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伴t(9;22)即Ph+微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0)的临床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报道1例Ph+ AML-M0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AML-M0,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髓系抗原阳性、淋系抗原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2,X,-X,-7,-8,t(9;22),-13[1]/46,XX[12];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存在t(9;22).结
【机 构】
:
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全军血液病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全军血液病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全军血液病研究所,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伴t(9;22)即Ph+微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0)的临床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报道1例Ph+ AML-M0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AML-M0,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髓系抗原阳性、淋系抗原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2,X,-X,-7,-8,t(9;22),-13[1]/46,XX[12];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存在t(9;22).结论 Ph+ AML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传统化疗方案对Ph+ AML疗效较差,伊马替尼在维持Ph+ AML血液学缓解(CHR)和促进分子学缓解(CMR)方面有积极作用.对于有合适供者的年轻患者来说,达CHR、CMR后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依旧是首选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清毒栓及β-榄香烯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Ⅰ类抗原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清毒栓提
目的 分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输注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44例采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第三方脐血输注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 44例白血病患者回输的单倍体供体移植物中CD34+细胞中位数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IL)-7受体α(IL-7Rα)、细菌鞭毛蛋白单用及联合作用于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的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BALB/C(H-2d)雌性小鼠为受鼠,均接受9 Gy 60Co全身照射,取C57BL/6(H-2b)供鼠骨髓细胞1×107个和脾细胞2×107个经尾静脉输注给受鼠.将受鼠分为单纯照射移植组(A组)、IL-7Rα干预组(B组)、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常规外检及会诊确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62例,进行常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分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的表达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 6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EBER阳性者26例(42%).EBV-E
目的 建立RP-HPLC测定大鼠血清中远志咄酮Ⅲ浓度的方法,考量远志及其经典方开心散中远志咄酮Ⅲ在记忆障碍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研究远志及其复方在治疗痴呆中的药物属性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治疗(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自1989年至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治疗情况,对比不同时期诊治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治疗措施的改进对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结果 基于靶向治疗的普及从1998年后开始,1998年之后确诊的MM患者较之前确诊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改善.共有75例患者在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缓解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初次诊断后经6~8个疗程化疗达到缓解的DLBCL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NSE水平,分析NSE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缓解患者NSE表达阳性率为50%(20/40),对照组NSE表达阳性率为10%(2/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最普遍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实现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心中的阵阵涟漪。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目的 观察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DC-CIK细胞,并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分4次回输给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与3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
患者 男性,62岁.因反复腰背酸痛2个月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 ℃,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贫血貌,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未检出阳性体征.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2.3×109/L,血红蛋白(Hb) 80 9/L,红细胞计数(RBC) 2.44×1012/L,血小板计数(Plt) 68×109/L.外周血细胞分类:中性细胞0.70,淋巴细胞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