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语言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意象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美国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分析了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言;性质;特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指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的心理表征,即用心理图片、形象、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语言学中的意象源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即指事物在人脑中的复现,是一种表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蓝纯的“意象图式”研究表明:“意象图式也源于具体的心理意象。”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英国诗人刘易斯指出:“一首诗本身也可以是多种意象描写绘制成的一个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通过对自然、社会各种客体的具体物象、事象的描述来反映其深刻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布鲁克斯(C.Brooks)和沃伦(P.P.Warren)对诗歌意象做了很好的阐述。他们认为诗人是通过意象或在意象中感觉和思维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诗歌如缺了意象,就如同诗歌没有了灵魂一样。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5-1963)是现代美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评论家F.O.Matthiessen将他与艾略特并称为美国新诗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的诗歌充满着象征意象和哲学思想的内涵,他还非常善于运用诗歌意象,把平淡无奇的语言点化成寓意深刻的诗韵,来阐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开拓了新的诗歌天地。诗歌意象语言从性质分析有其自身特点,它还是一种审美艺术升格,有具象性、民族性、隐喻性的特点。意象语言同时还具有特有的艺术描绘功能和暗喻及象征的功能,能使读者想象并勾画出超常的图景,得到审美愉悦。本文就将从诗歌意象语言特征的分析来兼析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
  二 诗歌意象语言的性质与功能
  1 诗歌意象语言以名词性词汇为主
  通过语言呈现的意象比之其他媒介总是具有较大程度的暗示性和象征性。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因此,诗歌语言更具有呈现意象的潜在功能。当一些客观事物变成诗歌语言,并被赋予诗人主观的情感时,便成为诗歌语言主体的、典型的成分——意象。当“梅花”成了诗人颂歌的审美对象时,就成为了诗歌的意象,成为了傲雪凌霜的人格象征,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杨柳”、“明月”、“大雁”、“夕阳”等,便是意象。从语言学角度来考察,诗歌意象语言一般以名词性词语、名词性短语为主,如“杨柳”、“莲花”、“明月松间照”等等。诗人通常选择日常语言中那些具象性的、可感知的,具有形象比喻作用的名词性词语或名词性短语来建构诗歌意象。所以,当这些具象的名词性词语变成了传递诗人的情感、思想、内涵等的艺术符号时,就产生了诗歌主体意象词语,也就生成了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意象。
  罗伯特·弗罗斯特常运用看似常见的景物建构诗歌意象,把自然界的树林、水潭、花、鸟、树、雪和牧场等名词词汇作为意象,用新英格兰自然或乡村意象书写田园诗篇,勾画出一幅幅田园画,隐含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令人深思的哲理。他运用意象和隐喻的手法赋予自然界树木、花草、家禽以情感和灵性。如典型的《雪夜林边小立》中就巧妙地运用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名词如lake,wind等,非常形象化地描述了寂静笼罩的自然,如树林、微风和结冰的湖,构画成一幅自然的美景。
  2 诗歌意象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语言是对日常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运用。诗歌意象语言不仅仅是塑造艺术形象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富含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一种艺术语言应表现在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由其本义向更高的审美价值趋向发展,还更表现在诗歌意象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其它词语之间的搭配形式上。如果意象词语间的搭配合乎逻辑、语法和语义的关系,则可以被看作是正常搭配;反之,则是超常搭配。对此,冯广义认为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有意打破现成的语言规范的一种手段。诗人在建构诗歌意象语言时,为了创设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表达非常情感,常使诗歌意象语言中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变得超常,有时看似矛盾。如《雪夜林边小立》一诗中,弗罗斯特描绘了一片被白雪覆盖的树林,对于这片树林,诗人在最后却说:“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dark and deep”和“lovely”这一搭配应该是一个超常搭配,因为在诗人看来,表面上看似“lovely”的东西,实际上,在其表象下却有一种神秘的“dark and deep”。这一搭配而成的反差,构成一种矛盾意象。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心境,即追求自然美与生存的责任之间的矛盾。其实,更深刻含义是象征着命运更大的挑战和矛盾。
  3 诗歌意象语言的功能
  当自然界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经过审美艺术的处理,如象征和比喻,就成为了蕴涵丰富的意象。诗歌意象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不仅是描述性语言和具有基本的表意功能,还是一种形象的暗示性语言,具有其作为艺术语体所特有的功能,那就是具有引起人们想象并建构自然、社会图景的功能,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关于这一点,王德春认为,艺术语体所特有的总的功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世界,是通过艺术形象再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感情和思绪,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诗歌意象语言大体上有这些作用:如营造氛围和意境;以景托情,抒发情怀;衬托人物节气、品格等。
