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参考》:总署最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出版单位无论转制与否,均须设立总编辑岗位,您如何看待这一文件的出台?
张增顺:实际上,这个话题是伴随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而产生的。出版单位转企之后,很多人对出版单位的组织架构,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是很清楚。一谈到企业,大家对董事长、总经理、总裁这些职位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提到总编辑,大家就有些迟疑了,甚至有些出版单位提出来:可以不设总编辑这一职位。
记得2009年8月27日,中国版协科技委在北京召开了一个转企改制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对“可以不设总编辑”提出了质疑,认为出版单位如果没有总编辑,只有董事长或者总经理,那么出版单位就不叫出版单位了,就混同于一般企业,换句话说,出版企业的特点就得不到体现。接着,2009年9月16日,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委员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那次会议到会有一百多人,当时在会上,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认为总编辑工作不能缺失或弱化。2009年12月5日,中国编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总编辑工作”的高峰论坛。当时的会议规格比较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原司长孙文科、中国出版集团原党组书记李朋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出席了会议,同时高教社老社长于国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何林夏等也到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设置总编辑岗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反复讨论,大家取得了共识:第一,如果总编辑工作岗位缺失,出版单位不可能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健康发展。第二,转企改制之后,总编辑的职位更加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对总编辑的要求更高,而不是弱化;总编辑的责任更大,而不是减轻。因此,总编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第三,转企改制后,要更好地发挥总编辑的作用,总编辑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履行总编辑的职责。第四,几个“没有变”决定了总编辑的工作地位不能变。一是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产品的舆论导向作用,即社会责任没有变;二是出版单位内容产业的性质没有变,即文化属性没有变;三是编辑工作是出版单位的中心工作,即编辑地位没有变;四是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即质量意识没有变。
最近,就全国而言,出版单位的转企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改制之中,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出版单位领导体制正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此时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我认为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体制、健全了保障机制,为总编辑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出版参考》:请您谈一谈《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哪些创新的观点与思想,对总编辑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张增顺:这个文件起草出台的过程中,总署多方面广泛征求了出版界的意见,我有幸“被征求意见”。我认为文件不长,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务实创新。比如这段话:“各出版单位应按照董事长(社长)、总编辑、总经理依次配备主要干部。”可以看出,新闻出版总署对总编辑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体现了出版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脱离开社会效益讲经济效益这个基本原则。总编辑是实现“两个效益”结合的保障。
关于总编辑的职责,把握导向、负责选题规划、做好重点出版物的组稿、校对生产、保证出版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必须的,唯独有一条:“协助法定代表人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出版物营销方案建议,并且推动营销计划的实施”。这一条在传统的总编辑职责中是没有的,一般多是副社长的职责。为什么强调这一条呢?我的理解是,出版单位转企以后,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工作的任务必将更加繁重,作为出版單位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总编辑需要协助法定代表人做好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另外,按照传统的观念,总编辑就是管选题、编辑工作。而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工作已经密不可分,总编辑既要管选题、编辑工作,也要管营销工作。从我的经历来说,我现在在社里,前端是总编辑,后端是营销总监,在社务会的领导下,这些都成为非常自然的工作内容了。
文件中还有一条,强调作为总编辑要负责编辑等出版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指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这是一个创新,过去只强调总编辑管业务不管人,而这一条则强调了,不但要管业务,而且要管人,负责编辑队伍建设。人,特别是编辑人员始终是出版单位的根本。做好编辑队伍的培养工作,应该逐渐成为总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文件中这些创新的内容,可以充分体会总署领导反复强调的一段话: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总编辑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强化、提升、加强总编辑的工作,如何把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工作做好,为把我国从出版大国建设成出版强国贡献力量。
《出版参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总编辑,您认为哪些素质是必需的?
张增顺:出版物的风格、品质、品相无不折射出总编辑的品味和情趣。在工作中,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也可以反映出总编辑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做好总编辑工作,应该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政治原则。总编辑要清醒地认识到,内容导向把关直接关乎出版单位的生死存亡,一旦出现政治导向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第二,责任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一定要强调总编辑的责任。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戏比天大”。我搞了大半辈子出版,我的体会是作为出版人,责任比天大。所以,责任意识、责任原则都要树立。第三,质量原则。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产品的质量决定着出版单位的发展。总编辑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工作中有新突破,有把本社打造成一流出版单位的雄心壮志,又应有谨慎冷静的心态、探索求真的追求、恪尽职守的精神,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坚守出版业的优良传统,牢记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把好图书出版质量的每一个关口,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产品。第四,效益原则。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性质变了,但其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原有的目标追求不能变,依然是要保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努力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五,创新原则。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出版单位性质的改变和出版载体的多元化、出版经营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外延不断扩大,要求总编辑必须转变观念,在继承优良编辑工作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总编辑工作机制。
另外,作为总编辑,我认为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出版战略的总设计者。这并不是要越过社长的职责,社长是制定全社发展战略、统领全面工作的,而总编辑仅是出版战略的总设计。第二,是经营管理的总管家。这个职能就要求,总编辑不能仅仅管前端,还需要管后端。第三,是编辑工作的总指挥。第四,是出版产品的总策划。第五,是编辑质量的总把关。第六,是编辑队伍的总领队。
《出版参考》:您在高教社当了这么多年的总编辑,36年的出版生涯,一路走来,能否谈谈这么多年来的体会?
