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计算机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上机实训课中学生之间推行协作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计算机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料、共享教学资源;专业课教师与计算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计算机工具和专业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专业领域,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 协作式教学
公共计算机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课时通常都不少于理论课时,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动手”、去实践。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在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上机实训课中学生之间推行协作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能保持这种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计算机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料、共享教学资源;专业课教师与计算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计算机工具和专业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专业领域,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
一、 学生在上机实训课中的协作学习
1.建立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通常以3-4人为一组,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现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采用互补的原则来安排,最好在同一小组里有较好、中、较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协调组内关系,需要确定一个组长,主要负责小组内任务分配、协调组内成员等工作,以保证小组内和谐共处。组长的人选可由教师指定学习成绩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2.布置任务
任务教学法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也是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协作学习中结合任务教学法,发挥两者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上机实训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大小要与教学进度的不同阶段相配套,在学习每个单元新知识点的时候,适宜布置一个或几个比较小的任务,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课堂作业;而在单元或课程的综合阶段,适宜布置一个比较综合的任务,要求协作小组成员去分工协作完成的大作业。大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具有综合性、可分割性,保证学生既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可以把任务分割成几个独立的模块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成员完成。
3.活动模式
计算机上机课协作学习的活动模式主要采用“伙伴”、“分工合作”等方式。要求学生上机时同一组的成员在相邻位置就坐,便于交流和沟通。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伙伴”式学习:这种模式很适合要求每个学生在都要完成相同任务的情况下,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融洽的, 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彼此讨论与支援,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示。当某个小组成员在做题时遇到困难,同组的其他成员可启发和帮助他解决疑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帮助者在给别人作了详细讲解之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往往有了新的体会和更清晰的理解。这样在帮助别人学习的同时,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分工合作”式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发挥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要求在完成一个综合任务的情况下,在共负责任的基础上,完成共同的大作业,实现相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小组设计一个成绩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先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目标系统的功能,需要设计哪些表和数据库、哪些表单界面、菜单的搭建等等。总体方面明确以后,然后小组长把任务进行分解,给每个小组成员分派合适的子任务,在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子任务时,成员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变成伙伴式的,相互提示和支援。
4.教师总结评价
对于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可以通过网络的ftp或电子邮件提交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当天的行为、态度等表现,或是给予肯定和鼓励、或是给予提醒或恰如其分的批评指正,直接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优劣,提出表扬或给出建议。
对于一个比较综合的任务,先由每组组长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系统演示,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注意组内学生间是否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是否以一种积极的协作关系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个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在对小组进行全面的衡量与评价的同时,也要对个体成员进行评价。在最终评价时,应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不仅要体现整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成果,也要体现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将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后得出个人最终成绩。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有利于更好地辅导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学中少走弯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
从备课环节入手,重视课前的集体备课。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是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的活动中,可以完善和提高教师的课(上接第158页)
堂教学行为,也可以让新教师迅速上手。每周的教研室例会上集体备课,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习题、实训内容等进行明确细化,然后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人备课。这种做法把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结合起来,既能取长补短,人尽其才,又能因班施教,因人施教。
(2).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
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的教师利用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合作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以及实践教程,使学生手中的教材十分有针对性,有效避免了过去那种“高职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式的现象,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能大大方便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的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访问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在栏目设计上包括首页、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视频、在线练习、教学成果、教学评价等。教学网站的内容包括电子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资源、集体备课的课件和教案、自测题、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论坛、搜索、相关链接等内容。网站在教学论坛栏目中设置自由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来实施交互,让教师和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3).及时地交流、沟通和联系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建立教研室的“QQ群”,即使教师足不出户,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备课,只要在线,打开“QQ”,同事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仍然畅通无阻。
三、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大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因此计算机教学就难以和专业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也就难以转化为应用能力。所以应将专业问题融入计算机教学中,使计算机课程生动而实用。
计算机教师要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和专业课程特点。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专业问题进行示范解决,每节上机训练中都给出与专业结合的具体任务,布置一些专业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尽量做到计算机工具的学习和专业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工具的结合点,积极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工具去解决专业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设计专业实训项目时要多多与计算机老师交流,让学生尽可能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_协作教学的探索.福建电脑.2005(12).