  诗人往往通过名词性的诗歌意象词汇进行审美价值的再现和延伸,建构出诗如画的不朽作品。如弗罗斯特通过意象、运用比喻,展现无比生动、形象的自然美景。《白桦树》(Birches)诗中的第一部分,白桦树枝上的冰柱纷纷,诗人把下落的冰粒比作珠光闪闪,真是美轮美奂。那满地的冰粒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了翡翠般的五彩斑斓。另外,诗人又把覆盖着白雪和悬挂着冰柱弯弯的桦树枝比作匍匐在草地上的少女。这样的意象语言和比喻手法形象真切地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描绘了一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美图。由此说明,弗罗斯特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想象力且善于运用意象语言的诗人。   三 诗歌意象语言的特点
  基于对诗歌意象语言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我们再对诗歌意象语言分析,即从诗歌意象语言的性质来看具有具象性的特点;从修辞手段和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角度看具有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
  1 诗歌意象语言的具象性
  意象词语大多是表示客观物象的名词性词语。我们之所以认为诗歌意象语言具有具象性,是因为这些意象语言或者说这些语言符号“具有描述形象,唤起人形象感的功能”。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是因为:诗人善于运用具象性、可感性的意象语言,使客观物象具有生动的形象、产生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效果是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艺术形象诗歌语言审美升格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诗歌语言中的具象性越明显,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情感冲击就越强烈。
  弗罗斯特常从大自然及乡村生活中汲取象征和意象,如树、山、火、水、星、路、墙等。如《白桦树》,不仅以白桦树为核心意象鲜明地展现了弯曲的白桦树载着一个少年,还通过描写冰雪、阳光,让读者感受到了五彩缤纷的冰雪世界,也让人感受到暖意融融的温情。这是弗罗斯特诗篇中美丽经典的意象。但更重要的是,具象的意象却喻示着诗人由景及情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想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重新做一个白桦树般的超脱者。弗罗斯特还在《白桦树》中,运用意象描述了年青的白桦树的挺拔俊秀和光彩照人,寄托了诗人崇高的理想,是他美好心灵和青春情怀的意象。
  2 诗歌意象语言的民族性
  诗歌意象是以日常语言为载体的,与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身处各自的文化,因此建构的诗歌意象就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文化特性。意象语言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主观的情感和体验,还反映了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等。如英语诗歌中的“rose”(玫瑰)、“skylark”(云雀)等意象词语,都为许多不同时代的诗人使用并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同样,弗罗斯特的诗中某些诗歌意象也具有某种含义和象征,如“山”、“树”可以理解为自然,“墙”可指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障碍或隔阂等等。
  本世纪初期的美国正值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兴起之时,美国现代诗歌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的产物。而弗罗斯特却独树一帜地把真情投注于大自然之中,他也因此被誉为“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吸取了民间语言的精华,让我们听到了新英格兰的声音,也听到了代表美国广大地区的民间语言。通过生动的意象语言的运用,他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新英格兰地区农民质朴而欢快的劳动生活情景,如《斧柄》(TheAx-Helve)。
  3 诗歌意象语言的隐喻性
  隐喻不仅是文学中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而言,大多数修辞手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隐喻的某种特殊形式”。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看,隐喻实际上可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认为,诗歌语言是一种“隐喻式的语言”。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审美和效果,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使用隐喻性的思维方式和修辞手段来建构诗歌意象语言。诗人通常采用象征、比喻、夸张等各种修辞形式,通过隐喻手法,选择适当的看似平常的景物,将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哲理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创作自然生动而内涵深邃的抒情诗著名,而以隐喻的运用来表达这些深邃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观则是其诗歌的一大特色。在《未选择的路》中,弗罗斯特以一个在岔路口徘徊旅行者的意象,来隐喻当人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的困惑,由此给读者深刻的人生哲理启示。叙事者“我”在诗中作为期望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地的旅行者,身处两条林间小道面前,何去何从实难抉择。这首诗的隐喻告诉我们,即使还有其他没有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可走,但一个人如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便将决定他的命运。所以,人生道路的选择应该谨慎。这很清楚地说明了隐喻的涵义。弗罗斯特擅长运用包含多种隐喻性的符号来构筑图式,以表述自己内心的情结。在短诗《雪夜林边驻足》中,弗罗斯特使用隐喻语言,巧妙地运用名词,非常形象化地描述了寂静笼罩的树林,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画出一幅自然世界的图画,如诗中的第一节的诗句就使用了三个意象:雪夜、树林(woods)与房舍(house)。“雪夜”这个隐喻意象是否象征着诗人凄冷的心境?而“树林”这个隐喻,也是弗罗斯特经常使用的意象词,树林被描述为神秘、宁静,尤其当树林披着厚厚的雪装(fill up with snow)时。这片树林与世隔离,没有人烟(without a farmhouse near),让读者感觉到远离尘世的隔离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 Lewis,C.D.The Poetic Image[M].Los Angeles:Jeremy P.Tarcher,Inc,1984:18.