张增顺:我从事总编辑工作已经有13年,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就是要强调责任。只要在总编辑岗位上一天,绝对不能出问题,这是起码的要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教社承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教材,在正式印刷前都要组织六七次的审读,最后还要找一批从未接触过该稿件的编辑来通读“清样”,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差错,最终都需要我签字方能开印。记得有一年暑期,我利用休假陪退休的老伴去了外地。期间社里来电话,说一本“马工程”教材由于进度要求需要马上开印,能否不再审读。如果保证生产进度的角度来说可以马上印,但是我说不行,责任重大,必须等审读完之后才能开印。放下电话后,我把老伴留在当地,自己立即赶回北京。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里都很“纠结”:几年来老伴退休后一直照顾我工作,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外出,也没有陪伴到底,心中十分愧疚;而身为总编辑,在岗工作“责任比天大”,又容不得自己有片刻的放松和懈怠。
其次,作为总编辑,要时刻关注出版社的全面发展。像高教社这样一个教育出版大社与其他出版单位相比就有不同之处。有的出版社可能靠一本书一下子就出名了,而教育出版有它自己的规律,特别是高教社学科覆盖面广、教育层次多,更主要的是依靠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因此,总编辑更要注重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积淀。另外,我强调的是,平时大家不必把我当总编辑看,但是出了问题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时,我就是总编辑,必须站出来负起责任。
第三,与社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一直在想,总编辑应该做什么?他与社长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做一名领导,一定要到位,但不能越位,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社长与总编辑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总编的位置在哪里?首先他是班子成员,其次,他要积极协助社长工作,第三,他要对编辑业务负全责。社长与总编还存在另一种关系,社长是集中大家智慧、描绘出版单位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总编辑是具体细化这个蓝图的工程师,也是落实领导班子决议的执行者。明确了这个关系,我和三任社长的配合都非常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出版单位发展和制胜的法宝。
作为高教社的总编辑,我每天都能感觉到压力和责任。高教社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每一个高教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来维护它。总编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压力,这也是责任所在。
张增顺:实际上,这个话题是伴随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而产生的。出版单位转企之后,很多人对出版单位的组织架构,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是很清楚。一谈到企业,大家对董事长、总经理、总裁这些职位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提到总编辑,大家就有些迟疑了,甚至有些出版单位提出来:可以不设总编辑这一职位。
记得2009年8月27日,中国版协科技委在北京召开了一个转企改制座谈会。在会上,大家对“可以不设总编辑”提出了质疑,认为出版单位如果没有总编辑,只有董事长或者总经理,那么出版单位就不叫出版单位了,就混同于一般企业,换句话说,出版企业的特点就得不到体现。接着,2009年9月16日,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委员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那次会议到会有一百多人,当时在会上,大家意见比较一致,认为总编辑工作不能缺失或弱化。2009年12月5日,中国编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总编辑工作”的高峰论坛。当时的会议规格比较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原司长孙文科、中国出版集团原党组书记李朋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出席了会议,同时高教社老社长于国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何林夏等也到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设置总编辑岗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反复讨论,大家取得了共识:第一,如果总编辑工作岗位缺失,出版单位不可能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健康发展。第二,转企改制之后,总编辑的职位更加重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对总编辑的要求更高,而不是弱化;总编辑的责任更大,而不是减轻。因此,总编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第三,转企改制后,要更好地发挥总编辑的作用,总编辑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履行总编辑的职责。第四,几个“没有变”决定了总编辑的工作地位不能变。一是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产品的舆论导向作用,即社会责任没有变;二是出版单位内容产业的性质没有变,即文化属性没有变;三是编辑工作是出版单位的中心工作,即编辑地位没有变;四是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即质量意识没有变。
最近,就全国而言,出版单位的转企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改制之中,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出版单位领导体制正在设计和构建过程中。此时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我认为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理体制、健全了保障机制,为总编辑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出版参考》:请您谈一谈《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哪些创新的观点与思想,对总编辑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张增顺:这个文件起草出台的过程中,总署多方面广泛征求了出版界的意见,我有幸“被征求意见”。我认为文件不长,但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务实创新。比如这段话:“各出版单位应按照董事长(社长)、总编辑、总经理依次配备主要干部。”可以看出,新闻出版总署对总编辑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也体现了出版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脱离开社会效益讲经济效益这个基本原则。总编辑是实现“两个效益”结合的保障。
关于总编辑的职责,把握导向、负责选题规划、做好重点出版物的组稿、校对生产、保证出版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必须的,唯独有一条:“协助法定代表人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出版物营销方案建议,并且推动营销计划的实施”。这一条在传统的总编辑职责中是没有的,一般多是副社长的职责。为什么强调这一条呢?我的理解是,出版单位转企以后,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工作的任务必将更加繁重,作为出版單位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总编辑需要协助法定代表人做好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另外,按照传统的观念,总编辑就是管选题、编辑工作。而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工作已经密不可分,总编辑既要管选题、编辑工作,也要管营销工作。从我的经历来说,我现在在社里,前端是总编辑,后端是营销总监,在社务会的领导下,这些都成为非常自然的工作内容了。
文件中还有一条,强调作为总编辑要负责编辑等出版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指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这是一个创新,过去只强调总编辑管业务不管人,而这一条则强调了,不但要管业务,而且要管人,负责编辑队伍建设。人,特别是编辑人员始终是出版单位的根本。做好编辑队伍的培养工作,应该逐渐成为总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文件中这些创新的内容,可以充分体会总署领导反复强调的一段话: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总编辑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强化、提升、加强总编辑的工作,如何把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工作做好,为把我国从出版大国建设成出版强国贡献力量。
《出版参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总编辑,您认为哪些素质是必需的?