[2]葛汉清.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性学习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 协作式教学
公共计算机课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课时通常都不少于理论课时,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动手”、去实践。但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意识普遍不强,在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上机实训课中学生之间推行协作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能保持这种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计算机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料、共享教学资源;专业课教师与计算机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计算机工具和专业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专业领域,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
一、 学生在上机实训课中的协作学习
1.建立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通常以3-4人为一组,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现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采用互补的原则来安排,最好在同一小组里有较好、中、较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协调组内关系,需要确定一个组长,主要负责小组内任务分配、协调组内成员等工作,以保证小组内和谐共处。组长的人选可由教师指定学习成绩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2.布置任务
任务教学法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也是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协作学习中结合任务教学法,发挥两者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上机实训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大小要与教学进度的不同阶段相配套,在学习每个单元新知识点的时候,适宜布置一个或几个比较小的任务,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课堂作业;而在单元或课程的综合阶段,适宜布置一个比较综合的任务,要求协作小组成员去分工协作完成的大作业。大作业的设计尽可能具有综合性、可分割性,保证学生既是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可以把任务分割成几个独立的模块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成员完成。
3.活动模式
计算机上机课协作学习的活动模式主要采用“伙伴”、“分工合作”等方式。要求学生上机时同一组的成员在相邻位置就坐,便于交流和沟通。通过组内成员伙伴式的密切沟通与积极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伙伴”式学习:这种模式很适合要求每个学生在都要完成相同任务的情况下,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是融洽的, 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彼此讨论与支援,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提示。当某个小组成员在做题时遇到困难,同组的其他成员可启发和帮助他解决疑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帮助者在给别人作了详细讲解之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往往有了新的体会和更清晰的理解。这样在帮助别人学习的同时,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分工合作”式学习: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发挥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要求在完成一个综合任务的情况下,在共负责任的基础上,完成共同的大作业,实现相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小组设计一个成绩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先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目标系统的功能,需要设计哪些表和数据库、哪些表单界面、菜单的搭建等等。总体方面明确以后,然后小组长把任务进行分解,给每个小组成员分派合适的子任务,在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子任务时,成员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变成伙伴式的,相互提示和支援。
4.教师总结评价
对于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可以通过网络的ftp或电子邮件提交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当天的行为、态度等表现,或是给予肯定和鼓励、或是给予提醒或恰如其分的批评指正,直接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优劣,提出表扬或给出建议。
对于一个比较综合的任务,先由每组组长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系统演示,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注意组内学生间是否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是否以一种积极的协作关系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个小组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在对小组进行全面的衡量与评价的同时,也要对个体成员进行评价。在最终评价时,应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不仅要体现整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成果,也要体现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将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后得出个人最终成绩。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有利于更好地辅导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学中少走弯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
从备课环节入手,重视课前的集体备课。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是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的活动中,可以完善和提高教师的课(上接第158页)
堂教学行为,也可以让新教师迅速上手。每周的教研室例会上集体备课,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习题、实训内容等进行明确细化,然后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人备课。这种做法把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结合起来,既能取长补短,人尽其才,又能因班施教,因人施教。
(2).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
公共计算机教研室的教师利用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合作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以及实践教程,使学生手中的教材十分有针对性,有效避免了过去那种“高职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式的现象,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能大大方便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的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访问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在栏目设计上包括首页、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视频、在线练习、教学成果、教学评价等。教学网站的内容包括电子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资源、集体备课的课件和教案、自测题、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论坛、搜索、相关链接等内容。网站在教学论坛栏目中设置自由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来实施交互,让教师和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3).及时地交流、沟通和联系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建立教研室的“QQ群”,即使教师足不出户,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备课,只要在线,打开“QQ”,同事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仍然畅通无阻。
三、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大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因此计算机教学就难以和专业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也就难以转化为应用能力。所以应将专业问题融入计算机教学中,使计算机课程生动而实用。
计算机教师要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和专业课程特点。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专业问题进行示范解决,每节上机训练中都给出与专业结合的具体任务,布置一些专业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尽量做到计算机工具的学习和专业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工具的结合点,积极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工具去解决专业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设计专业实训项目时要多多与计算机老师交流,让学生尽可能用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_协作教学的探索.福建电脑.2005(12).
[2]葛汉清.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性学习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