互竞争。自我牺牲的实质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奉献,可以说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自我牺牲精神。 三、互助思想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启示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时代转变,从不同群体或阶层利益分割向城乡居民普遍受惠的时代转变,从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全体国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时代转变。面对这样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时代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保障改革应树立“人人平等,把公平放在首位”的理念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不仅差距巨大,而且长期以来是政策分割与分治,城乡居民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求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社会公正,追求共建、共享和安全保障及高质量生活。另外,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同样巨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仅在社会保障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保障能力等方面更是差距巨大。
也就是说,实现我国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任务仍然艰巨。因此,社会保障改革首先应当树立人人平等的理念,把公平放在第一位。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并保障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地增进国民的福利,即任何国民都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社会保障制度应当以公平、平等为尺度来逐渐消除制度安排中的歧视与排斥现象,实现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总之,社会保障改革应该树立三个“平等”理念:一是国民平等,而是城乡平等,三是地区平等。
(二)社会保障改革应该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是当时还不太富裕的国家把包袱甩给企业、企业把包袱甩给社会的过程中建立的。所以,当时的社会保障更多的是以市场竞争的效率原则而不是以社会互助的公平原则进行建构。由于起点的失误,本来应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发挥公平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带上了政府投入少而企业与个人负担重、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高度一致的市场化色彩。
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不要效率。社会保障的效率并不在于参与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致,而是指社会保障管理和基金增值方面的效率。比如,社会救助的效率,主要在于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目的是实现更大范围或更高水平上的救助,亦即实现社会公平。再比如,社会保险的效率,主要在于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构的增值效率。
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应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切实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社会保障改革应坚持互助共济的原则
如果要将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还需要遵循互助共济的原则。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维护,都是通过共享机制来实现的,共享既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其他多重目标的基本手段,它强调风险分摊和互助共济,是以集体的互济、群体与个体的互助来分散个体遭遇的风险,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与融合。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偏离了上述理念,必然带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异化,造成对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害,进而造成其他制度职责紊乱,成为国家发展的负面因素。
国际经验证明,互助合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改革中的尝试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制度的优势广泛适用于保险互助组织,即使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相互制保险机构股份化的趋势,然而在农险领域,互助合作的生(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命力仍毋庸置疑。日本农业保险从农业特性出发,集农户互助与政策扶持高效配合,设计精巧、运行低耗,被誉为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将互助共济原则融入到社会保障改革当中必将给改革带来巨大的成效。正所谓互助是共济的前提,共济是互助的必然结果。
(四)社会保障改革中应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
郑功成教授从全球范围出发,将社会保障发展进程划分为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障阶段、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阶段和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型社会保障阶段,他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它既需要着重考虑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又必须以改造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 同时还面临着如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问题,从而主张整体协调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保障阶段,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更应当在改革中发扬“自我牺牲”精神。
在改革过程中,不同的机构和部门之间应当将改革大局放在首位,将全体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决不能因为私心而损害国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集体和个人尤其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执行政策法规的过程中更应该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社会保障事关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为实现全体利益而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共同为实现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语
社会保障理念的升华对社会保障改革而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帮、贫有所济、孤有所助、伤有所治、残有所扶、死有所葬、遭灾者有救助、失业者能解困的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克鲁泡特金的互助思想,努力寻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发扬“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赵明光.无政府主义王子:克鲁泡特金[J].大科技(自然探索),2006,(02).
[2]李强.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初探[J].国际政治研究,1984,(01).
[3]陈运新.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伦理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
[4]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2005,(03).
[5]陈之骅.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剖析[J].世界历史,1980,(05).
[6]姜芃.《克鲁泡特金传》评介[J].世界历史.1986,(02).
[7]李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意义及思路[J].青春岁月,2010,(20).
[8]杨玉梅.读《互助论》谈构建和谐社会[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
[9]关信平.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10]陈桂香.“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6,(02).
[11]张业清.论克鲁泡特金的正义道德观[J].江西社会科学,1988,(04).
[12](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
注释:
①赵明光.无政府主义王子:克鲁泡特金[J].大科技(自然探索),2006(02),第64页.
②陈运新.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伦理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1),第10页.
③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第264页.
④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第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