张增顺:出版物的风格、品质、品相无不折射出总编辑的品味和情趣。在工作中,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也可以反映出总编辑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做好总编辑工作,应该坚持几个原则。第一,政治原则。总编辑要清醒地认识到,内容导向把关直接关乎出版单位的生死存亡,一旦出现政治导向问题,将给企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第二,责任原则。这个原则也就是一定要强调总编辑的责任。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戏比天大”。我搞了大半辈子出版,我的体会是作为出版人,责任比天大。所以,责任意识、责任原则都要树立。第三,质量原则。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产品的质量决定着出版单位的发展。总编辑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工作中有新突破,有把本社打造成一流出版单位的雄心壮志,又应有谨慎冷静的心态、探索求真的追求、恪尽职守的精神,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坚守出版业的优良传统,牢记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把好图书出版质量的每一个关口,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产品。第四,效益原则。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性质变了,但其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原有的目标追求不能变,依然是要保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努力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五,创新原则。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出版单位性质的改变和出版载体的多元化、出版经营的国际化,编辑工作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外延不断扩大,要求总编辑必须转变观念,在继承优良编辑工作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总编辑工作机制。
另外,作为总编辑,我认为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出版战略的总设计者。这并不是要越过社长的职责,社长是制定全社发展战略、统领全面工作的,而总编辑仅是出版战略的总设计。第二,是经营管理的总管家。这个职能就要求,总编辑不能仅仅管前端,还需要管后端。第三,是编辑工作的总指挥。第四,是出版产品的总策划。第五,是编辑质量的总把关。第六,是编辑队伍的总领队。
《出版参考》:您在高教社当了这么多年的总编辑,36年的出版生涯,一路走来,能否谈谈这么多年来的体会?
张增顺:我从事总编辑工作已经有13年,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就是要强调责任。只要在总编辑岗位上一天,绝对不能出问题,这是起码的要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教社承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教材,在正式印刷前都要组织六七次的审读,最后还要找一批从未接触过该稿件的编辑来通读“清样”,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差错,最终都需要我签字方能开印。记得有一年暑期,我利用休假陪退休的老伴去了外地。期间社里来电话,说一本“马工程”教材由于进度要求需要马上开印,能否不再审读。如果保证生产进度的角度来说可以马上印,但是我说不行,责任重大,必须等审读完之后才能开印。放下电话后,我把老伴留在当地,自己立即赶回北京。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里都很“纠结”:几年来老伴退休后一直照顾我工作,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外出,也没有陪伴到底,心中十分愧疚;而身为总编辑,在岗工作“责任比天大”,又容不得自己有片刻的放松和懈怠。
其次,作为总编辑,要时刻关注出版社的全面发展。像高教社这样一个教育出版大社与其他出版单位相比就有不同之处。有的出版社可能靠一本书一下子就出名了,而教育出版有它自己的规律,特别是高教社学科覆盖面广、教育层次多,更主要的是依靠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因此,总编辑更要注重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和积淀。另外,我强调的是,平时大家不必把我当总编辑看,但是出了问题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时,我就是总编辑,必须站出来负起责任。
第三,与社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一直在想,总编辑应该做什么?他与社长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做一名领导,一定要到位,但不能越位,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社长与总编辑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总编的位置在哪里?首先他是班子成员,其次,他要积极协助社长工作,第三,他要对编辑业务负全责。社长与总编还存在另一种关系,社长是集中大家智慧、描绘出版单位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总编辑是具体细化这个蓝图的工程师,也是落实领导班子决议的执行者。明确了这个关系,我和三任社长的配合都非常默契,而这种默契是出版单位发展和制胜的法宝。
作为高教社的总编辑,我每天都能感觉到压力和责任。高教社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每一个高教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来维护它。总编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压力,这也是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