  [3] 朱寿兴:《论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中语言与意象的关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4] 冯广艺:《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 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7] 彭予:《马丽娅·弗罗斯特: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4期。
  [8] Minot,S.Three Genres:The Writing of Poetry,Fiction,and Drama[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88:36.
  [9]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单胜江,男,1966—,浙江绍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专门用途英语,工作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密探》中,康拉德运用双重性的叙述设计,安排了公开和隐蔽的情节,正反双方相似的交谈以及互相对应的人物,试图以此来暗示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政府官员和以颠覆既有秩序为目的的无政府主义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  关键词:双重性;公开情节;隐蔽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的《密探》是一部充分展示其写作技巧的作品,拥有“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和“复杂的有机结构”(Cran
期刊
摘要:尽管真正的爱情是艾略特一生所追求和倡导的,但道德与责任在她的心目中却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艾略特创作的主要作品说明:当爱情与道德不能兼顾、婚姻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处在新旧观念夹缝中的艾略特做出的艰难选择。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爱情;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解读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一个关键词。在现实生活中,她走过了一条不为人
期刊
摘要:作为揭示人类心灵真相的罗曼史,《红字》讲述了一个在清教时代所发生的关于人性脆弱与悲哀的故事。霍桑在展现道德与情感、良心与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对立冲突中,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并且正视其多维度与立体性。这个“自我”体现着霍桑对复杂人性的充分理解及对人类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红字》;纳撒尼尔·霍桑;自我;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
期刊
摘要:造成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原因已经被无数学者探讨,本文的侧重点不在于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成因,而是对其进行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通过女性陷入的“被看”与玩物的境遇、渴望沟通的心态、双重道德标准下的自审以及顺从的内化四个方面的分析,为现实社会中寻求自身解放的女性和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反观的视角。  关键词:被看;玩物;顺从;内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男权话语下,女
期刊
摘要:本文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对《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除了宗教原型以外的其它与儿童因素相关的原型线索加以分析后发现:作品中的角色所体现的原型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与儿童的天性较为吻合,可以满足儿童读者的“伙伴心理”、“英雄情结”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而对儿童读者来说,该作品无异于一次思想上的狂欢盛宴。  关键词:《纳尼亚传奇》;原型;儿童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奥瑟罗》以悲剧结局而震撼人们的心灵,但这出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人物性格内因角度分析悲剧造成的成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面心灵的镜子。  关键词:奥瑟罗;悲剧;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开始他的创作是从喜剧开始的,他曾乐观地歌颂人性的真、人性的善,赞叹人的美和力量。他写过许多用聪明才智战胜生活中各种矛
期刊
摘要:莫泊桑的《项链》自问世以来,多被读者解读为一个爱慕虚荣、贪图奢华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成为评论界备受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形象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她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也有观点认为她善良、诚实、勇敢、坚毅。本文认为,在现代礼仪视野下的玛蒂尔德显然不乏自爱自尊、讲究礼仪、诚实守诺、勇于担当的生活态度和品德。  关键词:华丽转身;现代礼仪;玛蒂尔德;诚信守
期刊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巅峰之作,是一部表现世俗人生的代表性剧作。主人公虽然一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奋斗拼搏,但最终其美国梦还是破灭了。本文剖析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也肯定了他终生为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戏剧;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该剧作结构简单,仅由两幕和尾声三部组成
期刊
摘要: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描述了主人公狄狄与戈戈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揭露了存在的荒诞。而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从哲学角度用神话人物西西弗受诸神惩罚的过程说明存在的荒诞。本文试图将两部著作相结合,以加缪的观点解读《等待戈多》,阐释主人公狄狄与戈戈是西西弗式的荒诞英雄。  关键词:加缪;贝克特;西西弗;狄狄与戈戈;存在;荒诞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西弗
期刊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纵观奥尼尔的悲剧作品,尽管采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现实主义为其精髓和根本。本文重在阐述现实主义手法在奥尼尔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作品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现实主义;尤金·奥尼尔;悲剧艺术;表现形式;精髓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